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康 羅莎莉 陳思君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關于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的可行性分析①
艾康 羅莎莉 陳思君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571127)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對參加第10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118名裁判員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呼吁有關部門及時建立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
裁判員 技術等級制度 可行性
1956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到現在為止實施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的體育項目已有66個,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僅有武術設有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從1953—2017年,我國共舉辦了10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民運會”),參加的人數逐屆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裁判工作關系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順利舉辦,因此,裁判員等級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隊伍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第10屆全國民運會的118名裁判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有關裁判員方面的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23份,回收率為82%,其中有效問卷118份,有效率為95.9%。
1.2.3 專家訪談法
訪談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方面的專家及賽事組織管理者。
1.2.4 數理統計法
對有效問卷運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處理。
2.1 年齡,學歷及職稱結構情況
調查顯示,裁判員的年齡結構中,20歲以下的裁判員占29.54%,20~29歲的18.36%,30~39歲的占12.42%,40~49歲的占26.79%,年齡超過50歲的占12.89%;學歷結構調查顯示,大專學歷的占21.49%,本科學歷占61.46%,研究生學歷占15.31%,裁判員中博士學歷占1.74%;調查裁判員職稱結構,教授占4.61%,副教授占13.53%,講師占21.97%,助教占27.18%,無職稱者占32.71%。可以看出,裁判員隊伍年輕化,文化程度較高,中高級職稱相對較少。
2.2 職業與執裁經歷情況
調查發現,所調查的裁判員中55.74%是高校教師,體育專業學生占19.62%,7.84%是中小學教師,15.31%是體育局干部或教練,其他職業占1.49%;執裁工作5年以下的占48.62%,6~10年的占13.19%,11~15年的占11.48%,16~20年的占10.16%,20年以上的占17.55%。這說明第10屆全國民運會的裁判員有一定的執裁經驗,高校教師和體育專業學生成為了裁判員隊伍的主力軍。
2.3 素質情況
調查的裁判員科研方面,未發表過論文占34.13% ,發表1~2篇論文占31.32%,發表了3~4篇論文占27.45%,發表了5篇及5篇以上論文占7.10%;裁判員普通話達到一級乙等占29.58%,二級甲等占31.15%,二級乙等占22.42%,三級甲等及以下的占16.85%;對于計算機的操作,非常熟練的占8.15%,比較熟練的占14.49%,只會一般簡單操作的占72.44%,不會使用的占4.92%;裁判員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占8.47%,通過英語六級考試占2.58%。可以看出,第10屆全國民運會裁判員的普通話水平相對較高,但科研能力相對較低,計算機操作和外語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4 思想、心理和業務水平情況
從統計數據來看,調查的118名裁判員認為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隊伍的職業道德修養一般占17.53%,職業道德修養差的占7.26%,職業道德修養非常差的占4.41%。心理素質方面,裁判員認為自己自信心不足占28.79%、反應速度較差占17.54%,思維不敏捷占26.75%,不果斷占36.17%,不沉著冷靜占34.33%。業務素質方面,裁判員對規則合理運用、恰當的判罰尺度、快速反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3.1 法律法規的迫切要求
1995年頒布的《體育法》規定:“國家實行運動員、裁判員和教練員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制度。”2006年1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盡快制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等級標準,加強規范化管理”。為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提供法律法規依據。
3.2 人才基礎雄厚,教學資源豐富
調查顯示,第10屆全國民運會的裁判員多為高校體育教師和體育專業學生,分別占55.74%和19.62%,表明學校已經成為培養裁判員隊伍的主要場所。高校體育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理論知識扎實,教學經驗豐富,運用現代教學設備的教學能力較強,且經常參加各類賽事裁判工作,臨場執裁經驗豐富。另外,學校的教學資源豐富,設備、儀器、圖書、音像資料等較為齊全,利于培養學生裁判員。體育專業學生系統地學習了體育理論知識,考取過相關專業裁判證,具備裁判員的潛能,為今后進入更高層次裁判員隊伍打下較好的基礎。
3.3 賽事日益增加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日益增多。如全國民運會,各省、市、縣的民運會:龍舟錦標賽、龍獅錦標賽、邀請賽等,為裁判員提供大量不同級別比賽的執裁實踐機會,極大地積累了臨場執裁經驗。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為其建立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
4.1 文化流動規律的必然結果
文化流動規律是高文化流向低文化的狀態或過程。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等級制度,是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動的表現。
4.2 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必然要求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分層的產生,會引起社會人才向上、向下、水平方向的流動。武術已經建立了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而其他項目還沒有,其執裁技術水平與競技體育裁判員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跨區域流動難,裁判員應該享有的社會地位得不到認同,不能獲得相應的權利和履行義務,從而影響裁判員在比賽期間的執裁。
4.3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工作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快速發展,人們對比賽的日益重視,因此,對于裁判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裁判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執裁業務素養,才能使雙方公平、公正的進行比賽。裁判員要對所有參賽者公正一致,才會被觀眾認可,比賽才會精彩,被外界所關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開發。
從第10屆全國民運會裁判員的現狀來看,我國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已經迫在眉睫,目前時機已經成熟。但必須遵循文化流動、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客觀規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的建立,是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對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陸盛華,龍佩林,張旭.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員技術等級制度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2):93-94.
[2]張麗.從歷屆民運會看中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J].武術科學,2006(5):69-70.
[3]黃日強,黃宣文.韓國技術資格制度的管理[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109-110.
[4]顧乃忠.文化流動的規律性[J].江蘇社會科學.2003(5):151-152.
G80-32
A
2095-2813(2017)06(c)-025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251
艾康(1981— ),男,漢,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