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金川集團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建筑建材分公司
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差異及協調
劉芳 金川集團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建筑建材分公司
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所得稅法通過不斷的改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同。本文針對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的差異和協調性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差異出現的原因,并給出了兩者更好發展的相關建議,希冀可以促進會計行業更好的發展。
會計準則 企業所得稅 差異性
隨著我國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使得我國的會計工作逐漸和國際會計工作所接軌,但是核算所得稅增加了與新的會計準則當中對所得稅稅前的差異,因此對企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針對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之間的差異和協調性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我國的會計及稅收之間的關系,從最開始的各個要素及計量內容基本一致,到后邊的逐漸出現差異,到現在的存在差異并協調差異,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會計行業的快速發展,協調模式逐漸成為了我國會計和稅收之間的主導,不但承認兩者之間的差異,而且不斷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做到分離和統一之間的統一。隨著新《企業會計準則》出臺,雖然協調模式依然是我國會計和稅收制度之間的主導模式,但是相比于之前,這兩者間的差異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實際業務處理當中,盡管企業所得稅法和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共同點顯著增加,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不可能消除的。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的差異呈增大之勢,如何協調“會稅關系”,從而降低企業的制度轉換成本、稅收成本和納稅風險等,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果會計準則和稅收制度之間差異過大,因大量的納稅調整事項而增加的成本也將是巨大的,可能導致納稅人不得不設置不同的賬簿,但我國目前尚不具備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各自獨立的會計環境。因此,現階段加強協調,縮小差異,保持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之間的適度分離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1.資產。根據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主要是指面值在去掉折舊和減值準備的最終值,但是稅法則不同,稅法不需要去除減值準備。按照稅法的規定,稅前扣除只出現在減值向著實際損轉化的情況當中。總之,會計準則在進行固定資產價值評估增值時,將公允價值計提折舊;但是稅法則并不是按照原賬面的價值進行計提折舊。
2.負債。會計準則將預計費當成預計負債,稅法則認為負債指的是實際發生的稅前扣除。由于法定義務而產生的費用符合稅法規定的允許在稅前扣除。而推定義務產生的費用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3.所有者權益。對于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而言,企業轉增資本屬于兩者所有權之間差異的主要指標。會計準則認為轉增實收資本,需要按照確定金額進行轉賬即可,而稅法則不同,相比于會計準則而言,稅法則比較復雜,企業需要根據相關的規定進行計算,然后再將相關人員的所得稅進行扣除,最終才可以進行賬務處理。
4.收入。對于收入確認時間的規定而言,會計準則與稅法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兩者之間的重點存在差異。會計準則比較重視收入實質性的實現,但是稅法則比較重視社會價值的實現。此外,會計準則和稅法這兩者之間的界定內容不同,相比于會計準則,稅法收入總額內容更加廣泛一些,即按照稅法的規定,部分經濟利益可能并未進入企業,但是仍然需要繳稅。
5.費用。按照會計準則當中的規定,費用主要是指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總流出。按照稅法的規定,支出包含成本、費用、損失、稅金以及其它支出。根據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可以將企業的招待、廣告、宣傳等費用進行全額扣除;稅法則規定在企業本年銷售收入0.5%的范圍內,可以扣除企業的招待、廣告、宣傳等費用的60%。此外,會計準則和稅法在企業捐贈、贊助、研發等支出費用的規定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現象。
1.會計及納稅主體。會計準則認為會計的主體內容是確認、計量、報告的空間范圍;稅法的主體內容是納稅人與扣繳義務。
2.持續經營。持續經營主要是指使企業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出現清算、倒閉等現象。此時,企業資產能夠合理的進行支配和使用,同時企業債務也能夠逐漸被補償。而根據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的持續經營并不會被考慮,只要納稅人具備納稅的能力,就必須對納稅人進行征稅,因此相比于企業會計準則而言,企業所得稅并不存在持續經營的假設,而企業會計準則當中存在這一假設。
3.會計核算和納稅核算。對于會計核算而言,全責發生制是基礎;對于稅法而言,納稅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此稅法不但會用到權責發生制,也需要用到收付實現制。
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主體不同,前者的制定主體為國家稅務機關,而后者則是國家財政部,這兩者之間的制定主體完全不同,兩個部門需要履行的職能也不相同,因此兩者制定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會計準則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行為進行規范,確保會計信息的整體質量。企業所得稅法制定目的則不同,稅法的制定主要是為了使稅收資源不會出現流失現象,稅基不會被侵蝕,因此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的制定目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基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會計準則體系中采用了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現值、可變現凈值、重置成本等五種計量屬性,力求對會計要素的計量更加可靠、客觀、準確。同時,為了盡可能的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會計準則體系中大量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企業所得稅法仍然堅持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在某些方面也采用了公允價值和重置成本計量屬性。可變現凈值計量屬性一般用于期末考慮資產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因此,企業所得稅法不予認可,現值計量屬性不符合稅法對于風險的態度和價值取向,也不予認可。
