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投標保證金管理是招標的重要環節之一,旨在防范項目委托方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互聯網環境推動投標保證金的管理模式逐漸轉向電子統一化,雖然為評估投標方誠信等級等提供了便利,但同時涌現出了許多問題,例如安全風險系數較高、監管難以集中化。鑒于此,本文試圖基于投標保證金的含義、作用及其部分要點分析,著重總結歸納電子統一模式下的投標保證金管理現狀,以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期望研究結論對投標保證金管理水平提升有所啟示。
關鍵詞:投標保證金;管理策略;機制優化
投標保證金具有抵押性質,是保障委托方權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確保投標方規范投標行為的有效擔保措施。根據2017年最新的《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規定,保證金會隨著估算價的不同提取比例不同,但不得超過估算價的2%,例如項目估算價在500萬元以下收取比例為2%,在500-1000萬元收取比例為1.8%。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投標保證金的計算是基于估算價,而不是預算價。隨著互聯網對各行業的影響,投標保證金管理逐漸由現金管理模式轉變為電子化統一管理模式。但是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科技監管機制跟不上管理模式發展、風控系統不健全等。且實踐證明,投標保證金電子化管理與統一管理具有其非常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投標保證金概述
投標保證金管理對投標人和招標人均發揮著重要積極作用。首先,保證金約束了投標人的投機行為,在投標招標相關文件中明確規定,投標人未按照合同或者合法文件進行履約擔保,抑或是投標人修改、撤銷投標文件,招標人有權沒收投標人的保證金。因此,保證金就是對投標書的一份要約承諾,這也是保證金的基礎功能。其次,就招標人而言,一方面可以催促招標人盡快定標,由于投標是具有一定期限的,若招標人超出了一定期限,則會喪失保留保證金的權力,必須在固定期限內退還;另一方面若投標人對合同進行修改或撤銷,則會喪失追回保證金的權力。根據相關規定,投標保證金的有效期至少應該超過投標有效期30天。投標保證金的上交時間應該著重注意三個問題:一是投標時間與投標保證金時間保持一致;二是以聯合形式投標的,以其中一方或聯合上交保證金均有效,但無論何種形式對聯合方均有約束作用;三是保證金有效期不足、金額不足、遲交或者無效均會造成廢標。保證金上交金額對工程建設項目而言,一般不會超過估算價的2%,且不超過80萬,對勘察設計項目而言,一般不會超過估算價的2%,且不超過10萬,對政府采購項目而言,一般不會超過概算的1%。
二、投標保證金管理現狀
(一)監管模式與管理模式不協調
目前投標保證金管理基本實現統一管理和電子化管理,統一管理是由其他相關機構進行保證金代管理,它既實現了保證金的中介監管,也實現了保證金的時間價值保留;電子化管理是順應互聯網發展,以電子化方式收取、退還保證金,有效解決了傳統模式程序復雜、時間長的問題。但是目前監管模式卻仍然很落后,依然依賴于傳統審計、第三方監管等模式,而并沒有實現互聯網科技監管模式,尤其在電子化數據對接平臺的構建、部門數據對接、大數據監管等方面,甚至無法保障互聯網環境下巨額保證金的安全。
(二)上交方式不統一的影響
目前保證金上交方式的多樣化可能導致兩個問題:一是投標人可能會采用現金繳納,這可能會導致第三方機構的違規行為,例如有三家投標方有意愿投標,但在投標保證金上交期限內共有兩家上交保證金,而第三方由于上交“遲到”會采用現金上交,并將收取時間修改為保證金上交期限內;而采用支票和保函方式上交,就會將保證金風險轉移至銀行,但這也加大了銀行對投標方的篩選,且這種方式加大了投標管理金上交的復雜性和時間性。二是上交方式和退還方式不統一,以現金方式上交的,可能會由于其他原因導致退還時出現了另一種方式,例如以現金方式上交,而注冊資金僅為百萬的第三方機構管理著上億的保證金,時常會出現挪用保證金現象,最終導致上交、退還不統一現象。
(三)電子化統一管理模式尚待完善
電子化統一管理對投標保證金管理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為規范整個投標流程提供了政策優勢與技術支持。但是目前仍然有三方面尚待完善:一是尚待規范第三方機構,尤其是在其操作人員的技能、素質等方面;二是缺乏對投標方及第三方管理機構的等級評估,難以實現信用等級數據與賬戶數據對接、傳輸;三是缺乏安全系統管理模式,尤其是數據備份權限、流程、預警功能的構建,難以保障電子數據在傳輸或者計算機系統意外損壞時業務的正常運作。
