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煊+楊雪
【摘 要】在獨特審美思維的影響下,人們對各類事物形成了迥異的看法,對同一事物的美學鑒賞也存在較大差異。文章圍繞東方獨特的審美思維體系相關內容展開,分析我國東北荒寒文化的存在狀態,并探析其轉型發展,以進一步深化人們對東北荒寒文化的認知。
【關鍵詞】審美思維;東北;荒寒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86-01
由于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東北地區以荒寒著稱,在寒冷的氣候中東北地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和審美思維體系。東北人不僅具有豪爽的性格和高大的身材,而且其筆下的文字也具有獨特的印跡。與我國南方相比,東北的文化學支撐點是硬性和生存性,帶有粗礦性特征。
一、獨特審美思維體系分析
在我國的文學審美思維中,各人物及其身體的比例關系,意象性較濃,并且深受情感性思維的支配,其表達更多的是存在觀念化中。我國人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深深受到民族思維的影響,延遲模仿法在我國繪畫藝術創作中比較常見。在獨特創作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思維體系。比如,南北地域差異性比較明顯,在欣賞其文學作品時,會帶有濃烈的地域風情和地域韻味,并且是從整體性進行鑒賞的。在看待我國東北的荒寒文化時,人們不僅僅將其禁錮于東北一隅,而是將其放眼于整個北方文化體系中,綜合考慮其各種影響因素。在此種審美思維體系的影響下,我國的文化呈現出了獨特的美學特征。
二、東北荒寒文化的存在與轉型分析
(一)東北荒寒文化的救亡性表現。在上個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在抗戰時期及其前后,東北地區誕生了大量的作家。在此階段,東北荒寒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抗戰和救亡,并且其更多的偏向救亡,比如,李澤厚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穆澤天的《別鄉曲》,李輝英的《最后一課》等等。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地區的文人掀起了愛國救亡的潮流,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戰救亡文學作品,用東北地區獨特的文學手法傳達了抗戰決心,并利用文學戰場鼓舞了一大批民眾站起來反抗侵略,比如《八月的鄉村》、《生死場》、《夜襲》以及《科爾沁旗草原》等等。在這些東北文學中,記錄了一場場戰場狀態下的中國景象,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國人形象,描繪了戰爭的沉重和戰爭對人性的影響。東北雖然處于荒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相對惡劣,氣溫寒冷。但在救亡圖存之際,國人展現出來的情懷和行為是熱烈的,是溫暖的,是高亢的。
(二)東北荒寒文化的抗戰性表現。東北荒寒文化真實地存在于一部部文學作品中,比如《邊陲放線》、《松花江上》、《遙遠的風沙》以及《老兵》等。在抗戰時期,東北的文學作品在思想邏輯方面具有一致性,都會描述到戰爭剛到時的彷徨、恐懼,看到國人被殘忍對待,祖國大好河山被肆意踐踏的憤怒,以及為了保護家園的抗爭。戰爭對東北地區的作家影響較大,為了融入抗戰洪流,東北作家用他們的心、用他們的筆在戰斗,從未停歇。東北文學的抗戰特色濃郁,比如《豐收》、《八月的鄉村》、《牛車上》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作家直抒胸臆抒發了自己的滿腔怒火,并讓筆下的文字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三)東北荒寒文化的轉型分析。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東北的文化走向了轉型,地區文學的新鮮感和生命力逐漸取代了無產階級文學的知名度。比如李歐梵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對激情和特色的判斷。東北的文學隨著和平年代的發展,畢竟體現出了北方的地域性和環境性,而且在其中暗含了民俗文化。在東北作家的作品中詩意韻味濃烈,可人們卻選擇性地忽略了此項特征,對其文學的戰爭性和時代性關注過多。后續作家的作品也基本上不再具有東北文學的文化標簽,隨著東北文化的不斷轉型,其在文學作品中展示了一定的宗教文化,比如《大江》中的跳大神儀式,《極地之側》中對薩滿教的觀察和解釋等等。東北荒寒文化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重拾了原始文化的價值,并賦予了東北自然風物以靈性。
(四)轉型發展中的原因分析。經過漫長的發展,東北的荒寒文化在轉型發展中呈現出了跌宕起伏的狀態,其原因主要與戰場創作領域的消失和作家成長歷程的變化以及創作興趣的轉移等密切相關。隨著和平時代的到來,戰爭中的憤怒情緒和土匪文化主題都漸漸消退,民族抗戰也被民族融合所取代,東北作家的創作力分散,開始轉向鄉土、生存狀態以及傳統文化等領域。現當代作家生活的空間狀態完全不同于之前,因此,之前高峰群體式的寫作態勢逐漸消失。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對人們思維的影響,快餐文化下很少有人能夠沉淀下來寫出更有質感的文學作品。
三、結束語
在獨特審美思維體系的指引下,東北荒寒文化的存在高峰期是抗戰時期,隨著戰爭的消失,東北的荒寒文化邁入了轉型發展時期。處于轉型時期的東北荒寒文化更加關注的是個體內在和自我創作狀態。
參考文獻:
[1]劉廣遠.東北文學:荒寒文化的存在與轉型[J].學習與探索,2014,(07):140-143.
[2]劉廣遠.東北文化的當代轉型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