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杰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二節棍歷史流變與現代技法體系的形成①
趙英杰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二節棍是一項風靡全球的時尚武道運動,深受世界各國武術愛好者的青睞。這項運動開展至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衍變,卻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的問題。該文以文獻資料法、視頻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從二節棍技法衍變的歷史淵源入手,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二節棍技法體系進行整理與比對,并在此基礎上對現代二節棍技法體系進行簡要梳理與總結。研究發現,當代二節棍技法體系較之傳統更趨豐富與合理,其體系編排更加符合現代人崇尚自由、追求個性的思維方式。
二節棍 歷史流變 技法體系
二節棍又稱二龍棍、兩節棍、雙節棍,以迅猛凌厲、柔中帶剛的技擊特點聞名于世,其前身可追溯到我國春秋時期的農具“連枷”[1]。隨著李小龍功夫電影的風靡,二節棍受到了越來越多武術愛好者的青睞,特別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多元文化間的借鑒交流及世界各國武道運動的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現代二節棍理論技法體系、文化價值訴求,乃至整個產業結構的完善與升級。
1.1 連枷棍時期
連枷棍是武術器械二節棍的前身,它是一種歷史久遠且文化蘊涵豐富的武術器械[2]。從唐代至清代,連枷棍曾先后被作為步兵、騎兵及馬步兼用的軍用裝備,多用于守城、破甲兵或掃擊敵軍馬腿,其形制為鐵索鏈接一長一短兩節棍體,與今日我們所看到的二節棍頗為相似。宋《武經總要》、明《武備志》及清《清會典圖》等均有對這種兵器的文字介紹及圖示。
器械形制的相同或相近,必然地決定了技術上的相通或相近。無論從《武經總要》中“自上擊下”“惟以敲棒擊人腦而斃”的描述,或從時下已較為罕見的傳統器械梢子棍的演練過程中,我們都不難發現,兩者均以離心做功的方式為主要技擊原理,由于游離棍體旋轉軸心的快速移動及空間范圍內旋轉軌道的靈活轉換,兩種器械在戰術及技擊特點上均呈現出迷惑性強、令敵人難以招架的特點。當我們不能將二者簡單地等同,這里對二節棍的前身進行簡單介紹,旨在說明兩種器械在形制及技擊原理方面的淵源。
1.2 現代萌芽時期
所謂“萌芽”,是基于現代意義上二節棍制式及技法體系而提出的,“萌芽時期”實指由“鐵鏈夾棒”向現代二節棍制式的轉型期。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短短數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經歷了這一時期改良后的二節棍,真正實現了劃時代意義的嬗變,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走紅。
二節棍的勃然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小龍功夫電影的巨大成功。盡管李小龍生前并未系統出版過二節棍的相關書籍,但可喜的是,通過對李小龍電影中留存的影像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我們還是有幸窺得其原貌(如圖1)。
不難發現,李小龍的二節棍表演中即使再復雜的變化最終都可拆分為幾個簡單的招式和組合[3],這恰恰印證了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創立宗旨。作為二節棍運動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無論從演練風格轉型、體系的初步形成,亦或是精簡實用的技擊理念來看,這一時期都為現代二節棍完整理論技法體系的搭建奠定了重要基礎。
1.3 快速發展時期
進入21世紀,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以及多元文化間的頻繁交流,無一不促使現代人生活及思維方式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歐美動畫到流行歌曲、從舞臺演繹到現代媒體、從民間武館到走進校園,二節棍運動以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

圖1 李小龍二節棍技法體系圖

圖2 《李小龍雙節棍規范教程》系列教學板塊
2007年,由北京中體音像出版中心出版的《李小龍雙節棍規范教程》在社會上影起了較大反響,這部教學片中,李煜濤先生將完整的二節棍技法劃分為一系列教學板塊[4],可謂首開現代二節棍技法體系之先河(如圖2)。
該片一改傳統武術套路固定、僵化的運動形式,片中“單招—組合—套路”、“單手棍法—異側復制—雙手棍法”的教學模式時至今日依然被我們所沿用。這一時期的二節棍技術已然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技法體系的構建日趨明朗。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眾體育的穩步開展,習練二節棍已蔚然成風。從基礎舞花到多向疊加,從平掌轉棍到指間棍技,乃至項群間技術遷移而演變出具備象形性質的“奇技怪招”,運動技術的革新可謂日新月異。在我們今天所看到形形色色的武術器械中,若單從技術革新及招式數量角度來說,二節棍無疑可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有必要對現代二節棍的技法體系進行梳理與總結。
