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儀
摘 要:認知語言學廣泛吸收與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的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及分析方法,來解釋語言結構形成的基礎或動因。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觀察語言現象,對語言的分析和解釋具有普遍性和說服力。本文從象似性的角度研究語言現象,并與漢語教學相結合,研究象似性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聯系,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句法象似性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國內外對語言的認知研究方興未艾。象似性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象似性這一觀點與語言的任意性理論不同,它研究的是語言形式或結構與其表達的概念或觀念結構之間的象似關系,是人類經驗和認知的反映,它是一種從微觀的角度對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象似性認為現實、生理、認知、意義、語用等這些外部因素是形成語言形式的動因。一方面,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它可讓我們在宏觀上對語言與認知、形式與意義之間關系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實踐手段,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語言、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
關于漢語的句法象似性問題,各方都有自己的解釋。索緒爾認為:“像漢語這種詞匯性較高的語言具有很大的任意性”;根據Haiman的理論:“漢語的象似性很高”;戴浩一則認為:“漢語在更大的程度上遵循順序的象似原則。”筆者認為,句法象似性對于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漢語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會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從象似性(主要是句法象似性)的角度研究漢語,并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聯系,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二、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概說
(一)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新的分支,大約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認知語言學與人工智能、語言學、心理學、系統學等多個學科相關聯。人們普遍認為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和蘭蓋克(Langacker)是認知語言學的創立者。簡言之,認知語言學就是以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經驗以及表達這種感知經驗的方法和策略為依據對語言現象進行描寫和解釋的語言學學派。
(二)象似性
符號學家皮爾斯最早提出“象似性”即臨摹性,這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臨摹性指的是人類語言符號組合而成的語言結構與認知上的經驗結構是平行并列的,即語言結構是有理據可尋的,它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往往受制于人類的認知機制。根據皮爾斯的方法,可以將象似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影像”,符號與對象單純是在某些屬性上相似,如照片;第二類是“圖樣”,符號與對象是在結構或關系上相似,如地圖;第三類是“隱喻”,即通過此物與彼物的平行來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號,如對于中國人來說,紅色代表喜慶。
語言象似性體現為映像象似性、擬像象似性和隱喻象似性。映像象似性包括聲音和形體象似性,擬像象似性主要表現為句法象似性。功能語法學家Haiman(1985)發展了皮爾斯的觀點,提出了“語言類似圖樣”的觀點。其后Giбvn(1994)在Haiman觀點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象似性的三條規則,即距離象似性、數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這是公認的“圖樣象似符”的基本類型。
三、象似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映像象似性
漢字在文字系統中屬于意音結合的表意文字。漢字中的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因此,漢字符號與象似性是有一定關系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因為難認、難寫、難記成為廣大漢語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據筆者觀察,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時大多數教師采用由易到難、由偏旁部首到整字的教學方法。在漢字教學初期可以嘗試引入大量象形字,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在教材中整理出一些類似“日”這樣的漢字,它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這樣進行教學會更直觀,有利于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句法象似性
上文提到,人們普遍認為句法象似性包括三個原則:數量原則、距離原則和順序原則。筆者將根據這三個具體的原則來分析句法象似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數量象似性原則
數量原則指的是語言結構的長度受其所表達的概念結構的復雜性所制約:概念結構簡單,其表達式的長度就短;概念結構復雜,其表達式的長度就長。表達式的長短取決于概念形式的復雜程度,如一些屈折語的單復數形式,以俄語為例:“друг”(朋友)和“друзья”(朋友們),在不同的格中,其形式會產生復雜的變化。而在漢語中單復數意義的表達不局限在詞形變化上,與俄語相同的是“人”表示一個人和“人們”就是復數形式,但“一群人”也可以表示復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區別母語與漢語的差別,以免學生由于母語負遷移或者類推策略使用不當等產生偏誤。
當然復雜概念和復雜形式的對應并不僅僅反映在形態學上,它在句法里也有明顯的反映。修飾結構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在任何一種語言里,若形式“X”修飾形式“A”,“XA”在概念上一定比“A”復雜,而“XYA”則比“XA”復雜,“XYZA”比“XYA”復雜。漢語中的多層定語、多層狀語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
水<河水<向東流的河水<滾滾向東流的河水
跳<高興地跳<唱著歌高興地跳<背著書包唱著歌高興地跳
另外,在句法結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數量原則運用的廣泛性。比如說,漢語疑問句中的特殊句型反問句表示詫異、責難、反問等,它在一般的疑問句上多加了一層否定的意義,同時還表示一種強調的語氣。也就是說,它所表達的信息更多,需要更多的語符數量來體現。例如:
