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這幾年,威爾第的歌劇《游吟詩人》中阿祖切娜的詠嘆調《火焰在燃燒》頻繁出現在聲樂考試與比賽中,很多演唱者對這個角色的把握并不到位。想要讓自己的演唱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既需要巧妙的演唱技巧發出優美的聲音,還要通過生動的表演來塑造聲情并茂的藝術形象,把歌唱與表演巧妙融合到一起。本文從歌劇聲樂表演要點、歌劇演唱中的藝術處理、《火焰在燃燒》演唱分析這三方面對歌劇演唱中如何更好演繹年長者的角色,提出一些思路。
【關鍵詞】歌劇;聲樂表演;《火焰在燃燒》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63-03
一、歌劇聲樂表演的要點
(一)歌劇藝術的概念。歌劇藝術是藝術世界的瑰寶,它將戲劇、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巧妙融為一體。歌劇把多種獨立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帶給人們全方面、多層次的美的體驗。這種綜合性也決定了歌劇是所有音樂表現形式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歌劇的題材大多是國家民族意識、宗教神話故事、歷史傳說、男女間的愛恨情仇。歌劇舞臺上所呈現的情景相當于我們生活的縮影,也能反映一個時代的面貌。歌劇藝術促進了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推動了音樂的新發展。
(二)分析作品。演唱者通過閱讀歌劇唱段或整部劇本,了解歌劇的劇情、發展脈絡、時代背景、各個人物的特點,以及主要矛盾。對作品要有總體的認識,把握整部劇的總體框架。避免盲目表演。大的框架了解后,我們要具體到每首歌曲上,首先要理解歌詞的思想內涵,演唱者可以根據歌詞的內容來表達不同的情感。當演唱外國作品時,很多人都只顧著原文的拼讀而忽略了原文的詞意,導致詞不達意。筆者問過一些演唱外國作品的學生,知不知道歌詞的意思,大部分學生是沒有關注詞意的,再聽他們演唱,筆者不能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因此,要想唱好一首作品,必須讓自己深入體驗,進入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中。同時,也要學會正確讀譜,不僅僅是最基本的旋律、節拍、節奏、速度,還要重視術語、表情記號、曲式結構等,有利于更好把握作品的情緒。對于聲樂初學者來說,在這方面需要加強。
(三)把握角色。為了準確生動表現一部歌劇作品,必須要充分認識所扮演的角色的個性特點、角色在劇中與其他人物間的關系,以及其在劇中的地位、作用,這樣有利于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變化。
劇中人物的性格是通過歌詞、音樂唱腔風格和行為表現出來的。比如歌劇《弄臣》中,弄臣將女兒吉爾達帶到斯巴拉夫奇勒經營的旅館,讓吉爾達親眼看見公爵和瑪達蕾娜尋歡作樂,這時,公爵的詠嘆調《女人善變》讓我們感受到他的風流與多情。吉爾達想念著白天碰到的心上人,于是在閣樓上唱起了詠嘆調《可愛的名字》,讓我們看到了她純真深情、富于幻想的性格特點。
對角色的準確分析,能夠幫助表演者從自我走向角色。要想在舞臺上生動演繹所扮演的角色,就要學會積累情感并建立角色的內心活動,黑格爾說:“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悵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都屬于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情感的積累,來源于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要善于觀察和體驗。
在聲樂表演中,真實的情感體驗的積累,對演唱者準確表達情緒有著重要作用。歌劇演唱者應該明白,任何一個唱段都是情感生活的積累,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與周邊的人、事、物產生聯系或矛盾后積累的生活片段。“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舞臺上,演唱者所表現的情感一定是經過其藝術加工的。比如表達喜悅,如果只是微微一笑,觀眾是體會不到的,在舞臺上,一定要藝術性將每個細節放大。
演唱者在處理戲劇矛盾的時候也要美化情感,比如演唱一首詠嘆調,需要表現出聲嘶力竭的感覺,就要學會控制,不能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撒潑、哭鬧,照搬現實生活的表演不具備舞臺藝術的感染力與美感。
通過情感的積累,我們要學會建立角色的內心活動,比如在演唱一首詠嘆調時,演唱者時刻都需要將自己融入角色中,尤其在間奏或者是聆聽其他人物的演唱時,更加不能出戲,這樣才能把角色生動演繹出來,從而打動觀眾。
