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對于紀錄片來說,人們對它的關注度比較低,但是它具有許多其他節目都不具備的價值,比如人文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筆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淺談紀錄片的前期準備與拍攝。
【關鍵詞】微型紀錄片;選題構思;踩點;拍攝準備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33-01
一、選題構思
電視紀錄片具有嚴格科學的界定:“它是以攝像或攝影手段,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事件等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道,并給人一定的審美享受的電視作品。它要求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不允許虛構、扮演,其基本報道手法是采訪攝像或攝影。”從界定中我們可以發現,拍攝紀錄片的選題一定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不能是虛構的。基于這個規定,我們的選題收集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自己親身經歷發掘題材;二是通過其他途徑收集題材。對于第二點,我們需要通過線索去驗證題材的真偽,從而確定其真實性。
紀錄片的選題需要三個條件來確定,第一,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選擇的題材與社會發展有著某種聯系,要能夠促進社會進步,要有一定正確的社會引導作用,或是有一定的新穎之處。第二,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以人為本,促進觀眾的情感思想,或是日常生活,或是風土人情。第三,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或電影的一個分類,其存在的意義就是要有藝術價值。
確立完選題之后,我們就要確定拍攝紀錄片的主題。主題是否深刻是一部紀錄片好壞的判斷標準,所以我們要有明確的主題。主題的確立是由選題所決定的。
二、踩點
紀錄片踩點,是一個專業拍攝術語。紀錄片的踩點一般分為三大類,一是人物采訪;二是地點勘察;三是影像、歷史、資料的收集。在進行相關信息收集之前,攝制組一定要獲得相關部門或個人的許可,之后就可以順利進行后續的踩點與拍攝。
(一)人物采訪。人物采訪又分為兩大類,一是對有關直接當事人的采訪;二是對相關人員的采訪。
直接當事人的采訪即是對與主題有直接關系的人員的采訪,在采訪過程中能夠收集到提前預設的問題與信息,有時甚至可能得到與之前收集信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時要詢問清楚,盡可能與之溝通交流獲得更多的信息,為后續主題的刻畫增加亮點。
相關人員的采訪即采訪有關的專家、學者、相關部門人員,或是與主要人物有關的家人、親戚、好友等。通過側面的采訪可以得到更多突出主題的資料。對于紀錄片來講,側面收集到的信息往往能夠更加突出主題思想。
采訪過程中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相關人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錄音和錄像,以免出現無據可依的情況。另外,溝通很重要,在進行采訪和拍攝前,一定要提前聽取被訪者的意見與想法。
(二)地點勘察。紀錄片是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拍攝地點也必定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所以在拍攝前一定要到實際的拍攝地點進行走訪調查,熟悉當地的環境、地形以及光線情況,收集相關資料,留意能夠突出主題的細節,盡量拍攝影像資料回去進行分析研究。實地的聲音環境往往是人們容易忽略的一個點,紀錄片的拍攝會運用到大量的環境音與同期聲,所以地點的勘察要時刻記住收音的可行性,以免后期制作沒有聲音可用。條件允許的話,盡量勘察拍攝角度,這樣也會對往后的實體拍攝提供便利。
(三)影像、歷史、佐證資料的收集。影像、歷史、佐證資料的收集往往會與當事人有關,在前期采訪過程中可以詢問相關的資料,如照片、書籍、報紙、新聞、檔案、獎狀、證書、作品、錄音、錄像等。如果某些資料在檔案館或其他地方,要根據與主題的相關程度來進行取舍。
三、分析材料、編寫拍攝計劃
紀錄片的拍攝于其他影片拍攝往往是不同的,因為記錄片的拍攝過程有大量的情況是不可確定的,因此有許多紀錄片是沒有拍攝計劃的。無論是個人拍攝,還是小組拍攝,在拍攝之前盡量要有周密的拍攝計劃以及備選方案,在遇到不可預知的情況時,有拍攝計劃和備選方案會讓拍攝者輕松自如地調整應對。
四、拍攝
根據拍攝計劃進行拍攝工作。和其他影片比較起來,紀錄片拍攝地域跨度大,拍攝周期長,天氣、環境等不確定因素多,所以拍攝過程調整的彈性比較大,但必須做好事前準備,可以對每一天或者某一個節點進行計劃安排。比如此次預計拍攝的地點、天數,訪問提綱、需要的器材、影帶的數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地點,都必須做好事先安排。
五、結語
紀錄片的前期準備與拍攝思想往往能夠決定它的好壞,相比于其他影片,紀錄片前期準備越充分,其達到的效果就會越好,只有充分挖掘題材所包含的細小內容,才能夠深入人心,感動觀眾。
作者簡介:
李 哲(1990- ),男,漢族,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