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宗教與藝術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與相同點。將傳教機制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積極運用進行探索,為的是提高此教育形式的真正效果,正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藝術教育;傳教機制;宗教;信仰
一、宗教信仰
恩格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曾經寫過:“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形式。”[1]。 由此可見,宗教不獨立于世俗生活,反而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以宗教性的視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形式,其中不按照任何一個需要證明的運動規律。信眾抱著絕對的信仰跟隨了宗教。這里的信仰并不用科學來理解,因為在一個崇拜者的心態中這可是多此一舉。對于崇拜母道信仰的人,祈禱主要是滿足心理的需要,尋求神圣之地來依靠,在自己恐慌、迷惑的時候找到了支點。
二、傳教機制
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2]里面,馬克思與恩格斯將宗教(這里指的是天主教)視為對國家機器民主化運動的障礙、保護君主專制制度的盾牌以及毒害民眾的危險精神食糧。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寫過:“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3]。在傳教機制的角度下,我們需要探索并解答這一問題:為何這種機制并不需要用理論與科學來證明,卻能夠吸引一大批信眾跟隨著,而他們一旦跟隨了就不能輕易擺脫[4]。
每個人從生來到死去基本上都帶有確定的信仰。在天主教家庭出生的孩子每個星期都會去教堂聽牧師講講道,在天主教徒的視角下對生活的各種問題得到解答。他們的信仰的形成是多年的過程。很難讓大家在短暫的時間內執行并信賴一個宗教,因為這是違背了認知的規律[5]。也有許多人為了滿足好奇心或經過生活各種事件后想尋找安身之地而跟隨了宗教,但久而久之,接受了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的講說并且親自經歷過,他們也逐漸建立了信念。本機制在社會上具有自然的擴散性。許多人跟隨了宗教是因為他們想先自己所做的,至少對自己來說是正確的。
作為一個真正的信徒,放棄宗教信仰、不實行宗教是不可能的。對每個佛教信徒來說,不殺生、每月初一、十五吃齋是理所當然的。同樣,回教信徒的行禮活動就跟日常生活的其他活動一樣自如。若因任何原因導致一個信徒不能實行這些禮儀,他們就會感到心里不安,跟自己以及自己所敬奉的宗教過意不去。倘若一個信徒違反教規,他們會意識到自己要受洗,或要為自己的過錯進行懺悔行為。
這里, 傳教機制在每個信徒心內養成了自愿、對宗教性行為的自我意識,每個信徒自覺實行每個宗教所規定的教規、教信。因此,不存在對每個人實行的監督、檢查機制而每個信徒本身自己意識到遵守教規、教信,因為此機制建立了信徒的自愿而不是靠強行、頒發或用利益來誘惑、收買的機制來運行的。對每個人所實行的行為建立基本上是絕對性的信念及對自己本身、對自己所跟隨的宗教負責任,這就對信徒養成了自控機制并無形中催促實行對得起良心的行為,為了滿足自己本身的內在要求做出貢獻。
三、藝術與其在藝術教育中跟傳教機制的聯系
憑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再現并把實際生活反映到了自己的作品或每個藝術類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形象,其中按藝人的獨特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因為憑著在每個作品中的吸引力,藝術對熱愛藝術的觀眾[6]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跟宗教一樣,藝術被認為是影響到人類意識并且也不要求科學角度上的正確的一個領域。在影響與吸引這方面上,藝術與宗教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很多人找到藝術就像去找內心的安寧,通過藝術作品體現或解除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藝術中,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理解為什么一幅畫、一篇樂譜、一支舞會有如此吸引力、感召力。