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平 孫振武 宋淑華
(云南師范大學高原訓練實驗中心 云南昆明 650500)
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生理生化指標監控與評價方法①
王航平 孫振武 宋淑華
(云南師范大學高原訓練實驗中心 云南昆明 650500)
目的 通過對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生理生化指標的測試,探討并建立高原訓練的負荷量與評價體系。方法 選擇9名優秀男子游泳運動員進行4周的高原訓練,在不同的訓練階段采集安靜血液進行血液成分分析,采用8×400 m自由泳及T-30進行強度監控并進行即刻心率、BLa測試,評價其有效性。結果 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后1周比較WBC、RBC存在顯著差異(P<0.05);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后2周比較HGB、PLT存在顯著差異(P<0.05);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后3周比較HGB、BUN、T存在顯著差異(P<0.05)、LYMP%存在非常顯著差異(P<0.01);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后4周比較WBC、HGB、CK、BUN、T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 一次或一組高原動作訓練負荷及T-30(30 min全力勻速游)高原訓練負荷強度可以作為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生理生化監控與評價的量化指標。
游泳 高原訓練 監控 評價
根據田麥久的項群訓練理論[1],游泳被認為是一項速度性和耐力性體能主導類運動項目,其中短距離游泳項目50 m、100 m屬于體能主導類速度性項目,而中長距離游泳屬于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目。為了取得游泳比賽的勝利,各國都加了大對技戰術、專項訓練方法及專項理論的研究力度,研究水平各國之間的差距日益減小,如何保持運動員的競技最佳狀態、開發其潛能、科學系統的安排訓練計劃已成為世界各國游泳運動急需解決的科研問題。
如何深度挖掘運動員的潛能、維持最佳的競技狀態、科學安排訓練計劃已成為各國游泳運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2]。高原訓練是各國較為公認的理想訓練方法,研究發現:通過系統化的高原訓練,運動員在心肺功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機體對氧的運輸加強、吸收速度加快[3],但目前關于高原訓練的負荷量與評價體系還較為欠缺,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較為系統、適合游泳項目特點的專項訓練生理、生化監控方法以保障游泳訓練的科學進行。該研究運用運動生理、生化、訓練學的指標和原理方法,結合游泳項目的項目特點及規律,初步研究并建立游泳專項訓練生理生化監控指標和評價方法,為提高該項目的高原訓練科學化訓練程度提供理論科學支撐。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觀察對象為云南師范大學游泳隊男子運動員9名,其中一級8人,運動健將1人,年齡為(21.2±1.67)歲,身高為(179.3±0.85)cm,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師范大學游泳隊運動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表2 高原訓練期間云南師范大學游泳隊血液成分及機能指標的變化
1.2 實驗設計
運用運動生理、生化、訓練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結合訓練計劃跟蹤監測運動員在4周高原訓練期間相關指標。通過對訓練負荷、專項機能、專項能力的監控,尋找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訓練計劃,提高訓練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世居高原游泳運動員專項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方法并進行評價。
1.3 測試指標
在每周日清晨(6:30am)抽取運動員靜脈血,全血抗凝處理進行血常規測試,包括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血紅蛋白含量(HGB)、紅細胞壓積(HCT);非抗凝血分離血清,測試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睪酮(T),運動負荷后即刻測試心率(HR)及血乳酸(Bla)。
1.4 測試儀器
血常規測試采用Beckman Coulter LH 780(美國)血細胞分析儀,s T和s C采用Beckman Access 2(美國)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測試,s CK和sUREA采用Beckman Dx C 600(美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試,即刻心率用Polar S810心率表測試,即刻血乳酸使用德國EKF便攜式血乳酸進行測定。
1.5 數理統計法
2.1 高原訓練期間血液成分及機能指標的變化
