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昊
【摘要】本文以2011~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相關數據為依據,針對不同類型的制造業企業,認為稅收政策等外部因素和企業的盈利能力等內部因素會對這些企業的實際稅負產生顯著的影響,并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并根據這些因素對企業進行分類,運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探究每一個分類中上述影響因素的差異,從而證明稅收政策和盈利水平的差異會導致不同制造業企業實際稅負的差異。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稅負差異;影響因素
【中國分類號】F832.51;F406.7
一、引言
隨著技術進步和工業模式的轉型,服務業的興起,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逐漸步入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正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新常態”。制造業作為我國工業體系重要的一部分,對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消費需求的增長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和改革也成為了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
影響制造業企業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根據我國的稅法和對現有研究的歸納和總結,企業納稅主要受到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影響所得稅)和國家的稅收政策及制度的影響(稅率的調整等),但這兩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孰輕孰重仍然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影響企業實際稅負的這兩個因素著手,來探究這兩個因素對制造業企業實際稅負的影響程度,從而為國家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和制造業企業自身合理的發展提供參考并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做出補充。
二、文獻綜述
研究企業實際稅負影響因素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企業實際稅負衡量指標的界定。根據近幾年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企業實際稅負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及實際稅負造成的影響研究來看,基本上認為流轉稅和所得稅是構成企業稅收負擔的兩大主體稅種,并以此為前提進行研究,在以下方面基本達成了一致:
(一)企業內部存在的一些條件會導致企業實際稅負的變化
李建英(2015)等從企業的內部各個因素入手,選取了企業的地理區域、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企業的盈利水平等為解釋變量對企業實際稅負進行回歸分析,發現這些因素與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是有關系的。尤其是企業的盈利水平和企業實際稅負成正相關關系。許景婷等(2009)利用上市公司公開財報的數據分析了行業和地區兩個因素對于我國企業所得稅稅負的影響,考察上市公司實際稅率是否與名義稅率一致。其研究結果顯示出了不同企業所處地區和行業的不同會導致實際稅負較大的不同。婁權(2007)利用上市公司的數據做實證研究,其結果表明公司的投資報酬率與公司的實際稅負顯著正相關,資本密集度與實際稅負也呈正相關。
(二)我國的宏觀政策和制度會導致企業實際稅負的變化
董志勇、鄧麗(2010)通過對企業實際稅負影響因素作定性研究的方法,證明了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因素(政府職能范圍、支出構成等)和制度因素(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都會影響企業的實際稅負。劉駿、劉峰(2014)等從稅收競爭的角度,發現了不同企業所有制的差異同樣會對企業的實際稅負產生影響,他們選取了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央企以及省級、地方級、市級國企的實際稅負值為樣本,對其進行了描述性統計,之后將上述企業的不同制度作為虛擬變量,對實際稅負進行回歸分析,最后證實了政府控制會對企業的實際稅負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已經充分地證實了企業自身的條件和國家的政策和制度會影響到企業的實際稅負,并且行業的不同同樣會影響不同企業的稅負水平。但是影響的程度如何,這仍然是一個有待檢驗的問題。因此,本文從不同制造業行業的企業入手,并延續現有研究的前提,即用流轉稅和所得稅這兩大主體稅種之和來衡量企業的實際稅負,選取制造業企業的盈利水平作為企業自身條件等內部因素的綜合性指標,政府稅收政策差異作為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綜合性指標,將二者納入同一個回歸模型對實際稅負進行回歸分析,最后通過系數等指標判斷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定義被解釋變量
企業稅收負擔,是指由國家課稅而減少的企業資源。它既可以是流經企業的稅收支出(如增值稅),也可以是最終由企業承擔的稅收款項(如企業所得稅)。企業的稅收負擔包括實際稅收負擔和間接稅收負擔兩種,其中,實際稅收負擔(實際稅負)主要指直接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實質性影響的稅收負擔,如企業所得稅、印花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稅收歸宿最終為企業,從而對企業效益產生直接損傷。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流轉稅,由于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構成了企業間接稅收負擔。