評價一個藝術作品時會有很多種理解方式,但這些都是提供給研究專家,因為大部分觀眾是因為同感而找到藝術,他們能夠在每個作品中找到自己、找到在混亂社會中如何平衡精神世界的方式。面對每個藝術作品時,每個“信徒” 就不會過于重視科學性的因素因為雖然都是反映現實世界,但每位藝人在每種藝術形式的語言的基礎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方式。著名的、留下深刻印象的藝術作品通常都是超越了為設為準則的研究界所總結的公式、標準。從這角度來看,藝術比較接近宗教,因為兩種形態的信徒都不需要論證、實驗才能尋找到真理。
那么,我們是否能夠把傳教機制運用到藝術教育中,因為實際上這兩種形態具有許多共同之處。
藝術是教育所朝向的支柱之一,德、智、體、美,并且從初中教學就出現在教學課程上,具有普遍性,所有人都可以學習、也必須學習。但是,實際上藝術教育還未能滿足實際要求,未能創造 熱愛藝術各代的觀眾,這是限制我國藝術發展的的基本原因。很明顯,藝術教育中所運用的機制未能發揮每個學生的自愿性,未能養成學生自愿實行具有藝術性的行為的意識,換言之,藝術還未能象生活中具有必然性的一種形態而存在。在此再次聲明,每個宗教信徒從小就“沐浴”在宗教生活中,實行宗教行為,這樣才能確實宗教信仰、宗教是所有人的。這是一個真實的過程,每個信徒要親自經歷過才能真正地領會到。理論上而言,雖然家庭與學校都給予每個孩子享受藝術教學的機會[7],但實際上藝術是沒有受到足夠關注的一門課,并且因很多因素引起,學校只進行形式上的藝術教學,或者可以說孩子不能得到真正的藝術教學。這現象導致無法對藝術養成真正的熱愛而只把藝術當成一種華而不實并只屬于有天賦才能的人的形式[8]。
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因為藝術體現在很多層次上而且是屬于所有人的。沒有人可以否認藝術積極的一面,各種藝術類型都有助于平衡精神生活、發展創造力、分析思維等等。那么,若不否認現在藝術教育機制的不好之處,我們是否應該明確的認識及把傳教機制運用到藝術教育中,不僅因為這兩種形態的共同點還因為傳教機制所帶來的效果。因此,藝術教育必需切實,并通過具體的各門藝術課需要自然地培養審美能力,學生能夠實行具有審美性的美化生活的活動,為提升自己和周圍其他人的審美愛好做出貢獻。這過程必需連續不斷、不懈及真實地發展下去。對藝術積極價值的信念不可能只要通過強制性的計劃、行政命令就能養成而是需要經過 自愿、自然地熟悉、研究、欣賞這整個過程。這對形成在生活中有形地存在、人人都能夠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控制地實行各種藝術活動的健康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此時,每個人會自己意識到,對不好、反藝術的行為感到“別扭”。在一個宗教村里若所有出軌行為都被指控,那么那里將是一個美好的社區,同時如果一部分觀眾還能接受藝術中在多種不同形式上的抄寫、盜取行為,那么健康的藝術共同體就不能生存下去的。
傳教機制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能夠創立信念基礎上的一致。在宗教共同體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出身、職業都收到尊重。這些需要在藝術教育中得到充分地發揮,特別是需要確認每個人的區別時,因為這是創造藝術中的豐富、五光十色,減少藝術中的單調、貧乏或“制服”要素。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越南河內:國家政治——事實出版社,1960:329.
[2恩格斯.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越南河內:國家政治——事實出版社,1969.
[3]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M].越南河內:國家政治——事實出版社1962:5-7.
[4]每個宗教里都有改宗現象,但數量較少,不影響到那些宗教信眾的數量與結構。
[5]在一些情況下,使用利益誘惑的方法也能勾引一大群人跟隨著,譬如西北某些省市的違法傳教。
[6]許多人稱之為藝術信徒。
[7]許多有錢的家長在還沒上小學時就安排給孩子學習一些藝術課程。
[8]按宗教的說法就是給有緣、有根基的人。
作者簡介:丁嘉黎 ( Dinh Gia Le),越南中央藝術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