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當前,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開始從教育機會的普及向提高教育質量轉變,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則由規模擴張向教育結構調整轉變。內涵發展的本質是什么?提高質量的關鍵在哪里?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在于教育價值觀的轉型和教育結構的調整。
一、破除“三個觀念”
我國基礎教育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最關鍵的是要經歷一場教育觀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價值論上,已經被“教育工具論”所綁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讓孩子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孩子成了學校的工具,學校通過孩子提高升學率來提高聲譽,獲得獎賞;孩子成了國家的工具,國家通過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強人力資本。家庭的未來、民族素質、國力的強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礎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回歸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方法論上,已經被“教育吃苦論”所綁架。在傳統上,中國人歷來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此同時,在基礎教育界,“學習的果是甜的,學習本身是苦的”觀念甚囂塵上。這種將成人世界的人生觀直接移植到兒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帶來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強調加班加點、大量訓練,強調節假日補課等,這些做法違反了教育規律,破壞了學生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尊重規律、依靠科學,將教育發展置于科學發展的軌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減負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改革論上,已經被“教育減負論”所綁架。長期以來,從表面來看,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似乎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實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科學和意義問題。通俗地說,我們的學生苦的沒道理、沒價值。“苦的沒道理”是指我們的教育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苦的沒價值”是指我們的教育沒有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簡單地、機械地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作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非但不能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反而陷入了學校減負、家庭和社會加負的怪圈。從根本上說,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在于所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在于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性質和結構,促進學生自主的、有個性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和發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是要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變同質化學習為有選擇的個性化學習;改變學生學習的結構就是要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做“減法”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人文教育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
二、進行“五個結構調整”
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著眼于五個方面的“結構調整”。
一是調整教育活動結構。教育活動的結構調整是主線,既要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也要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強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內部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關系,必須改變單純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做法。德育、體育、美育不僅在立德樹人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于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結構性支撐作用。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和創造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載體作用。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通過教育內外結構的調整,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二是調整師生關系結構。過去的師生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知識傳承的教學關系。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構師生關系: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資源的建構者。教師不是教材知識的簡單的搬運工,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構者。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環境的建構者。第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不是天然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將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和引導學生學習,支撐學生學習。第四,教師是學生道德成長的示范和引領者。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三是調整課程類型結構。過去的課程從類型上講過于單一,必修課程一統天下。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第一,要處理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關系。在基礎教育階段,既要通過開設必修課程為每個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共同基礎,也要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引導和促進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第二,要處理好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基礎教育既要組織學生通過系統的扎實的分科課程的學習,掌握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積累的經典知識,更好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的(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第三,要處理好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的關系。基礎教育的課程實施要回歸生活,脫離了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是一種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學習,是一種遠離人類創造活動的學習。
四是調整課程實施結構。過去的課程實施更多地遵循了單一的認知活動規律,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形成特定的概念與含意的認知性實踐。借助這種認知性實踐,學生、教師和課堂中的同學形成一定的社會性實踐,同時也是通過自身的認識與態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倫理性實踐。推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必須優化課程實施結構。一般來說,課程實施包括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價值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確認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第二,關系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和教材的關系、師生對教材處理方式包括思維工具的運用等,這些關系的建構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第三,活動建構階段。情景結構或者說是教學活動知識內化的情景的建構,這是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第四,意義建構階段。這是學生學習內化的過程,即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素養的過程。
五是調整教學評價結構。過去的教學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評價更加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更加重視教學前提的評價。特別是要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實現學生學情的“可視化”,以便教師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教學。第二,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評價的重心不在于學生學習結果的好壞,而在于判斷、驗證學生學習行為的科學性上,評價最終指向的是學生學習行為的改進。第三,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問題性評價,即評價直接指向學習知識的錯誤,而不是對學生進行成績分等的評價。第四,更加重視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評價,或者說,教師自身教學行為改進的評價。
(作者系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