1.謹慎性原則。會計準則制定原則當中最主要的就是謹慎性原則。但是對于稅法而言,并非如此,對于稅法而言謹慎性原則并不適用。
2.相關性原則。對于會計準則而言,相關性原則要求需要充分掌握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相關信息;稅法的相關性原則主要是指扣除的稅收費用需要和應稅收入的根據和性質相關聯和配比。
3.實質性原則。會計準則更加傾向于對事情自身的實力情況實施核算,并非對形式上的事物進行核算。稅法與此相反,稅法主要傾向于形式,因此稅法要求按照相關法律進行執行,堅決不能進行模糊的估計。
4.重要性原則。對于企業會計準則而言,重要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從實際出發,結合企業的具體經濟業務對企業經濟決策產生的影響情況來選擇會計程序以及方法。但是,對于企業所得稅法并不承認重要性原則。因此在采用會計準則和稅法對應納稅所得額進行計算時,獲得的最終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
針對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之間存在的差異,我們進行了總結,為了降低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會計行業產生的不良影響,我們需要對會計準則與稅法進行必要的協調。對此,我們需要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必須明確,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之間的差異和弊端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將兩者之間的差異看成是兩者之間的弊端。這主要是因為,若我們將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性看成是弊端,那必然會出現一刀切的現象,人們會刻意的追求兩者之間的一致性,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視;
(二)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之間的需要將成本效益原則作為主體,無論何種情況都需要堅持成本效益原則,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將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科學、合理的協調,盡可能的做到不違背兩者的基本準則,最終實現雙贏。對此,需要積極強化我國財政部與稅務局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涉稅信息的披露逐漸增加到會計準則當中,在兩者協調的基礎上促進兩者之間的靠攏,逐漸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
(三)會計準則應與企業所得稅法協調的方面
1.修改基本會計準則的有關內容,盡量保持與稅法相關精神要求一致。如在相關會計準則中增加納稅調整信息披露條款,確保會計信息對稅法的支持。
2.盡量縮小會計方法的選擇范圍,規范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差異的調整方法,簡化稅款的計算;
3.消除有可能形成期末資產價值的支出因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確認標準不同而產生的復雜差異;
4.對于眾多的非公有制小型企業,可以嚴格按稅法的規定選擇會計方法。
(四)企業所得稅法應與會計準則協調的方面
1.在現有的所得稅納稅申報的基礎上,根據會計準則改革后對納稅所得可能產生的影響,增設新的納稅調整項目,以便使企業能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納稅申報。
2.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在收入確認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增設新的流轉稅納稅調整項目。如可以在利潤表的“利潤總額”和“所得稅”項目之間增設“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和“應納稅所得額”三個項目,其調整金額根據有關明細賬和備查賬的記錄分析計算填列,以此來反應差異調整的全貌。
3.會計準則對某些會計事項的處理規定了可供選擇的多種方法,為防止企業利用會計政策實施規避行為,應在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中作出規定,要求企業在發生重大會計政策變更時,必須報請主管稅務機關同意或備案。
4.現實經濟生活中不確定因素日益突出,會計估計的不確定性和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所需的確定性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企業所得稅法需要作出規定予以協調。如發現某一項會計政策與稅法不一致,并且遵循該會計準則并不會給企業增加多少信息含量,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的影響也不大時,就不必刻意追求會計的精確而有悖于稅法的規定,這與會計的重要性原則也是相符合的。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對我國企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對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之間存在著差異進行分析和總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想要更好的良性發展,需要明確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協調性,相關的研究人員也需要從政策制度層面不斷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從而促進我國會計行業的快速發展。
[1]孫翔宇.會計準則與所得稅法的差異與協調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2]聶廣毅.新企業所得稅法與新會計準則差異分析與協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
[3]謝麗萍.新 《企業所得稅稅法 》與新 《所得稅會計準則 》差異芻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4]黃國成,王志成.新企業所得稅與新企業會計準則——差異協調納稅籌劃[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5]侯立新.所得稅會計及其與稅法的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