(1)你了解我嗎?(普通是非問,沒有特殊含義)endprint
(2)難道你不了解我嗎?(反問,表示詫異)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接觸漢語復雜的疑問句類型時可能會有所混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不同句型在形式上的區別來引導學生區分它們本質上的不同點。
2.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順序象似性原則
順序原則也叫次序象似動因,即語言結構中成分之間的順序性與概念結構的順序性是平行的。
漢語的語法意義不是靠形態變化,而是靠虛詞和語序。戴浩一(1988)曾論證漢語詞序和事件的時間順序之間具有廣泛的象似關系,比如漢語中的“他到圖書館拿書”和“他拿書到圖書館”表示的語義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時間順序上。但并不是所有的語言都具有相同的“時間順序原則”,如“я ехала из библиотеки в класс.”“я ехала в класс из библиотеки.”在俄語里意思相同,因為俄語中有前置詞以及名詞形式上的變化,這種情況下,語序對句子的語法意義影響不大。這個句子在漢語中只能說“我從圖書館到教室去”或者“我從圖書館去教室”。“圖書館”和“教室”不會因為“從……到”和“從……去”這些介詞產生形式上的變化,要表達兩者在時間上有先后順序,在漢語里是不能顛倒的。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對象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對于許多留學生來說,漢語的補語和狀語是他們學習的難點。對俄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說,俄語中的補語和漢語中的補語是完全不同的,這時候,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他們可能會混淆兩種補語。另一方面,漢語中狀語的位置常常是不固定的。漢語語序的重要性對于來自俄語圈的學生來說是需要重點強調的,因為俄語的語序是比較松散的,其形態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時間順序原則”能很好地說明漢語中狀語和補語的差別,狀語要說明主語產生的動作是受到某種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往往在動詞之前;而補語表示的是動作產生的結果、可能性、程度和狀態等,所以必須出現在動詞之后。例如:
(3)小朋友在床上跳。
(4)小朋友跳在床上。
這兩個句子中,“在床上”是狀語還是補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小朋友跳”和“小朋友在床上”這兩個句子中是怎樣的時間先后順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發現更多的普遍規律來進行教學,特別是關于補語和狀語的問題、連動句和并列復合句等問題的教學。
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距離相象似性原則
關于距離象似原則,Haiman(1983)將其表述為“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反映了所表達的概念的成分之間的距離。”Givon(1990)稱之為“相鄰原則(the proximity principle)”,定義為“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認知上更接近的實體在語碼的層面也放得更近”。也就是說,句子中詞匯之間的表層形式連接越緊密,其語義聯系往往也越緊密,“形式關系是意義關系的臨摹”。王寅將距離象似性定義為“語符距離象似于概念距離”。
首先,最能體現這一原則的是漢語中多層定語的語序問題。按距離象似原則,如果一個名詞前有多個形容詞修飾,那么越是本質的重要的特性,與中心名詞靠的越近,反之,則越遠。例如“公園里那些紅色的花”,與中心詞“花”關系最緊密的應該是形容其顏色的“紅色”。這個原則可以幫助留學生解決語序上的問題,有利于語法學習。
另外,還能體現這一原則的是漢語“的”字的運用。張敏在考察名詞短語中“的”字的隱現規律時發現,“的”字的隱現主要表現為語言結構的緊密或松弛,實際上反映著概念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比如在表示領屬關系的結構中,有“可讓渡”和“不可讓渡”兩種類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需要跟學生強調身體部位的名詞和一般的物件是屬于一類的,是“可讓渡”的,這類名詞和主體的概念距離較大,因此要加“的”,如可以說“你的腳”“他的房子”;而除此之外的親屬關系類名詞是“不可讓渡”的,這類名詞和主體的概念距離較近,所以可以不加“的”,如“你的媽媽”也可以說“你媽媽”。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原則講解偏正結構中中心詞與其他修飾語在位置上的關系,同時還要了解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會有相同點。例如在俄語中一般也說“красивый белый цвет”(美麗的藍色的花),因此在向俄語圈的留學生教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們要從人類基本的認知方法入手,同時利用漢語跟其母語相同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此外,對于加“的”、不加“的”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用這種基本的認知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句法象似理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本文對象似性中具有代表性的映像象似性和句法象似性中的數量象似性原則、順序象似性原則和距離象似性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做了初步的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分析,積極引用象似性的理論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結合漢語本體的特征,在教學方面另辟蹊徑;另一方面,根據漢外語言對比的情況,選擇教學方法,將抽象的語言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啟發一些對外漢語教師探索新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法的理解能力和對詞匯的記憶能力,提高其漢語水平。
參考文獻:
[1]董娟娟.淺析象似性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0,(3).
[2][德]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漢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導論(第2版)[M].彭利貞,許國萍,趙微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喬玲玲.句法相似性探究及實例分析[J].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王菲.對外漢語教學中認知語言學應用探驪[J].學理論,2010,(23).
[5]王敏.認知語言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經濟,2010,(23).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趙雯婷.淺析句法象似性[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4).
[8]張永霞.句法象似性探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