尚麗娥
摘 要:在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式與新的課題,必須以新的思路與新的舉措來應對。為此,本文從群眾藝術教育意義新識、群眾藝術教育原則新解、群眾藝術教育內容新擴、群眾藝術教育方式新創四個理論層面,對這一新的課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對于群眾藝術教育,可以提供全新的理性思辨與教育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文化;背景;群眾;藝術;教育;意義;內容;方式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04-01
21世紀是一個文化時代,在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的群眾藝術教育面臨著新形式與新問題,肩負著新任務,也有著新內涵。對此,必須以全新的思路與全新的舉措來應對,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群眾藝術教育的第三個問題,是關于群眾藝術教育內容的新拓展。群眾藝術教育的內容,是整個群眾藝術教育的憑借與依托、核心與保證。因此,新的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新的擴展。
一、群眾藝術教育方式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要以新的藝術內容為主,實現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例如網絡藝術創作(風格小說、網絡詩歌、網絡散文、網絡音樂、網絡繪畫、網絡書法等)。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要強化“寓教于樂”,強化娛樂性。寓教于樂是藝術教育的根本屬性之一。傳統的游戲也屬于文化娛樂之一,又分發展智力的游戲(簡稱“智力游戲”,如文字游戲中的猜燈謎、對對聯、賽詩等,圖畫游戲、數字游戲等)、發展體力的游戲(簡稱“體力游戲”,如活動性游戲的捉迷藏、丟手絹、搬運接力、擊鼓傳花,非競賽性體育活動康樂球、棋牌等)。無論是智力游戲還是體力游戲,都可以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藝術修養與文化素質。現代化的網絡游戲、電子游戲等,也可以有選擇地引入群眾藝術教育的新的內容之中,在正確引導下,一定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此外,新的影視劇欣賞、新的文藝節目欣賞等,也應當納入到群眾藝術教育的新內容之中。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新的內容中,要以新潮性為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新潮性,又以時尚性為核心標志。所謂“時尚”,指的是“一種外表行為模式的流傳現象。如在服飾、語言、文藝、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們采用、模仿和推廣。表達人們對美的愛好和欣賞,或借此發泄個人內心被壓抑的情緒。屬于人類行為的文化模式范疇。時尚可看作習俗的變動形態,習俗可看作時尚的固定形態。”例如時下流行的騎馬舞、咳歌、飆歌等群眾藝術活動,就都是時尚化的群眾藝術的新內容。
當今文化背景下我國群眾藝術教育的第三個問題,是關于群眾藝術教育方式的新創造。方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決定方式,方式反轉過來又對內容有反作用——助推作用乃至決定作用。
二、群眾藝術活動的開展
當今文化背景下,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藝術活動為載體,把教育融于活動之中,在活動中實現動態教育。例如廣場舞、秧歌舞、聲樂演唱、器樂演奏、書法創作、繪畫創作、文學(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創作、小品創作與表演、相聲創作與表演、快板創作與表演、舞蹈創作與表演、二人轉創作與表演等各種藝術活動,都是有效的新手段。
藝術輔導是我國傳統的群眾藝術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的“文化館”的定義是:“中國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進行社會教育而設立的事業機構。也是群眾從事文化娛樂的場所。通過舉辦講座、展覽、閱覽、演出等活動,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并組織和輔導群眾業余藝術表演和文藝創作等?!笨梢娝囆g輔導是群眾藝術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方式。而以新的藝術輔導為抓手,說的是這種藝術輔導要從教練、引導變為互教互學、雙邊互動、教學相長、以輔寓導,充分體現新的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者與群眾的平等關系與親密關系。
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藝術精神為統領,這種新的藝術精神又以創造性思維為支撐。所謂創造性思維,指的是“產生新思想的思維活動。它能突破常規和傳統,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具有開放性、開拓性、靈活性、獨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規性等基本特點。在創造性思維中,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淵博的科學知識等智力因素,正確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的創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著重要作用?!眲撛煨运季S的方式,又包括發散性思維、跳躍式思維、逆向思維、靈感思維等等。所以,群眾藝術教育方式的創新,集中體現在對于這些新的創造性思維方式的正確運用上面。
三、結語
群眾藝術教育要充分運用新的高科技手段,以各種新手段為重要的創新方式,為整個群眾藝術教育提供強大的助推力。例如電子傳媒,網絡傳媒、微博、微信等等,都可以在群眾藝術教育活動中顯示出新活力,發揮出新感力。當然,這種高科技方式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尚待逐步完善之中。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