由表2可見,運動員RBC值表現為一種升高趨勢,在第1周時出現一個峰值,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后1周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與其他幾周比較無差異;運動員的WBC在訓練第一周急劇升高,第二、三周出現下降,但整個高原訓練期間都較高,特別在高原訓練第1周增加顯著(P<0.05);運動員HGB水平,在高原訓練期間均表現為上升趨勢,第二、三、四周均顯著高于訓練前(P<0.05);PLT值表現為降低趨勢,其中高原訓練前與高原訓練第2周相比,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淋巴細胞百分比在高原訓練期間出現身高趨勢,特別是在高原訓練第三、四周時,出現顯著性增高(P<0.01);HCT各訓練階段無顯著差異。
機能指標我們選擇CK、BUN、T指標進行了監測,結果發現:隨著高原訓練時間的持續,CK值出現明顯的降低趨勢,高原訓練前與第四周相比,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BUN在第三周出現差異,并一直延續到第四周(P<0.05),睪酮T在訓練的第三、四周出顯著性現差異(P<0.05)。
2.2 一次或一組動作高原訓練負荷強度的生理生化監控指標與評價方法
表3、圖1反應的是9名男子游泳運動員進行8×400m自由泳訓練后的即刻BLa值、即刻HR值和8個400 m自由泳的平均成績??梢园l現:受試者訓練后即刻Bla均值為8.23 mmol/L,即刻心率均值為181.7次/min,400 m平均成績為257.86 s。
圖1為9名運動員對該訓練手段的生理負荷反映,其中運動員歐陽XX、戴XX、李XX和謝XX運動后即刻BLa值基本達到訓練要求,變化范圍為7.56~7.92 mmol/L,但歐陽XX和謝XX運動后即可心率未達到要求,王XX、陳XX運動后即刻BLa值超過訓練要求,但即刻心率未達到訓練要求,劉XX、郭XX運動后即刻HR值雖然符合訓練要求,但即刻BLa值略偏高。
2.3 T-30(30 min全力勻速游)訓練負荷強度監控
表4為9名男子游泳運動員進行T-30訓練后的即刻BLa值、即刻HR值和全程游進距離。可以發現:訓練后即刻BLa均值為4.12 mmol/L,即刻 HR 均值為165.6次/min,全程游進距離均值為2 672.2 m;除歐陽XX、左XX外,其他運動員運動后即刻BLa值基本達到訓練要求,變化范圍為3.96~4.38 mmol/L,歐陽XX、謝XX、郭XX運動后即刻HR值稍高,分別為178次/min 、175次/min、173次/min。其他運動員運動后即刻HR值均符合訓練要求,變化范圍為156~169次/min;陳XX和謝XX的30 min游泳距離較長,分別為 2 830 m和2 760 m,其他7名運動員的總游進距離較短,變化范圍為2 530~2 670 m。

表3 8×400 m自由泳訓練負荷強度監控

圖1 8×400 m自由泳訓練負荷強度監控
3.1 高原訓練期間血液成分及機能指標的變化
高原訓練期間的血液指標可作為機體是否適應高原環境和訓練負荷的重要評價指標,對運動員的營養和機能狀況評估也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血象指標的監測已成為國內外許多高水平運動隊在高原訓練期間測試的主內容[5],高原訓練期間免疫機能的監控通常以WBC來反映[6],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通常以HGB水平變化來反映某些項目運動強度或運動量對機體的影響[7]。紅細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積通常用HCT反映,偏高或偏低均會影響血液對O2運送能力[8]。通常情況下運動員由平原進入高原后,機體會對低氧產生應激反應,致使儲血器官將紅細胞釋放進入血液、脫水使血液濃縮等原因引起HGB、RBC、HCT等一過性升高;隨后腎臟在缺氧刺激下,生成更多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釋放入血,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增強,在生成更多的RBC的同時,HGB、HCT水平也升高[9]。陶曉黎[10]、高歡等[11]分別男子游泳運動員和男子賽艇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與高原前相比,WBC均低于高原前的水平,但盧鐵元[12]等通過高原訓練的監測發現,WBC出現降—升—降—升的變化趨勢,提示長時間高原訓練可能導致免疫機能下降;該研究與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似,在高原階段,除PLT指標外,RBC、WBC、HGB、LYMP%、HCT均較高原訓練前升高,WBC第一周出現升高,隨后幾周出現降低-升高的趨勢,這可能與高原低氧刺激引起機體自身免疫機能應激有關,同時也不排除血液濃縮的影響;人體血小板數在高原訓練時會出現下降,其降低與進駐高原的時間及紅細胞的增高程度也有關[13]。該研究運動員在高原訓練初期PLT都出現持續下降,并在第二周降到最低,之后PLT雖有所回升,但高原訓練末期仍低于初期值。同時有研究認為:紅細胞和血小板前體存在競爭關系,有研究者將缺氧分為短期和長期缺氧,發現短期缺氧引起血小板增多,長期缺氧造成血小板降低[14],該研究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3.2 一次或一組動作高原訓練負荷強度的生理生化監控指標與評價方法
優秀游泳長距離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途徑是以達到或接近VO2max的負荷強度來實現的[15]。自由泳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最大攝氧量強度訓練手段多采用8×400m,訓練監控采用的生理生化指標是完成8×400 m自由泳后的即刻HR和即刻BLa,8×400m自由泳的平均運動成績來反映訓練學指標,結合這3個指標可以綜合評估訓練負荷強度和效果,該研究監控結果分別見表2和圖1,說明8×400m自由泳訓練負荷強度較大,機體已經動員了一部分糖酵解供能,達到最大攝氧量強度的訓練目標,因此我們認為一次性或一組8×400m自由泳高原訓練,可以作為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負荷強度控制的評級指標。