我們還需要通過其他渠道,比如欣賞戲劇或電影、閱讀文學書籍等,間接體驗豐富多樣的感情世界,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積累表演技巧。
二、歌劇聲樂演唱中的藝術處理
(一)歌唱語言。歌唱語言是聲樂演唱的靈魂。要使歌唱具有強烈感染力,不僅需要有動聽的聲音,還需要有準確的語言表達,兩者結合才能生動刻畫人物形象,將作品完美呈現出來。
不論是漢語歌劇作品還是外語歌劇作品,語言作為歌唱的基礎,要求演唱者要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歌詞的表達。詞作者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引發強烈的情感,然而,詞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進行理性思考,將再一次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融入到歌詞創作中。
歌唱語言準確與否,都會影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表達。演唱者不僅要分析歌詞的內容,體會歌詞所營造的氛圍,還要通過咬字吐字、音色力度、音量大小、語氣變化等,使歌唱語言更豐富,表達的情感更豐盈飽滿。
咬字吐字對聲樂學習者尤為重要,在聲樂考試或比賽期間,筆者聽到很多演唱者聲音不錯但唱詞含糊不清,不能打動人。演唱時,字頭一定要清晰而敏捷,字中要延長元音,字尾要收得自然。在這個過程中,牙齒和嘴唇一定要積極配合,上下嘴唇不能軟,要有張力,整個口腔形狀像只喇叭,這樣咬字才能清晰。
通過音色的變化來表現情感也是人們語言表達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如人們在表達痛苦的情緒時,聲音都是很低沉的。在表達幸福甜蜜的感情時,聲音都是柔美的。老年人音色一般比較暗淡、滄桑。在演唱中,演唱者可以運用這些音色的特點使歌聲更具魅力。
歌唱語言的豐富性還體現在演唱時語氣的變化上。人的心情和狀態是復雜多變的,不同的心情,說話的語氣也會不同。比如,在心情好的時候,人們說話的語氣是親切、溫柔的;在生氣的時候,人們的語氣一般是冷淡甚至是憤怒的;老年人說話時比較語重心長;年輕人在表白愛戀之情時,語氣溫柔甜蜜。
語氣的變化可以體現情緒的變化,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充分把握好語氣,讓每個字的語氣表達符合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情感表達,正確運用語氣的輕、急、緩、重。一方面要非常重視歌唱中的咬字;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強化語氣來渲染情感,通過對語氣的控制,演繹不同的角色,表達不同的感情。
(二)形體語言。形體語言即手勢、面部表情,以及眼神。手勢的運用能更細膩地將音樂的律動表現出來,它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既能幫助情感的表達,又能豐富演唱者的舞臺形象。在聲樂演唱中有很多手勢,比如雙臂張開,一般用在大氣輝煌的樂句上;雙臂合攏表現舒緩、抒情。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演唱者雙手掌心相對,從身體兩側向上伸至與肩同高的位置并定住,給觀眾一種結束的感覺。
在演唱的過程中,手勢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不能運用太多,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在平時的聲樂比賽中,很多參賽者都會選擇演唱歌劇詠嘆調,可以看到,有些選手在舞臺上比較僵硬,一動不動,演唱歌劇詠嘆調不像演唱藝術歌曲那樣強調氛圍,詠嘆調的演唱一定要將演唱者的情緒用肢體表現出來。有些優秀的參賽者在演唱的同時,加上手勢的運用,舞臺形象就非常生動了。要學會讓手勢跟歌聲融合、協調。
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面部表情一定要真實、貼切。眼神與面部表情是一個整體,眼睛所傳遞的信息需要臉部表情配合。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恰到好處的眼神可以將演唱者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傳達給觀眾。但在實踐過程中,有些表演者表情僵硬,眼神呆滯,可以通過用表情和眼神講故事來表現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慢慢提高對面部的表情控制。也有一些演唱者臉部表情和眼神過度夸張,這樣會導致作品支離破碎,這一類表演者要記住,不要讓表情喧賓奪主了。
三、《火焰在燃燒》的演唱分析
(一)創作背景及內容介紹。威爾第的歌劇作品在歐洲歌劇史上獨樹一幟。《游吟詩人》是威爾第三大杰作之一。這時的他已經從傳統手法的模仿中掙扎出來,破除陳規,創立了自己的作品風格。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作品,故事情節感人肺腑,人物刻畫細致入微,旋律優美動聽,將意大利歌劇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