基于流轉稅和所得稅構成企業實際稅負的前提,本文首先分別定義企業實際所得稅稅負和企業流轉稅稅負的計算方法。根據實際稅負率的定義,從流轉稅和所得稅這兩大主體稅種出發,可以得出二者的計算方法,即用實際交納的稅費除以計稅依據。
企業的所得稅,指國家針對企業的利潤總額而征收的稅種,會直接造成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并且由于其稅率較大,所得稅對企業形成了明顯的實際稅收負擔。本文運用實際稅負率衡量實際稅負的大小,即用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實納稅額占其實際收益的比率來表示。根據實際稅負率的定義,所得稅稅負率計算方法如下:
雖然一些學者認為增值稅、消費稅等流轉稅不構成企業的實際稅負,但是,由于企業交納增值稅和銷售產品的時間點往往不同,根據貨幣的時間價值理論,當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貨幣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可能會造成企業實際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也就構成了企業的實際稅負。并且高額的稅收支出占款往往容易對企業的現金流造成影響,尤其是倘若稅收抵扣出現制度性阻隔,轉嫁機制運行不暢,則將顯著加重企業負擔。此外,由于制造業企業的特殊性質,消費稅等會造成一部分企業大量的經濟利益流失。因此本文仍然考慮流轉稅這一主體稅種對實際稅負的影響。同樣,根據實際稅負率的定義:

由于小稅種(包括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房產稅等)造成企業經濟利益流出的量相對較少,所以本文認為:
實際稅負率=流轉稅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
(二)定義解釋變量
影響企業實際稅負的企業內部因素,指的是由于制造企業經營管理、所處行業、生產能力、營銷戰略等方面的差異,會導致企業盈利水平變化從而導致其利潤存在差異的因素。因此,盈利水平這一指標本身涵蓋了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所以本文主要以盈利水平作為企業內部因素的標準。企業的盈利水平可以用投資報酬率來衡量。即:投資報酬率=(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平均資產總額。
影響企業實際稅負的企業外部因素,指的是由于企業在國家政策和稅收制度方面的差異,會導致其交納稅額存在差異的因素。具體包括諸如低稅率、“免抵退”的稅收優惠政策造成的差異和由于應稅消費品形成消費稅,以及國家對高污染企業的整治等對企業加征稅的政策造成的差異。
(三)提出假設
為研究國家稅收政策差異等外部因素和企業的盈利水平等內部因素對企業實際稅負所造成的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享有不同稅收政策的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與其所享有的稅收優惠呈負相關關系。
由于時代的變化要求制造業企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及對一些從業人數較少的薄弱或基礎性制造業的保護,國家針對這些企業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政策,比如農產品制造業(適用低稅率,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值稅適用低稅率)、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值稅即征即退100%或50%,減征企業所得稅)、出口產品制造業(增值稅、消費稅實行“免、抵、退”的稅收優惠政策)。這類企業在本文統稱為稅收優惠類企業。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諸如煙草制品業、酒類制造業、高檔化妝品、金銀首飾制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家具制造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造紙業等具有高污染的重工業企業,這類企業由于生產應稅消費品,或是由于國家為促進其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以上企業進行稅收的加成征收。多交納的稅費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這些企業的實際稅負。本文將這一類企業統稱為應稅消費品或其他國家限制的制造業。
其余既不享有國家稅收優惠(或享有優惠較少),也沒有生產應稅消費品或受到其他稅收加成的企業(或加成征收較少),如紡織業、皮革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企業,本文將這類企業統稱為普通制造業企業。
從實際稅負的公式出發,假定各企業的盈利水平相同,即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稅前利潤相同,由于流轉稅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同實際交納的稅費成正相關關系,導致在相同的盈利水平下稅收優惠類企業的實際稅負率最小,普通制造業企業次之、應稅消費品或其他國家限制的制造業實際稅負率最大,假設H1以此為依據提出。
H2:不同盈利水平的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與其盈利水平(或投資報酬率)呈負相關關系。
根據一般的會計理論,企業的盈利能力水平越高,能夠形成所有者權益的企業留存收益越多,能夠償還負債的能力越強。重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型制造業企業盈利水平比較高。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偏好股權融資,通過稅務籌劃降低稅負水平。另外制造業中的盈利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容易獲得稅收優惠扶持,其實際稅負水平比較低。
此外,根據實際稅負的公式,在企業實際交納稅費相同的假定下,流轉稅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同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稅前利潤成負相關關系。
四、研究設計和樣本選擇
(一)稅負衡量指標設計
