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本文論述的是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情懷,以在國際上影響力最大的紀錄片之一《歸途列車》為例,從紀錄片的題材選擇、內容拍攝、成功因素等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是如何表現其情懷的?!稓w途列車》關注當下中國最底層農民工以及他們下一代的生存現狀,長時段的跟蹤拍攝,多角度審視中國農民工的生活狀態。
【關鍵詞】紀錄片情懷;《歸途列車》;中國題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27-02
一、紀錄片題材選擇
有人說,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多是揭露社會陰暗面的作品,其實不然,真正的優秀作品是對社會的真實展現,是對人性的批判,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這樣。因為揭露,所以批判,因為批判,所以反思,因為反思,所以進步,這就是真實的力量,而紀錄片的原則便是真實?!稓w途列車》的選材是一個有些特殊又龐大的群體——農民工,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這個人口大國,農民工群體仍然占據著很大比例,農民工從來都不是一個輕松的社會話題,但是紀錄片不是宣傳片,他所展現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喜怒哀樂。
這部影片就是用真實的力量去體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它用了三年的時間,選擇了一個具有十多年打工經歷的家庭跟蹤拍攝。導演范立欣曾說過“再真實的故事,一旦出現在鏡頭前面都會變得不那么真實?!钡俏覀円蚕嘈艜r間會讓鏡頭前的故事無限接近真實,所以這部歷時三年的紀錄片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農民工這一群體的生活狀態。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親情與生計之間的抉擇,是公眾對農民工群體討論最多的話題。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背后,這些農民工家庭到底付出著怎樣的代價,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年代,我們都是時代高速發展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犧牲品,但是農民工群體仍然是這個時代最底層的生存者。他們最大的愿望便是賺更多的錢報答上一代,培養下一代,但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讓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走向大城市做最辛苦的工作,得到不那么豐厚的報酬,更可悲的是,他們為了要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導致家庭內部親情的缺失,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也是中國一大社會問題,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并沒有讓這些留守兒童像父母希望的那樣,擺脫貧困成為有出息的人,他們又形成了中國的第二代農民工,最可悲的不是現狀,而是這樣無休止的循環。
該片的跟蹤拍攝持續了將近三年,以“春運”為切入口,表現出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卑微與堅持,因細微呈現出兩代人之間的沖撞隔閡而同時具備了質樸的情感力量與深沉的思索。那歸家的火車和漫長的路途,也就成了承載著這一底層群體的命運和夢想的鮮明視覺符號。
2009年底,美國《時代周刊》排名第二的人物是一個群體“China Worker”,《時代周刊》對這一群體的描述是“數千萬背井離鄉且多數是拋下家庭,去高速發展的沿海城市打工的中國工人,是他們帶領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睆倪@段評述來看,《時代》周刊所指的“ChinaWorker”應該是中國農民工。紀錄片《歸途列車》通過影像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走向繁榮的背后,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工家庭到底犧牲了什么。
《歸途列車》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片,該片關注草根、關注底層社會人群的生存現狀,用獨特的影像語言表達了對中國農民工的深切關注。這部紀錄片飽含著強烈的人文情懷與現代意識,將理性思索與真實影像融合在一起,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提煉與升華,使作品展現出一種樸實的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歸途列車》的表現手法對很多現實題材的紀錄片都具有學習借鑒的意義。這部影片的選材對于社會進步甚至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都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二、紀錄片成功因素
作為一部藝術性和現實意義兼具的紀錄片,《歸途列車》無疑是成功的。《歸途列車》在2006 年底開拍,2009 年完成,拍攝完成后最初是在國外上映,2011年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頒發的公映許可證后開始在國內院線小范圍放映,開創了一條獨立紀錄片從電影節走向商業院線、由海外回歸國內、由“地下”轉向“地上”的獨特路線。
從電影學上來說,《歸途列車》屬故事片類電影,片中的拍攝對象并不直接面對鏡頭接受采訪,但仍有記錄者和拍攝主人公之間的現場互動。導演范立欣習慣在拍攝對象的生活常態中進行采訪、將人物置于環境中采訪,簡單來說,就是將采訪變成聊天。即便如此,范立欣也盡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通常只是引導性說出開頭,為的是引導采訪對象,幫助他們表達和講述自己。由于拍攝者和拍攝對象之間長時間的相處,拍攝對象對于攝像機已經可以視若無睹,緊張感和戒備心也在長時間的相處中被磨光,范立新有時的采訪就變得很困難,這時便對拍攝者的耐心和應變能力提出新的考驗。
雖然從拍攝設備上講,《歸途列車》與國內大部分在電視上或者網絡上播放的紀錄片并無明顯區別,但從最終效果來說,該片卻呈現出更加飽滿的電影感。視聽元素和故事性大大超出了國內同類紀錄片的普遍水準,這是拍攝者的刻意準求和高標準的結果。比如影片的開頭部分,以高機位記錄了廣州火車站廣場上的滯留人群,小雨中撐開的一把把花傘,與人們焦躁等待的情緒形成強烈反差;火車站窄小而狹長的地道中,趕車的人群奔襲而至,隨即又茫然四下張望,形成明暗、動靜、平面與縱深的鮮明對比,火車在雪后的群山間呼嘯而過等鏡頭,也充滿著有如電影大片一般的形式美感。
對一部獨立制作影片來說,選擇一個合適的電影節作為“首秀”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意味著對影片質量的一種大致評判,提高影片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電影節附帶的商業價值和各種業內活動,有可能會為影片帶來好的發行機遇和市場渠道。但是,參加電影節是雙方互選的結果,而且主動權更多掌握在電影節主辦方方面,另外,由于競爭的存在,電影節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如果選擇某個電影節參加競爭,那么很可能就無法進入同類別的另外一個電影節。
從2009年秋季一直到2012年,《歸途列車》參加了國際上十多個或大或小的電影節,并摘得洛杉磯影評人大獎、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門獎等大獎,還入圍了法國真實電影節競賽單元、香港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蘇黎世電影節競賽單元等,范立欣本人也獲得了法國 MIPDOC電影節授予的世界紀錄電影杰出貢獻“先鋒精神獎”、英國One World Media 大獎年度導演獎,入圍美國導演工會獎,成為繼李安之后第二個入圍該獎項的華人導演。在后面幾年時間里,《歸途列車》在各電影節中獲得各類影片、導演和攝影獎項等共計六十多項,是近年在國際電影節上最成功的華語紀錄片。
三、結語
無論是從藝術性還是從商業性來講,這部充滿情懷的獨立制片的紀錄片都是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典范。它不想說教什么,而是用最樸實的畫面時時刻刻訴說著心愿,我們希望中國農民工的歸家路不再那么艱難;我們希望中國農民工的生活不再有那么多苦難;我們希望中國的下一代不再那么悲哀。
我們的國家,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我們的社會,成功人士的故事層出不窮,我們的人民,用他們辛勤的勞動筑造著中國夢,而他們身影卻被淹沒在茫茫的人群中,依然尋找著他們的歸家路。
參考文獻:
[1]張國濤.社會現實類紀錄片創作潮流的背后——以《歸途列車》為例[J].編輯學刊,2012,(02):38-42.
[2]張歡.淺析人文社會紀錄片《歸途列車》——“途歸何處”[J].今傳媒,2012,(08):94-95.
[3]鄭瑞娟.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歸途列車》解讀[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8):81-8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普通高校學術學位研究生創新計劃人文社科項目《“互聯網+”下“中國夢”的微電影創作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KYLX16_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