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受印度以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影響,云南的佛教接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佛教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圓通寺作為云南佛教體系完備的代表,融合了佛教的三大主要流派即大乘佛教 (漢地佛教)、 藏傳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在碑刻、石雕、音樂以及對聯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這在國內都是極為罕見的。
關鍵詞:圓通寺;佛教文化;多元化
云南省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歷史的推移,環境的變遷,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碰撞,產生了云南多種多樣的宗教文化。在昆明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 圓通寺因其歷史及宗教信仰影響力,在昆明城市結構和市民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處聞名于世的佛教圣地, 更是市民日常生活、歲時節日或逢人生重要關口之際經常選擇前往的重要場所,已經成為眾多市民精神中的一部分。長久以來,圓通寺的影響能力已經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圓通寺簡介及文化背景分析
圓通寺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云南省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址。它位于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云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已有 1200 多年的建寺歷史,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享有盛名。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夾在幾大文化板塊之間,在眾多宗教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作為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圓通寺具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寺院的獨特之處。
圓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補陀羅”補陀羅迦,乃梵語音譯,在佛教中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居處。 據此推斷, 圓通寺興建之初應為觀音道場,專奉觀音菩薩。經過多次重修與增建之后,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圣地。
圓通寺殿宇依圓通山勢修建,寺門臨街,給人以 “到門惟有寺 , 入寺始知山 ” 的感覺。寺門外是凡世間的蕓蕓眾生,寺門內則是阪依佛門的一片凈土。進寺門后,不是上坡,而是沿著中軸線一直下坡,這種建筑布局在我國是極為少見的。大雄寶殿處于寺院的最低點,低于寺門10米左右。這種倒坡格局固然是受地形的影響,但寺院初建選址時不加避免,應已包含了某種特殊的觀念,讓人想到觀音退水、伏鎮羅剎等傳說。寺宇坐北朝南,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回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 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從建筑學上講,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被譽為 “螺峰擁翠 ”, 成為昆明八景之一。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圓通寺已成為云南人昆明人登高攬勝的妙境及祈求神明的佳地。圓通寺作為佛寺園林,保持了宗教空間的基本格局,維持了宗教空間 中軸對稱布局以及寺院的宗教氛圍。同時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合理的布置,相處融洽。圓通寺整體特點突出,是云南宗教園林的杰出代表。
二、云南宗教文化影響產物下的圓通寺相關分析
云南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在國內與西藏、 四川、 貴州、 廣西相連,對外與緬甸、 老撾、 越南等南亞國家接壤,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方 “絲綢之路” 的主要交通線。作為西南絲綢之路的中心樞紐地區,因此云南既受到中土文化,同時也吸收印緬文化和吐蕃文化的影響。文化是沒有國界性質的,它發展到成熟時段必然會向外進行傳播,佛教亦然。由于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必然成為各種文化的交匯點。在宗教信仰上,云南是南亞諸國同中原王朝交往的中轉站,是彼此進行經濟、 文化交流的驛站,各種文化在此交流、傳播。佛教通過民間和政治上的交往不斷從四面八方傳入云南,云南的佛教接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佛教體系。
宗教文化的多年碰撞,塑造了圓通寺以漢傳佛教為主,兼融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獨特寺院。云南佛教獨有的“兩系三傳”,使圓通寺更加成為一座獨具特色的佛寺。其主體建筑為漢式風格, 銅佛殿為東南亞風格,配以密宗殿的藏式裝點,佛教 “兩系三傳”風格集于一寺。圓通寺作為一種文化的物質載體,與云南本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習俗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不僅傳承了建筑風格上的傳奇技藝,更重要的是展現出一個中原文化、東南亞文化、印度文化交融產生的佛教文化藝術品。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這種文化財富,并且保護和傳承了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世人敬香,通常心有所求:或求財求福,或求病愈身安、老少健康,或求生子生孫、人丁興旺,或求謀事順利、升官發財,或求豐衣足食、歲檢人豐……圓通寺的存在正是滿足了眾多信眾們的訴求。用不同的方式 , 對生命和世界作出詮釋,對現實世界的人類具有明顯的啟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它能適應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需要,包括獲得慰藉的需要,擺脫恐懼和孤獨的需要,群體交往的需要,追求平靜的需要,情感宣泄的需要。
三、圓通寺佛教文化下的音樂形式
宗教儀式與音樂藝術相伴,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人類初期就將宗教及音樂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楊蔭瀏先生說:“正因為音樂藝術有強大的感染力,所以古人常將音樂的起源歸之于神明的作為,視音樂的效果,為有巫術的作用。”佛教儀式中的音樂,也具有這種人類的共性心理,起源很早。“梵唄”即是古代印度宗教的曲調。現在中國佛寺中流行的佛樂,是從古代印度的“梵嘆”經過漫長的演進,吸收并融合了中國古代樂曲及民間音樂形成的。
昆明圓通寺佛曲音樂是大乘教傳派(亦即漢傳佛教),佛曲音樂是宗派承襲式的。其佛事音樂中,沒有云南地方性的音調及個人新創的曲調。所唱的各類佛事中的音調,主要是采用的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印行的部分。這些曲調的具體運用,與各類禮儀佛事相對應,相互交融流通。圓通寺佛事音樂狀況,基本反映了昆明城區及近郊的情況。昆明的圓通、華亭、沐竹三寺,可謂是昆明地區最大、最具佛教權威的三個大寺。這三個大寺,都有正統的佛教宗傳及佛寺制度。逢到一些佛教節日及禮儀,如小型拜懺,各佛圣誕日,有的寺里自己舉行,有的由佛協出面,聯合各寺及昆明居士林共同舉辦。在這些禮儀程式中,三個大寺及居士林所用的佛事音樂,均統一用圓通寺經常唱誦的經贊曲調。
四、結語
圓通寺是云南佛教文化的一個強有力代表。云南佛教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 也經歷了興盛衰微的不斷交替。就總的趨勢而言, 當其能較好地吸納其他文化因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時,就會興旺,就會發展;反之,就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這與云南的民族文化發展歷程別無二致。歷史告訴我們, 堅持開放,傳統文化不斷吸收新的營養, 在呈現多樣性的同時, 又不喪失其固有的文化精髓是其最佳的發展模式。云南佛教文化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云南民族文化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還必將這樣走下去。
【參考文獻】
[1]趙伯樂.云南佛教文化的多民族性[J].思想戰線,2001(04):89-92.
[2]高巖.明代云南佛教文化現象探析——《徐霞客游記》讀書札記[J].黑龍江史志,2009(17):22-23.
[3]王祖力,朱勇.昆明圓通寺佛寺園林景觀分析[J].現代園藝,2013(06):75.
[4]冷琪雯.圓通寺信仰文化現象的功能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34-37.
作者簡介:劉素晶(1991-),女,漢族,西南林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