表4 T-30訓練負荷強度監控
3.3 T-30(30 min全力勻速游)高原訓練負荷強度監控
游泳長距離項目的恢復能力基礎是有氧能力,較強的中高有氧能力與機體血液和骨骼肌緩沖乳酸的能力成正比,該研究要求運動員保持全力勻速游30 min,將BLa達到3~4 mmol/L,HR達到150~160b/min作為評價指標,通過上述3個指標綜合評估訓練負荷強度和訓練效果,監控結果分別見表3和圖2。說明T-30訓練負荷強度適中,機體以有氧能量代謝方式為主,符合無氧閾強度的訓練目標,因此,可作為游泳高原訓練強度監控的主要指標。
體能主導類游泳項目高原訓練適宜的負荷強度的選取對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減少高原訓練對機體產生的損傷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科學的生理生化指標的監測,深入細致的分析各生理生化指標標化的特點和作用,制定出一套適合游泳的高原訓練量化指標評價體系,確保訓練的有效性、安全性。通過該研究得出結論:一次或一組高原動作訓練負荷及T-30(30 min全力勻速游)高原訓練負荷強度可以作為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生理生化監控與評價的量化指標。
[1]田麥久.體能主導類耐力性項群訓練原理[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3):3-17.
[2]周磊.我國優秀女子短距離游泳運動員冬訓期高原訓練生理生化監控及機能評定[D].武漢:湖北大學,2012.
[3]馮連世.高原訓練及其研究現狀[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32-136.
[4]陸一帆.高原訓練個性化監控的探索[J].體育科研,2009,30(6):5-8.
[5]錢風雷,王晨.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液成分、血乳酸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4,5(6):69-71.
[6]Buchheit M,Simpson BM,Garvican-Lewis LA,et al.Wellness,Fatigue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Acclimatization to a 2-week Soccer Camp at 3 600 m[J].Br J sports Med,2013,47(11):1-9.
[7]王敬茹.8周不同模式低氧訓練對賽艇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影響[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09.
[8]湯景之.我國世界級短距離自由泳運動員重大國際比賽賽前訓練負荷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
[9]Pyne DV,McDonald WA,Morton DS,et al.Inhibition of Interferon Cytokine,and Lymphocyte Responses Inelite Swimmers with Altitude Exposure[J].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00,20(4):411-418.
[10]陶曉黎.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某些生理生化指標的訓練監控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5,9(1):80-81.
[11]高歡,高炳宏,馮連世,等.長時間高原訓練對優秀賽艇運動員免疫機能及血漿瘦素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11):986-991.
[12]盧鐵元,楊明.高原訓練對我國優秀競走運動員血5項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10):34-35.
[13]趙晉.高原、亞高原訓練對世居亞高原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14]聶金雷,張勇.運動與自由基研究新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2):33-34.
[15]周超彥.游泳長距離項目專項訓練生理生化監控方法的研究與建立[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2.
G808
A
2095-2813(2017)06(c)-0029-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029
云南省科技社會發展計劃“體能主導類耐力項目高原訓練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4RA010)。
王航平(1978,7—),男,漢,陜西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原訓練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