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 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變得的豐富多彩,更加追求于生活的質量。而我國的高校教育方面來說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學習音樂專業,這就要求學生所受的文化熏陶和素養比較高。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民族聲樂是我們的瑰寶,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五四運動后,美聲傳入我國,逐漸在我國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并且逐漸的融入了我國傳統聲樂,學習民族聲樂作品也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發展中國式美聲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民族聲樂作品;美聲;教育
中圖分類號:J616.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33-01
一、重視民族聲樂作品
在世界音樂不斷發展的潮流中,美聲唱法已經逐漸成為我國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美聲唱法的長時間探析讓我國的美聲唱法所展現出來的實力也逐漸被世界所認可。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美聲唱法之所以能在我國落地生根,是因為其唱法的科學性,和我國美聲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美聲唱法在中國發展,要保持美聲唱法的特征,又要結合漢字發音的字正腔圓,所以,要在國內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民族聲樂互相學習、互補長短。目前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課程中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于學生的發音、氣息的運用和外語尤為側重,反而對于中國語言在美聲唱法中的運用并不夠重視,這種情況極大的干擾了美聲唱法在我國迅速發展的道路。所以,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選用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當作課堂授學內容,充分的將美聲與我國語言相互融合,進而提升學生對美聲唱法的掌握。
如今,世界文化呈現多元化,我國音樂在國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作品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與喜愛。在我國的音樂中美聲唱法的傳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音樂水平的整體提升,通過近年來我國在音樂成就方面的研究成果來說已經追上了世界音樂的潮流腳步。通過取其之長,補己之短的觀念我國通過把美聲唱法與自身相結合,極大的加速了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我國民族音樂作品出現在美聲唱法教學中并不是偶然,二者有許多共通之處,取長補短才能讓中國式美聲走的更遠,發展的更好。
二、民族音樂的闡述
我們可以把民族音樂理解為在我國上千年的音樂發展歷史中,各個民族將其不同的民族精神文化特色融入到音樂之中,進而形成了民族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產生于民間,民間說唱、民間的器樂以及民間歌舞音樂等都是民族音樂的分支,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較為獨特,它是通過線狀為主進行思考的方式,并且其表達形式主要以曲調為主,在我國隨著民族藝術的不斷自我創新與發展民族音樂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色彩,其不同的色彩也分別體現出不同人所要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民族音樂它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極大的影響著作品的靈活多變性,民族音樂既承載了我國各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又為今后民族文化的傳播夯實了基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聲樂的特點
我國地域廣闊,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組成了一個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具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有著深厚文化底蘊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國音樂盡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區、流派而各具特色,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并且體現在音樂的線條、和諧和意境三個方面。我國民族音樂十分注重音樂藝術的傳神作用,在文化傳播上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也使得成為了民族音樂追求意境美的客觀條件。我國民族音樂發展不僅僅是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音樂文化素養,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使學生熱愛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同時增強愛國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一)民族聲樂包含的繼承性
我們現在稱為民族唱法的唱法其實是民族聲樂系統衍生出的一個分支,民族唱法的演唱規律是由民族聲樂的優秀演唱激發傳承改善而來的,民族唱法中包含了民族聲樂中精妙部分。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和理論是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傳承、發展、總結、凝練而來的,是經的起時間考驗的,是我國祖祖輩輩音樂人的智慧結晶。傳統的民族聲樂是在漫長的時間中不斷的升華的,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優化。我們在如今的欣賞民族唱法演唱仍舊有一部分原有的審美標準,早在明代就有魏良輔在《曲律》中寫道“曲有三絕,字清、腔純、板正”。這剛好和現代的“字正腔圓”的審美標準一致,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不單單繼承了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還傳承了民族聲樂帶來的審美觀。從根本上決定了現今的民族唱法中具有傳統聲樂與眾不同的演唱規范,從咬字、發音、歌曲表現等方面上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在呼吸、共鳴、聲區等方面有著一部分的改良,總體來看民族演唱依舊傳承了民族聲樂。
(二)民族聲樂所具的民族性
在我國各民族人民在較為廣泛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發展、升華而來一種演唱方法——民族唱法。尤其在演唱風格上,分為各個地域,主要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較多的民族,各民族對于文化方面各有千秋,所以就形成了演唱的形式和風格的各異。自建國以來,民族唱法的發展一直是由學院派引領,這也就使民族唱法有了比較一致的演唱規范。在民族唱法的發展過程中,以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為基礎,在演唱內容上也多以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狀況為內容,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民族唱法的鮮活的民族語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音樂風格的別具一格也將我國民族唱法的韻味和審美方向體現出來。我國各個民族的音樂要素融合形成民族唱法,逐漸形成了具有強烈民族氣息的演唱方式,逐漸的民族唱法已經成為了我國獨有的聲樂演唱方式,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音樂方面智慧的結晶,民族唱法也是我國特有的音樂文化標志。
四、使美聲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將美聲唱法中國化,以獨特的民族性和藝術性將民族聲樂作品融入到美聲教學中去。為了使美聲唱法更適應中國現狀,推進中國化美聲的進程,將中國民族精神傳遞給學生,選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給學生練習,將美聲唱法融入到中國民族音樂當中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縮小東西方差距,為我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適當的運用美聲唱法中的科學發聲,可以有效地使音域開闊,使演唱不論高音區、低音區都有了較為穩定的表現,在高音演唱的表演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使民族唱法也逐漸的科學化、完善化。
五、結語
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而對于高校教育來說是推動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支撐點。在我國向前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地吸取、借鑒別的國家好的地方,而民族音樂與美聲唱法是在悠遠的歷史長河發展而來的兩顆寶石,他們是可以借鑒、融合的。將民族聲樂應用到美聲教學中是歷史的必然,想要發展中國式美聲這是不可避免的融合。彌補當前聲樂教育的單一乏味,融入民族音樂,讓作品中的文化、藝術精神優勢彌補美聲唱法的不足。將民族情感融入美聲教學,發展中國式美聲,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樣的進步促使了我國美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也是教學中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在學習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情操。這種方式與我國國情相符,同時也得到了中國觀眾的好評和一致認可。
參考文獻:
[1]吳沁.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民族聲樂如何發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
[2]周筠.美聲科學發聲方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借鑒作用[J].音樂創作,2016(02).
[3]石旭東.民族聲樂與美聲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對比[J].黃河之聲,2015(22).
[4]龐潔.淺談美聲唱法的傳播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09).
[5]張剛.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