由于當今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實際上構成了企業應納稅額的主要部分,因此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總和除以計稅依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業的實際稅負,因此本文提出一個基于會計報表的企業稅負衡量指標:
其中,Taxburden為企業的實際稅負,Tax1為企業支付的流轉稅的凈現金流量,金額等于資產負債表科目“營業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Sales為利潤表“營業收入”科目,Tax2為企業應交所得稅,Benefit為利潤表“營業利潤”科目。根據定義,稅收負擔指的是交納的各項稅費占計稅經濟來源的比重,對于正常經營的企業來說,企業交納流轉稅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營業收入,企業交納所得稅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營業利潤,因此選擇營業收入做流轉稅變量的分母,營業利潤為所得稅變量的分母。
本文使用的基礎數據是由國家統計局維護的《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本文選取國家統計局2011~2014年度按行業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作為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挑選出了符合制造業定義的工業行業,最后得到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營業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應交所得稅、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的樣本每年度各41個。
(二)模型設計
本文由于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政府的稅收政策和企業的盈利水平對不同企業實際稅負差異的影響,而政府的稅收政策是一個無法量化的變量,因此本文將政府的稅收政策設置為虛擬變量,同時,由于政府的稅收政策和盈利水平又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實際交納的稅費,并且交納的稅費和收入或利潤的比值構成實際稅負,因此只要能夠證明政府的稅收政策和企業的盈利水平同實際稅負之間具有相關關系,就可以檢驗出政府的稅收政策和盈利水平對不同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具有影響。
由于營業收入數據受到企業規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準確地衡量企業的盈利水平,本文采用投資報酬率,即(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平均資產總額,來衡量企業的盈利水平。模型設計如下:
Taxburden=β0+β1D1+β2D2+β3Invest+μ
其中,D1,D2分別為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如農業制造業減征增值稅,加計扣除、加速折舊等,取1,其它取0)和稅收加征政策(應稅消費品等,取1,其它取0),Invest為投資報酬率,Taxburden為實際稅負率,即流轉稅稅負率和所得稅稅負率之和,μ為隨機干擾項。
(三)分類研究
政府的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實際交納的稅費,并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同制造業企業交納的流轉稅差異主要受到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的影響,例如農產品企業會受到增值稅低稅率而應稅消費品制造業企業則會多征收消費稅。因此,如果可以充分證明模型是顯著成立的,可以根據實際交納的流轉稅,計算出每一個樣本行業的流轉稅稅負率,再將其劃分為若干檔次,每組取其均值,同收入數據進行比較,從而檢驗假設H1中提到過的不同類型制造業和享有不同稅收政策的制造業實際稅負的差異。
同樣地,為了證明假設H2,即不同制造業企業是否在盈利水平上對實際稅負造成顯著的差異,需要先證明模型的顯著性,之后計算出所得稅稅負率,之后根據企業的營業收入將企業劃分為若干類,同企業的所得稅稅負率進行比較,從而檢驗假設H2中不同盈利水平制造業企業實際稅負的差異。
五、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應稅消費品制造業(例如煙草制造業流轉稅負率高達64.44%)、石油(18.03%)、煤炭(9.12%)、有色金屬采選(4.90%)、黑色金屬采選(6.28%)、木材加工(3.46%)等高污染制造業的流轉稅稅負率偏高,占其實際稅負率的比重也非常大,同時這些制造業行業都是受到國家稅收加成征收的一些行業,說明這些受到國家加成征稅的制造業行業的實際稅負較高。
除應稅消費品及高污染制造業外,營業利潤和營業收入較高的制造業,例如農副食品制造業及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其流轉稅稅負率和所得稅稅負率相對較低。
(二)回歸分析
以最近的2014年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相關數據為例,首先對模型進行OLS回歸檢驗,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檢驗。檢驗運用了異方差穩健標準誤法進行修正,結果如表1所示。
其中,F值為7.837633,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F值4.094045714,說明模型總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本文的Durbin-Watson值為1.855220,在合理取值范圍0-4之間,表明本文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雖然R值偏低,但是是由于引入的虛擬變量大于解釋變量所致,回歸模型整體還是顯著的。
從回歸系數上看,稅收優惠政策變量(D1)的回歸系數為-0.030193,但t值為-1.423252,未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稅收優惠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實際稅負,但是這種線性關系并不顯著。因此進一步考察,由于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及退稅政策絕大多數適用于出口產品和農產品,同時農產品收到稅收優惠的金額相對較小,以及樣本數據的局限性,導致稅收優惠政策對實際稅負的減少作用并沒有在本文得到充分的數據支持。