15世紀初期, 西班牙封建領主殘酷迫害吉普賽人。《游吟詩人》講述了發生在魯納伯爵領地的一則因貴族殘殺吉普賽人而遭到吉普賽人報復的悲劇故事。 阿拉貢皇后的貼身女官萊奧諾拉和游吟詩人曼里科相愛。而這個曼里科正是吉普賽人阿祖切娜為報母親20年前被伯爵燒死之仇,從伯爵那里偷來的孿生子中的一個,伯爵死后,他的另一個兒子魯納繼承了爵位,他也深深愛著萊奧諾拉,因而這對互不相認的孿生兄弟竟成了情敵,互相殘殺,而吉普賽人阿祖切娜終于為母親報了仇。
威爾第當時因妻子和孩子先后離開人世而感到絕望崩潰,在塑造歌劇《游吟詩人》中阿祖切娜這一人物形象時,將其心中的悲痛表露無遺。
(二)作品分析及角色的把握。《火焰在燃燒》是女中音詠嘆調,由年邁的阿祖切娜唱于歌劇的第二幕。在一堆燃燒著的篝火旁邊,她想起被燒死的母親,心中滿是痛苦與仇恨,于是對兒子曼里科描述了當年她的母親被伯爵燒死的場面,悲慘的過往使她痛苦不堪。全曲渾厚有力,具有強烈的戲劇性,通過看譜可以發現,演唱在兩小節的前奏下就開始有力進行,在三個有力的起音和附點節奏三拍子節奏中進行,附點節奏型形象體現了火焰在熊熊燃燒,激動的音樂形象貫穿全曲,形成仇恨的力量。
此作品為e小調,3/8拍,速度為Allegretto小快板,由A段加B段構成復二部曲式。全曲旋律以附點節奏為主。作品中幾乎每個樂句都出現了重音記號和顫音記號,表達阿祖切娜內心的憤怒。重音記號要給予足夠的力量,顫音要唱得靈活,聲音輕巧,保持飽滿的情緒。要將附點節奏的韻律表現出來,強弱拿捏到位。高音出現時,在小字一組的b音上以顫音延長13拍,顫音運用要恰當,充分表現阿祖切娜的內心仇恨積聚到最高點崩潰后聲音顫抖的狀態,表現出強烈的心靈顫動。在氣息的支撐下音色漸強,直到推出最強音小字二組的g,結束要果斷。
伴奏在左手低音的支持下,右手柱式和弦奏出有力的3拍子音型,使音樂有力,節奏感強,襯托作者內心的力量和仇恨的情緒。樂曲開始的伴奏使用很弱的跳音加上小調的感覺,營造邪惡詭異的氛圍。
整首歌曲力度變化非常大,為樂曲增添了戲劇性。阿祖切娜在劇中是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老婦人形象,這首詠嘆調形象地表達了阿祖切娜對過往的悲痛之情,以及內心的掙扎痛苦。
四、結語
歌劇聲樂表演藝術是表演者將劇本所描述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及人物間的矛盾沖突,通過歌唱和表演準確呈現出來。表演者需要以劇中角色的心理去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要求表演者首先要從劇本作品分析入手,充分把握角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形體動作、面部表情與歌聲的質量有著互相的作用。好的形體與表情會支持好的歌聲,好的歌聲也應該被賦予好的形體與表情。
蘇聯著名歌劇理論家博·波克羅夫斯基曾說:“歌劇院大多數工作人員都是來自音樂院校的學生,除了獨唱家、少數合唱演員外。沒有人具備戲劇領域中甚至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很可惜,來自音樂院校的演員在學校所受的戲劇藝術教育極為有限。”在我國的歌劇聲樂表演教學中,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家更注重聲樂聲音技巧的訓練。如今,我們正在向素質教育轉型,不能只做發聲的機器,美好的聲音與“神形兼備”的藝術表演相結合,才能打動觀眾。
聲樂表演藝術是演唱者綜合素質的展示,因此,演唱者既要有精湛的演唱技巧,還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自如的舞臺表演,才能達到完美演繹。對于年輕人而言,我們在演唱歌劇作品時,一定要深入了解譜面上的知識,并且學會運用手勢、面部表情、眼神、語氣,將年長者的角色生動演繹出來。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45.
[2]約翰·阿多因.卡拉斯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講學集[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
[3]趙小平,楊平.古典音樂之門音樂叢書威爾第[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4]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5]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馬拉費奧迪.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張 艷(1994- ),女,漢族,湖南人,西南交通大學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