2.1 手法技法體系
現代二節棍技法體系由手法技術與肢體技術兩個子系統構成,手法技法體系是二節棍完整技法體系的核心,由出棍與收棍、反彈、換手、舞花、轉棍、拋接棍、發力及其他手法技術8個部分組成,其中每個部分分別涵蓋了一系列技法原理或性質趨同的手法技術,我們以“舞花”體系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舞花技法體系由“基礎舞花”和“舞花的銜接”兩部分構成,前者是構成復雜舞花組合的基本元素,后者則是對不同技法單招組編串聯的“黏合劑”。在學練二節棍的過程中,習練者只需熟練掌握幾種簡單的舞花招式,便可程序化地創造出一系列復雜的舞花組合,如“反8字舞花+正8字舞花=狂龍亂舞”、“狂龍亂舞+(頭頂)平舞花=天女散花”等[5]。
技法體系的進步不僅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二節棍技法種類與內涵,更推動了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其化繁為簡的歸納、整合思想,無疑為眾多武術愛好者學習二節棍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由簡入繁的演繹思想也使二節棍技術更加變化莫測,表現力進一步提升。
武術是流動的藝術,現代二節棍在形成清晰、完整技法體系的同時,各子系統間絕不是僵化、靜止和孤立的。演練者在運用上述技法的過程中,可根據自身的思想或習慣特點對不同技術體系的棍招進行編排組合,極大地增加了練習過程的趣味性。從這個意義講,二節棍運動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結構體系和編排原理與現代人崇尚自由、追求個性思維方式的吻合。
2.2 肢體技法體系
二節棍的肢體技術主要有身法協調、移動技術和腿法特技三部分構成。
身法協調是在吸收套路運動中閃轉騰挪等武術動作及攻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規范非執棍手手型、步法步型,加之動靜、開合等運動形式的合理運用,對動作張力和整體美感進行的藝術化加工。
二節棍中的移動技術有實戰與演練之分,前者講求在瞬息萬變的真實格斗中采用快速、精簡的步法進行攻擊或防守,常用技術有滑步、擊劍步、旋風步、交錯步等;后者多采用靈活且富動態美感的步法技術沿既定方向進行位移,與武術套路中“跑場”頗為相似。
作為一項風靡全球的時尚運動,二節棍業已發展成為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符號與象征,其腿法特技吸收了體操、跆拳道、跑酷及街舞運動中的大量技巧(如540°后旋、團身側空翻、踢月腿等)。當動作劇烈的難度技巧與“以快為尊”的二節棍相結合,便促使這項短器械在有限空間范圍內的表現張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進而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演練效果。
經歷了數十年發展與演變,現代二節棍不僅在器械形制及表演形式上日趨多元,其技法體系的形成更是吸收了傳統武術、跆拳道、街舞、體操、跑酷等多種技巧形式,成為了一項集休閑社交、競技表演、健體防身等綜合功用于一身的現代時尚武道運動。然而無論其如何變化,蘊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內涵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為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多重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的。在中華民族穩步崛起的今天,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華武術精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方為武之根本,道之真諦。
[1]馬明達.說劍叢稿(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172-178.
[2]溫戈.全圖解李小龍二節棍[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1.
[3]周慶杰.二節棍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12):114-115.
[4]李煜濤.李小龍雙節棍自修規范教程[M/CD].北京:中體音像出版中心,2007.
[5]牛凱,盧文祥.雙節棍運動流變特點探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3(7):47-49.
G633.69
A
2095-2813(2017)06(c)-019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97
趙英杰(1993—),男,漢,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