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雙
一千年,歷史蒼穹,一瞬間;旌表頌,功德孝善,千古芳;
古驛道,南北通衢,商賈流;石牌坊,巧奪天工,雕奇觀。
這便是號稱“青石之城”的川東大門——隆昌,隆橋驛古石牌坊群落印象。
隆昌,自古為南北之樞紐,東西之要沖,商賈云集之重鎮。千百年來人走、馬踏,驛道通衢,石牌雕刻教化,旌表淳民風,演繹了蕩氣回腸的歷史大戲,遺留下可歌可泣、可觀可述的青石文化——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跡——隆昌古石牌坊群落。
古石牌坊是封建社會歌功頌德、宣教禮義的重要載體,是社會功德的標桿,禮義廉恥的標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起著維護社會穩定、倡導封建價值取向的作用。縱觀石牌坊的宣教內容,除卻封建貞節、迷信成分,勤政、清廉、愛民、孝善的宣教內容,在今天仍有積極、正面的教化作用。
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矗立于古驛道上的覺羅國歡德政坊,就是一座具有勤政、清廉、愛民教化意義的功德碑,至今仍有教化、借鑒作用。
據史料記載,覺羅國歡(滿族),于同治九年(1870年)始任隆昌知縣。在任職期間,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濟困恤貧,捐俸辦學。在其主政期間,隆昌縣百事興盛,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生活一派祥和,因此,深受民眾愛戴。
在“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覺羅國歡知縣能有如此濟世愛民為官之德行,實在難能可貴,即便在今天,勤政廉潔、親民善行也是民心所向,國之所倡,這也就不難理解隆昌民眾要為其樹碑立傳,以光耀千秋,流芳百世了。
覺羅國歡德政坊刻錄了一個多世紀前的歷史風云往事,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雕刻文化傳承歷史、反映社會的活教材。
石牌坊以刻寓意,以坊頌德,以牌表節,相得益彰,訴說了封建社會價值導向對于民眾的引領作用,以及教化宣傳對于民眾的規囿作用,這即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體現。
覺羅國歡旌揚封建王朝政治綱領,整飭吏治,忠實踐行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廉潔、勤政、公正、愛民,實現了民眾安居樂業的生活愿望,贏得了隆昌縣官紳民眾的擁戴。為其捐資公立德政坊,此乃為官之崇高榮譽。
也許德政坊的歌功頌德有過譽之嫌,但能兩任隆昌知縣(1870-1871年首任;1874年復任),也不難看出覺羅國歡的隆昌情懷。其任上縣泰民安,“民至如歸”,也說明覺羅國歡政績卓著。從牌坊匾文所載內容,我們也大致能感受到覺羅國歡是很受隆昌官紳百姓愛戴的。
牌坊以撰文直書功績,以雕刻寓意頌祝,文辭華麗、考究,雕刻精湛、傳神,文表意刻,很好地表達了隆昌民眾對覺羅國歡的愛戴和頌祝。
牌坊北面正下匾由隆昌舉人李秉樾(1852年)撰文:“賓興科決,德教同沾;農桑首務,勸課能兼。晴雨偶乖,潛心默禱;升斗免捐,誠求相保。書役條規,甫臨遂定;捐俸成功,群情俯應。流差款項,酌減惟中。民或啼饑,情殷推食;民有訟爭,性惟秉直。”①
從匾文中,我們可大致勾勒出覺羅國歡是重德政、重教化、重農桑,即發展農業、經濟,整飭吏治,心系民眾、體恤民眾,免除零星捐稅,減少攤派,同時捐出自己的俸祿做善事,以影響、帶動商紳捐獻行善濟貧,執法嚴明、公正不阿、樂善好施的有責任心、勇于擔當的好知縣。
南面正門楹聯楷體刻書:“分俸注膠庠,文武歡顏,桂苑芳宮沾雅化;按糧免升斗,捐輸普德,茆檐蔀屋被恩波。”②以表覺羅國歡捐資助學,影響、帶動了良好的學風,免稅減賦使貧困民眾得到了恩恵。
正門楹聯楷體刻書:“為物惜脂膏,二百年積困方蘇,有因有革;呼天祈震夙,千萬姓同聲共禱,宜子宜孫。”③覺羅國歡倡導節儉,珍惜民脂民膏,化解了因奢侈、排場而困擾二百余年的社會陋習,因此,得到民眾的擁護并希望傳承、光大,惠及子子孫孫。
牌坊文、聯直抒了官紳、民眾對坊主覺羅國歡知縣德政的頌揚,品行的褒獎,這也是牌坊立意最主要、最直接的表達。青石牌坊質地緊密、細膩且較易鑿刻,因此,鑿刻文聯,不易風化、脫落,存坊時間長,很好地實現了文傳千古、德留百世的建坊初衷。
與撰文、楹聯相輔相成的是牌坊建造形制和圖騰雕刻、紋飾,也是牌坊主要的表現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承載著民眾的愿望。
覺羅國歡功德牌坊最奇特的雕刻造型當數剎尖頭頂官印的灑尿公猴,咋一看,一只公猴矗立剎尖做撒尿狀,似乎大不敬,其實,這是牌坊建造者精心設計的雕刻造型,寓意“封候掛印,公候百代”。
灑尿公猴的創意來源于隆昌的一個民間傳說,用本土的傳說寓意,頌祝坊主,更顯隆昌民眾的赤誠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引用古典:“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④深邃的哲理,從古至今都影響、昭示著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必順民心。覺羅國歡知縣深諳此理,為民鞠躬,為君盡瘁,受立坊之榮,也當自然。
厘清了覺羅國歡德政坊的來龍去脈,歌功頌德似乎是第一,但是,拂去表面的光環,我們也不難發現,功德碑的背后是廣大民眾對勤政、廉潔、親民、樂業的殷殷期盼和愿望,或許這才是樹碑立坊的原動力和根源。
政通人和,古往今來莫不是廣大民眾的期許。斯人以已,功德永存,緬懷古人,探究古跡,傳承民粹,啟迪現代,才是我們的希望和目的。
注釋:
①-③鄭論.隆昌石牌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④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