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娥
【摘 要】長豐縣首次進入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以后,精神生活和文化供給也應該同步升華,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落后的鄉鎮地區來說,更是應該著重加強對于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視。本文就重點針對新形勢下如何大力促進群眾文化發展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百強縣;群眾文化需求;基層文化站;鄉鎮圖書館;文化元素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77-01
2016年,長豐縣進入了全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方陣,首次進入全國排名“百強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生活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較單一和貧瘠,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鄉鎮地區,其精神文化生活更需要得到有效的發展。所以針對這一突出矛盾,鄉鎮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必須要發揮其陣地作用,肩負起自身的職責和任務,提升新時期群眾的文化生活品質。
一、“百強縣”的群眾文化需求更為迫切和強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文化建設是實現中國夢、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和諧可持續道路的一個重要戰略任務。現在可以直觀看到的是廣場舞的爆炸式崛起,從側面反映了在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必要性和強烈性:
(一)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發展刺激文化大繁榮。當前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已經上升到了亟待解決的工作時期。特別是我縣大踏步跨進全省“經濟發展第一方陣”以后,物質生活較大豐富,老百姓的核心需求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更高更迫切。群眾文化的大繁榮也勢必會反過來刺激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二)從群眾需求的微觀層面來說,大力加強對于文化發展的建設也是極為必要的,尤其是隨著基層群眾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其相應的享受層次已經由原來的物質生活轉為文化精神層次方面的需求。
二、如何融入群眾文化新元素
中華民族正在重鑄“中國夢”,“中國夢”有非常多的“夢元素”,其中最為重要和必要的就是注重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和幸福元素,而老百姓的“幸福元素”的“微血管”就是文化和精神的享受,所以:
(一)各項投入要有側重,特別是要加大對鄉鎮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投入力度,使得群眾文化“有地有器有場所”。根據當前條件來看,鄉鎮文化站是“絕無僅有”的大舞臺,就是把文化站作為最基本的場所和出發點。做好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也就是加大對于鄉鎮文化站的投入力度,具體來說:
1.公共財政投入是前提。經費是保障,有了財政的投入,文化工作者才能把想法付諸實施,才有了大展才華的底氣。財政投入不僅包括場所建設、活動開展、器械購買等方面的,還包括“以獎代補”的激勵工作經費,用于對群眾文化從業者的“優勝劣汰”。
2.人員投入是根本。“百強縣”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是在群眾文化上有了場所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人力資源才是保證。鄉鎮文化站要增加專門的文化事業編制,引進專業的“文化人”,讓他們的才華有個平臺,讓群眾文化有個時代發展的“魂魄”。
3.政策投入是保障。在“百強縣”的大環境下,還應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和發展給予更多的政策層面的支持,讓群眾文化的發展“有章可循”,讓該項事業的發展腰板挺起來。
(二)“一鄉一品”突出區域優勢,加大特色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新跨越。群眾文化想上臺階求跨越,必須要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和人文底蘊,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所以近年來我縣的群眾文化旗幟鮮明的提出一鄉一品的硬性要求,每個鄉鎮都要依據本身實際,因地制宜、因人而治。比如吳山鎮就注重貢鵝文化和吳王文化,體現文藝團隊特色和文藝創作思想;下塘鎮要體現燒餅文化和燒餅傳說打造一流文藝團隊和文藝節目;楊廟鎮要依據安徽工委舊址、劉云峰烈士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文化打造紅色團隊和紅色文藝類節目,把鄉鎮的特色文化搬上人們的文化餐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因勢利導”提高群眾的參與性。群眾文化要明確文化的主體是群眾,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廣泛參與、積極出謀劃策,讓他們量力而行、量才使用,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群眾文化找到自己的定位,讓群眾找到自己文化的家。在開展文化活動中發現群體興趣愛好的差異性,引導他們參加不同的社團和文藝團隊,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工作效果,也讓他們最大程度地享受其中的樂趣,讓他們找到自己家的藝術天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百強縣”給全縣的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利益和物質基礎,但是群眾文化絲毫不可懈怠。群眾文化要有載體、有服務、有特色、有品位。要以鄉鎮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傳播點開展相應的活動,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想建好、管好鄉鎮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相關工作卻并不容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具體的方法和措施更是“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