而稅收加征政策變量(D2),其回歸系數為0.25058,t值為2.65116,其p值為0.0117,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稅收的加成征收政策(如應稅消費品,生產方式轉變等)會對企業的稅負起到顯著的正線性相關作用。結合D1,D2的結論,可以檢驗政府對不同制造業企業的稅收政策會對其實際稅負起到顯著的影響,假設H1得到了數據的支持。
對于投資報酬率變量(Invest),其回歸系數為-2.491298,t值為-1.921121,其p值為0.0624,說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投資報酬率和企業的實際稅負之間具有較為顯著的負線性相關關系。至此,假設H2得到了數據的支持。并且,其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要比政府的稅收政策的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要大,可以說明盈利水平(投資報酬率)會對企業的實際稅負造成更大的影響。
同樣地,繼續對2011~2013年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如表2。

^^^表示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示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示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如沒有上標,則說明該系數未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
可以發現,近些年來造成不同行業企業的實際稅負的差異更多地受不同行業平均盈利水平等內部因素差異的影響,并且,我國政府宏觀稅收政策對行業實際稅負差異的作用正在逐年減弱。說明了要解決企業的實際稅負的問題,更多地還要從企業所處行業的盈利水平以及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等內部因素做起。
(三)數據分類對比
證明了政府的稅收的政策會對不同制造業實際稅負差異造成顯著的影響之后,由于政府的稅收政策實際上很大程度影響了企業應交的稅費,所以根據政府應交稅費的不同水平,將不同制造業劃分為五組,并與其實際稅負率的均值進行比較,以2014年的數據為基礎,結果如表3所示:
可以直觀地看出,實際稅費隨著每組樣本應交稅費均值的減少,其實際稅負率也在減少(最后一組數據受到極端值的影響導致平均稅負率不夠準確),更進一步地證明了假設H1。同樣地,對于假設H2,同樣根據投資報酬率將樣本分為5組,與實際稅負率進行比較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隨著每組樣本平均投資報酬率的下降,平均的實際稅負率成波動上升的趨勢,平均投資報酬率越低,企業的實際稅負越高,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2。

六、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2011~2014年不同制造業收入、利潤、應交稅費的實證研究,證明了假設H1、H2,具體如下:
政府對不同制造業的不同政策會導致其實際稅負的不同,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與其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的程度成負相關關系,與其受到政府加成征稅的程度成正相關關系。
不同制造業盈利水平的差異會較大程度地影響其實際稅負的差異。企業的盈利水平與其實際稅負成負相關關系。
企業內部的一些諸如生產能力、經營戰略和管理等會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內部條件對企業實際稅負的影響程度比國家政策和制度差異等外部因素對實際稅負的影響程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水平較強的制造業行業往往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行業或予以保護的行業,往往也會得到更多的國家稅收優惠,導致稅收的差異化更加明顯,因此在實際情況中,企業的實際稅負往往會受到這兩種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第一,將企業的盈利水平等內部因素和不同制造業企業享受政策和制度差異等外部因素納入同一個模型,證明了制造業企業實際稅負受到企業自身的條件和國家的政策和制度的共同影響,促使企業在考慮緩解實際稅負時認識到二者的共同作用。第二,證明了國家稅收政策和制度的變化對制造業企業的實際稅負存在影響。國家可以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來優化制造業行業的產業結構,促進符合時代要求的制造業行業的發展,并在稅收與制造業發展之間加以平衡。第三,發現了企業的內部因素更大程度地影響企業的實際稅負。雖然企業利潤的增加同時也會導致企業應交所得稅的增加,但是企業可以通過增加利潤來增加留存收益,從而獲得更多的可支配資金,同時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也更容易獲得稅收政策的扶持,降低了其實際的所得稅稅負,從而實現制造業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建英,陳平,李婷婷.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所得稅稅負影響因素分析[J].稅務研究,2014.
[2]楊汝岱,中國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J].經濟研究,2015.
[3]龐鳳喜,劉暢,米冰.減稅與減負:企業負擔的類型和成因[J],稅務研究,2014.
[4]黃群慧,賀俊.中國制造業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J],2015.
[5]厲庭偉.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際稅負影響因素研究[D],2015.
[6]許景婷,張兵.宏觀稅負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1.
[7]董志勇,鄧麗.宏觀稅負的影響因素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
[8]劉鑫.我國上市公司實際稅負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