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燕
摘 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深入推進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是貫徹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舉措。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吸引廣大青少年了解、關注、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關鍵詞:校園文化;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60-01
一、前言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新經驗,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教材進校園,從2014年開始,廉江市營仔中學將《白戲文化》編成學校教材,在學校第三課堂積極推廣教學。
廉江市營仔鎮曲龍村的《木偶戲(粵西白戲)》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7年廣東省文化廳命名廉江市營仔鎮為“廣東省白戲藝術之鄉”。白戲,俗稱“木偶戲”, 始于清朝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白戲發源于廉江市營仔鎮大山村委會曲龍村。
白戲唱詞通俗,音樂、唱腔優美動聽,伴奏樂器獨特,表演者既是演唱者又是舞木偶者,淳樸有趣,富有民間藝術特色。白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集文學(劇本)、音樂(演唱與伴奏)、美術(木偶雕刻與服飾道具)、舞蹈(舞偶動作)為一體的劇種。白戲內容精粹、健康,“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世道的是非曲直,事物的禍福因果,點撥安危解困,直面人生哲理。妙語連珠,唱詞如詩。令人沉思,歡愉,教人上進、誠信,明禮,守法。
在創建白戲特色文化校園活動中,白戲文化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要比其他單科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下面就創建鄉土特色文化校園中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一些觀點。
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鄉土特色文化學校的環境建設要圍繞民族文化、傳統藝術來做文章,提高文化品位,增厚傳統底蘊,營造文化氛圍,達到環境育人的作用。結合學校創建的特色,加強校園環境的硬件設施建設和改造,打造獨特的育人文化環境。
馬克思指出:“人創作環境,同樣環境也創作人”。良好的校園環境是一部立體、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具有奇特的感染力、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營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環境,通過師生共同完成,學生在建設白戲文化景觀過程中付出了勞動的汗水,有了深刻的實踐體會,更容易增強了愛校愛鄉情感。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具有濃郁特色的文化校園環境讓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從而提高了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三、開發校本課程,開辟德育新途徑
在創建特色文化校園過程中要將校本課程與新課程實施結合起來,對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探索學校德育新渠道有著現實意義。為了做好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編寫組成員克服缺乏資料,不了解白戲藝術等重重困難,多次深入農村采訪,拜訪白戲藝人,征求傳承白戲文化的建議。探尋、收集、整理營仔人民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現場參觀鄉土特色文化場景。
通過了解、收集、整理、反饋、編寫等程序,使校本教材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底蘊和鄉土特色。教材內容具有觀賞性、健身性、藝術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具有鄉土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具有開放性和人性化的文化藝術特色,把真、善、美融為一體,激發學生斗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白戲劇本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經典故事編入校本教材,如選取“岳母刺字” 、“鐵杵磨成針”、“張良拜師”和“臥冰取鯉”等故事進行愛國教育、理想教育、尊師重教教育和感恩教育。
學生通過校本教材的學習,使校風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學生愛校如家,熱愛集體,助人為樂,遵紀守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很多學生吐出了自己的心聲:我比以前更愛家鄉、愛學校了,我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四、創新思路,選好教育載體
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作用,通過挖掘白戲文化中的文學、音樂、美術等元素,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既能夠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又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是組織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工作人員以及代表性傳承人,深入到學校,對學生和老師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培訓,零距離經常與學生交流鄉土文化知識,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二是通過舉辦白戲唱腔、樂器演奏、舞偶技巧的學習實踐和比賽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白戲音樂的獨特魅力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是通過學習雕刻白戲木偶頭像、繪制木偶臉譜、手工制作道具服飾等美術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美術實踐能力。學生在各項白戲文化活動中,激發了學習興趣,發揮了個人專長,增長了知識,展示了個人風采。學生在白戲文化活動中不僅增強了自信心,而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自信心和學習習慣又促進了學生其他學科的課程學習。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使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添了學生生活的豐富性,使學生能自覺投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較好地發揮了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用,利于保存和維護區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