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畫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從20世紀初至今,中國畫的教學模式受到西方教學模式的影響,效果利弊參半。中國畫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道路,從自身特點出發,這也是中國畫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落腳點。
【關鍵詞】全球化;中國畫;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35-01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畫教學作為文化領域中的一環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畫教學改革口號的提出始于20世紀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當時進步人士的倡導下,提出用西方的寫實主義來改造中國畫,之后,在徐悲鴻、林風眠等一批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畫家的踐行下將西方的繪畫體系借鑒到了中國畫的教學中來,用西方的“寫實”方法替代中國傳統的“傳移模寫”并影響至今。這樣的教育改革實踐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有利有弊。
一、中國畫的教學特點
傳統的中國畫教學多采用“師傅帶徒弟”模式,想要學習中國畫,首先要入門拜師,最初老師不會教授太多技法知識,重在磨煉學生的心性,學生會在老師每一次作畫的時候在旁邊觀看,觀察老師的作畫步驟,一段時間過后,學生對繪畫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開始參與到老師的創作中來,直到最后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創作,出師。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老師會要求學生以臨摹為手段,先師古人爾后師造化。黃賓虹先生有云“……有師古人而不知師造化者,未有知師造化而不知師古人者。”[1]這是由于中國畫特殊的藝術規律造成的。中國畫有著深厚的藝術底蘊和文化傳統,數千年的發展和積累留下了一些所謂“程式化”的內容,如各式各樣的勾、皴擦、點、染的方法,這些都是歷代畫家提煉和創新的精華,后人想要學習了解中國畫就必須從了解這些“程式化”的技法語言入手,有了繼承才能談得上創新,而“臨摹”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
這樣的傳統教學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如從“旁觀”到“參與”,與老師的朝夕相處可以使學生全面地掌握中國畫創作的全過程,老師的創作思維、理念以及眾多獨門或非獨門的技法,從整體上把握全局,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正所謂“取法乎上”。但其缺點也是不能忽視的,首先,由于各種條件所限,名師是不容易遇到的,而名師也要遇到高徒才能出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結果。其次,一對一的學習容易產生學生落入老師的窠臼而“學死”的下場。學生一味模仿老師的畫風而不知變通,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而成為老師第二,這樣必然導致其藝術生命的夭折。
二、西方美術教育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如果說中國畫是注重“表現”的藝術,那么西方繪畫就是注重“再現”的藝術。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畫壇出現了許多改良中國畫的聲音,有人主張吸收西方“寫生”手段來改良中國畫,堅決反對中國畫總是伏案描摹,從不對景寫生;還有一些人主張中西合璧,將西方繪畫的一些技法與中國畫的內容相結合。徐悲鴻、劉海粟等一批留歐畫家即是第一種主張的擁護者,他們回國后身體力行,將西方的美術教育體制帶回中國,開辦美術學校,采用西方學院派教學方式改革中國畫,時至今日中國大部分院校的美術教學仍沿用這一模式。
“寫生”“寫實”是二十世紀中國畫教學改革的關鍵詞,這與中國畫的藝術理念和表現形式都大相徑庭。如今高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小學習素描、色彩通過高考進入大學,進入高校后仍進行素描、色彩的基礎訓練,這就導致了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許多人習慣了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學習中國畫,也不理解中國畫的審美情趣,加之國學文化涵養不足,書法功底弱,從而出現“拿著毛筆畫素描”的滑稽現象。
三、中國畫教學改革的方向
我們不能否定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繪畫思潮的涌入為中國畫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是發展壯大自己文化的必要手段。但在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應該迷失自己,正如潘天壽先生所說:“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須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間求同”。[2]我們應該要保持藝術的獨立性,因而在中國畫的教學手段、方法的使用上應該同中國畫的自身規律相適應。中西繪畫各有優勢,沒有好壞之分,二者是在不同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果實,是兩座高峰。中國畫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然后在此基礎上借鑒西方繪畫優質因子完善和發展中國畫。可喜的是,中國學術界上至高校下至中小學都在進行不斷地改革和嘗試,試圖摸索出一條適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中國的繪畫教學模式,一些高等美術院校設立中國畫工作室,中小學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學生書法能力和國學知識的普及和培養,提高美學素養和審美能力。要從思想上轉變,從意識上提高,從生活中滲透,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軌道。
參考文獻:
[1]黃賓虹 黃賓虹話語錄[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2]潘天壽 潘天壽談藝錄[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常宇鑫(1991-),女,漢族,現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2015級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