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琪
摘要:近年來,為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政策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闡述了特色農業扶持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途徑,從而更好地落實政策。
關鍵詞:特色農業;扶持政策;建議
為了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國務院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但通過近期對萍鄉市五個縣(區)12個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的調研情況看,這些政策實施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經營者增收,必須完善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
一、當前特色農業扶持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縣區因地制宜,發展水果、蔬菜、茶葉、苗木、養殖等特色產業,引領和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但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經營風險很大。隨著規模經營的發展擴大,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遇到融資難,抗風險能力弱等諸多困難。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惠農、益農扶持政策,例如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惠農信貸通、政策性支農保險等,但在實施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融資政策難落實,銀行意愿低。國家出臺“惠農信貸通”,擬以低息貸款并承擔1/8的貸款額度作為風險補償金,支持適度規模的農業合作社等涉農群體的發展,但因配套政策不到位,在實施過程中很難落實。按照政策,合作銀行不再需要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抵押和擔保,但由于農業產業風險大,銀行為規避風險,要求經營主體提供抵押和擔保,而大部分涉農群體都缺乏合格的、足值擔保抵押物,致使涉農貸款貸不出去,真正得到貸款的新增經營主體非常有限,有的縣區基層銀行為完成任務,把以前年度的涉農貸款變相轉為今年完成指標,由于財政提供部分貸款風險金,一旦發生壞賬,銀行借此轉嫁以前年度不良貸款壞賬風險,真正急需扶持的涉農經營主體大多無法從中受益。
二是風險收益不匹配,保險不樂意。由于農業保險風險大,回報率低,各保險公司不愿涉足。目前,萍鄉市獲得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的品種稀少,保險補貼覆蓋面不夠,保障水平低,缺乏農業巨災保險項目,無法滿足特色農業產業對農業保險的迫切需求。
三是政策宣傳不到位,落實不透明。涉農資金涉及層次多,分配使用部門權利過于集中,資金安排隨意性大,特別在基層,公示制度不嚴格,項目申報不透明,普通群眾對補貼政策不了解,涉農補貼的申請、審查、批準、發放等環節,往往由少數幾個人甚至一人完成,潛在的權利尋租空間大。
四是支農政策受益面窄,經營者大多難享受。由于各縣區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額度有限,享受扶持政策的只有少數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數農業產業經營者得不到支持,并且龍頭企業的直接帶動作用不明顯,專項扶持資金效率低,未能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
五是扶持政策不科學,無法趕上市場變化。專項資金要逐級上報,批復時間長,使用方向應符合政策規定,要在一定時限內使用完畢。而市場瞬息萬變,如果未跟上節奏,只會適得其反,投入越大,損失越大。如有一知名養豬龍頭公司,前幾年因擴大養殖規模獲得國家財政扶持400多萬,但由于豬肉價格急劇下降,養殖規模越大,虧損越大,所以配套資金不敢到位,財政資金不能下撥,資金滯留在賬上。而今年豬價持續上漲,該公司急需擴大規模,但專項資金使用期限已到,結余資金面臨上繳收回,公司貸款到期,銀行為防范風險,不愿續貸,公司資金緊張,無法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完善特色農業扶持政策的建議
(一)健全農業信貸擔保系統
一是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非財政性資金為輔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為適度經營規模的涉農群體提供貸款擔保;二是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民住房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以此為貸款提供抵押、擔保,解決融資瓶頸問題,健全農業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等政策,進一步落實國家扶持政策。同時,為防范農民失地風險,應設立農業產權抵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由借款主體、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損失風險。
(二)改進完善農業保險政策
一是結合實際,研發符合本地特色產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保險補貼品種,豐富參保類別。為了降低特色農業風險,在爭取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分擔比例的同時,地方財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由中央、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支持,積累巨災風險保障基金,對遭遇巨災損失的農業保險公司提供補償, 增強抵抗巨災風險的能力。
(三)實行項目申報公開透明
政府應搭建農業服務網絡平臺,將項目資金文件、申報過程和結果向社會公開,實現在網上申報審批涉農項目。一是縮短申報時間和審批流程,規范涉農項目管理以及項目評審環節,增加透明度;二是涉農企業通過網上查詢,便可知曉財政支農政策,進行線上項目申報。相關部門批復結果、后續項目資金使用過程及其績效也在線上公示,使得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徹底貫徹。
(四)構建普惠政策扶持體系
為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充分發揮作用,除關系民生大計的農業項目外,不再安排競爭性領域的涉農專項資金,構建普惠型政策扶持體系。一是加強農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擴大涉農項目貸款財政貼息范圍,降低貼息門檻,扶持處于弱勢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五)加快推進實現市場改革
為了增強涉農支出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應按照“無償改有償,資金改基金,撥改投”改革要求, 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之能夠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資金配置,更好地與市場對接。財政資金以扶持其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為目標,適時退出,滾動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作者單位:萍鄉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