三、規范投標保證金管理的策略
(一)創新監管模式
在互聯網環境下,監管模式若要獲得與管理模式協調統一,必須創新三種監管機制:一是創新科技監管保證金模式,積極拓展和提高計算機在監管領域的應用和使用層次,搭建保證金數據平臺,實現招標方、投標方、第三方機構與各監管部門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與對接,促進監管、保證金數據的共享與監測,加快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不同投標項目分類監管模型,通過“數據+模型分析”的數據化保證金監管模式,查找線索、確定重點、精確范圍,實現實時監控、動態監控。
二是構建聯動監管模式,保證金監管不是第三方機構的義務與權利,而是投標方、招標方等各部門的義務與權利。因此,首先要實施重大項目保證金的聯動監管機制,在內外部、上下級之間充分實現橫向、縱向的協調配合,共享監督成果;其次要建立保證金管理與監管部門、投標方、招標方間檢查成果的相互反饋機制,實現有效的互補;最后要建立檢查聯動機制,各部門加強溝通,有效整合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參與項目投標保證金管理檢查,形成監督合力。
三是構建違規機制,要按照誰檢查誰落實問責的工作原則,切實抓好對違規行為的處理處罰,例如第三方機構收取現金保證金,對嚴重違規行為要給予經濟處罰和紀律處分方式嚴格問責,對屢查屢犯的第三方機構、人員、業務要加大問責力度,對重大違規的保證金經辦、審核、審批等各環節的責任人員要區分責任大小嚴格問責,防止以經濟處罰代替紀律處分、只問責業務經辦人員與操作人員而不問責具有審核審批權限的管理人員。
(二)統一和完善保證金上交方式
針對保證金上交方式不統一的問題,招標方聯合第三方機構必須借助電子化統一管理模式發展統一上交方式。首先,招標方去掉不必要的上交方式,嚴禁違規上交方式,例如去掉支票、匯票上交,嚴禁現金上交,統一經過網絡上交程序,且網絡系統具有自動計時功能,可以有效規避第三方機構與投標方進行“暗箱操作”。其次,網絡資金的上交一切從簡,可以只與一家或者兩家銀行進行合作,由合作銀行監管保證金的收納與退還,且保證金流動信息由投標方、招標方、第三方機構及合作銀行共享,各方間相互監督。最后,保證金上交時間與退還時間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且在電子化統一管理系統中植入時間提醒功能,尤其是在上交截止時間前一天、保證金到賬時間、保證金退還到賬時間等關鍵時間節點方面設置時間提醒功能,同時投標方可以以此作為評價第三方機構的指標之一。
(三)健全電子化統一管理模式
健全電子化管理模式需要著手于三方面優化措施:一是建立信用等級評價數據庫,著重實現保證金賬戶管理信息與信用等級評價信息的對接,確保投標方在上交保證金前錄入相關信息,并定期更新,且這一信息與銀行等監管系統進行信息配對,若發現與銀行信息匹配不成功,則要嚴格審查原因,若發現投標方弄虛作假,嚴懲不貸,必須解決非基本賬戶繳納保證金的問題。二是強化安全系統管理,目前電子化系統仍然存在著安全風險,因此首先建立備份數據制度,積極授權備份人員,設計備份操作流程及備份數據檔案管理流程,加強對投標方匯票、支票監督檢查,重點關注開展保證金管理部門、業務流程、制度規程、授權審批等方面的完整性;其次以風險為導向,關注重點風險領域,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監督,重點關注各級機構操作設備的運維管理、信息科技外包的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建設、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三是建立保證金管理預警機制,建設管理部門、監管部門、招標方等組成的預警隊伍,尤其針對網絡信息系統在網絡維護、設備修理方面。
參考文獻:
[1]馮源.關于依法合規管理投標保證金的幾點思考[J].招標與投標,2015(06):55-56.
[2]王冬彥.投標保證金的電子統一化管理模式研究[J].品牌月刊,2015(11).
[3]郭風梅.投標保證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J].會計之友,2012(06):19-20.
(作者單位:菏澤市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