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14)
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及安全性
張 霞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14)
目的 探討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擇期手術治療的84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直接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觀察組術前行2周期的新輔助化療(紫杉醇+順鉑),統計觀察組術前化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并比較2組化療前后腫瘤直徑和鱗癌抗原(SCC)變化,同時比較2組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結果 觀察組術前化療后有效率為69.05%(29/42)。化療后,觀察組腫瘤直徑和SCC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24%(19/42),對癥治療后好轉,無因不良反應無法耐受而暫?;熣摺S^察組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降低手術切除難度,同時可降低血清SCC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療效;安全性
近年來,新輔助化療迅速發展,為晚期惡性腫瘤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可為患者爭取手術機會,并降低手術風險[1]。為進一步探明局部晚期宮頸癌應用術前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我院擇期手術治療的84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術前化療效果、手術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我院擇期手術治療的84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2組患者均行病理性檢查確診為局部晚期宮頸癌,均為首次治療,已排除心、肺、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不符合手術指征者等。觀察組:年齡34~60(47.13±13.12)歲;鱗癌27例,腺癌15例。對照組:年齡32~60(46.14±14.09)歲;鱗癌26例,腺癌16例。2組患者在年齡、組織分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前不行化療,直接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觀察組患者術前行2周期新輔助化療:紫杉醇(紫杉醇注射液,海南紫杉園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58,5 mL30 mg)135 ~175 mg·m-2,d1;順鉑(注射用順鉑,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22,20 mg)70 mg·m-2,d1,靜脈滴注,間隔3周,開始第2周期治療;治療期間常規給予患者地塞米松、苯海拉明預防過敏反應;2周期化療結束后2~3周行手術治療,同對照組。
1.3 評價指標
1.3.1 療效評價方法 觀察組新輔助化療2周期后,復查CT,測量腫瘤直徑變化,并根據美國癌癥研究所制定的實體腫瘤客觀療效評定標準[2],分為CR、PR、SD、PD,以CR+PR計算有效率。同時,統計觀察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清鱗癌抗原(squamous carcinoma antigen,SCC)值,對照組術前在觀察組對等時間點分別測量腫瘤直徑和SCC值。
1.3.2 安全性評估 監測觀察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同時統計2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

2.1 觀察組術前新輔助化療療效 觀察組42例患者中,CR 2例,PR 27例,SD 9例,PD 4例,有效率為69.05%(29/42)。
2.2 2組患者化療前、后腫瘤直徑和SCC值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化療前、后腫瘤直徑和SCC值比較
2.3 觀察組化療不良反應 觀察組化療期間出現胃腸道反應16例,輕度骨髓抑制2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24%(19/42),對癥治療后好轉,無不耐受而暫停化療者,未影響正常手術時間。
2.4 2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比較
新輔助化療是晚期腫瘤的一種新的化療模式,其為日益年輕化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爭取到了手術機會,較多文獻報道顯示,經過規范術前化療后患者瘤體積顯著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手術治療效果滿意[3]。紫杉醇聯合順鉑方案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新輔助化療方案,在晚期宮頸癌治療中應用較多。本研究對紫杉醇聯合順鉑新輔助化療方案用于局部晚期宮頸癌的化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 69.05%,療效較好,且化療后,觀察組腫瘤直徑顯著低于對照組,可知術前新輔助化療在縮小腫瘤體積方面效果顯著,為患者后續手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24%,經對癥治療后好轉,無不耐受而暫?;熣?,未影響正常手術時間,可知術前新輔助化療安全性較高。新輔助化療的應用使局部晚期宮頸癌縮小了腫瘤體積,也減少了手術風險,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4]。本研究也發現,觀察組手術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可知術前輔助化療降低了患者手術風險,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更有利患者盡快康復。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經2周期新輔助化療后患者SCC值也顯著低于對照組,而SCC值降低提示了腫瘤細胞活動性降低,有利于降低術中轉移和術后復發風險,改善患者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降低手術切除難度,同時可降低SCC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 付娟,張愛云,羅愛華,等.ERCC1和RRM1蛋白表達與局部晚期宮頸癌含奈達鉑同步放化療療效的關系 [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5,20(5):433-437.
[2] 高琴,張丹丹,白帆,等.紫杉醇聯合鉑類方案治療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 CYFRA21-1、SCC-Ag 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5,1(14):53-56.
[3] 王全利,張必杰,唐艷,等.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52例的療效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11):1656-1659.
[4] 萬曉麗,羅曉,夏秀英,等.局部晚期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10):1066-1069.
張霞(1979-),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E-mail:1146818245@qq.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3.014
R737.33;R730.53
B
1673-5412(2017)03-0227-02
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