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德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
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乳品分析專業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研究
姜旭德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本課題研究了在學校、研究機構、企業相結合即“1+1+1”人才培養模式下,乳品分析專業分析化學實踐教學,采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將分析化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的實踐和理論教學內容按照乳品企業生產實際任務進行任務劃分,學習內容與乳品企業生產密切聯系。研究乳品企業生產工作任務與分析化學知識體系相結合,開發以乳品生產實際為載體,以分析化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為內容的教學任務體系,探索學生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和教學模式下學習的方法,考察其學習的效果和實用性,對新的教學模式下所體現的在分析化學實踐課程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進行科學評價。
分組交流與討論;任務驅動;指導作用;考核評價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的偉大進程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新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合作、加強建設,加快提升整體發展水平,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本課題以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的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參與討論,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學習。該研究強調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結合前一年的乳品研究機構實訓的工作內容,通過老師指導,分組進行交流與討論,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機會,激勵學生不斷進取,而且還引導學生在交流討論與反思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協作精神,以實訓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對學習行為做出調整、改進和完善,從而達到理論和技術的提高。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為老師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為分析化學實踐課的質量提高提供了契機,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提供方向。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為這種任務驅動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1.1 理論方面
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分析化學課堂教學形式與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形成的關系。
1.2 實踐方面
以分析化學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習實訓內容,對實踐內容進行任務劃分,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與實驗操作,構建學生自主運用理論內容進行食品分析實驗的教學策略。
1.3 評價方面
以理論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切入點進行多方面、多種形式的評價。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合作、加強建設,加快提升整體發展水平,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在教學實踐中要貫徹新課程理念,必須改革分析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現代的交互式課堂,是師生互動的“網狀結構”。師生、媒體、方法手段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其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活動,活動的參與程度和參與范圍是交互式課堂的重要標志。現代課堂教學要全方位地認識學科教育功能,確定全面正確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的、能力的、品德的三維目標,也就是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
本課題以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的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參與討論,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學習。以實訓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對學習行為做出調整、改進和完善,從而達到理論、技術的提高。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為老師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提供了方向,為分析化學實踐課的質量提高提供了契機,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提供方向。
理論教學重視認知目標的達成,實踐教學則注重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技術與技能,“知識與技能”是分析化學課堂教學關注的核心所在。實踐教學不僅關注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目前許多的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往往針對于新課程理念的更新、設置實驗內容的更新,在實踐教學中真正把工作內容設置成實踐任務的研究卻很少。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為這種任務驅動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本課題綜合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為主,并輔以調查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
5.1 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
努力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自主學習,創設讓學生體驗的分析化學課程設置的自主學習平臺,促進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提高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從而達到學生素養的提高。
5.2 研究方法操作程序(圖1)

圖1
5.3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為課題前期準備和申報(2010.8-2010.9);
第二階段為理論和實驗規范操作學習(2010.9-2010.10);
第三階段為實踐操作時期(2010.10-2011.1);
第四階段為全面總結時期(2010.12-2011.1)。
5.4 研究實施
5.4.1 學生對分析化學實踐內容學習興趣分析
以往教學中,學生通常對分析化學課程被動接受,很多同學認為分析化學是比較枯燥的學科,理論知識很難理解,課堂上主要是老師教授,學生缺少參與。但對于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已經在乳品研究機構實習實訓一年,了解乳品分析過程中分析化學知識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學生都會重視分析化學的學習。學生非常關注“怎么學”,注重了解分析化學的任務和內容以及如何應用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驗操作。教學內容不采用描述式文本的呈現方式,而運用具體實例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實訓經驗和生產生活中鮮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通過聯想質疑、觀察思考、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和回顧總結等活動來學習。
分析化學理論教學過程不再是純機械的傳授方式,不僅重視知識點的理解記憶,還要求學生能發現問題,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價值。同時,教材通過精心選定,有取舍的設計教學范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實踐實例為依據,把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發揮教師教學的引導和啟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5.4.2 實踐教學方法的設置與功能
以工作內容和任務為基礎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在實踐教學實施前的理論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小組,既把學生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團體,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討論,通過協作或合作完成知識的探究和獲取新知識。具體步驟(圖2)

圖2
學生的分析化學學習過程,是其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互統一的過程。要完成分析學習化學實踐教學的任務,必須將分析化學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對于我們的學生已經在乳品研究機構參加過生產實踐,對乳品分析的具體任務已經有了了解,把分析化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過程就會容易些。同時,學生在實訓期間由于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持,在具體的實踐工作過程中也會有許多疑問,因此在分析化學學習的過程中,也是解答這些問題的機會。
以“任務”為載體,以交流為平臺來實現“過程與方法”化學教學目標的達成,主要通過以生產實踐為單元設置實踐課內容、為學生提供線索解決問題、提供問題交流的平臺來實現。
5.4.3 實踐內容的設置的使用策略
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分組討論為我們提供了好平臺。
采用自學探究,舉一反三、實驗探索、啟發引導、合作交流、考核方式多樣化等策略進行教學。
鼓勵學生能夠自己查閱資料或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質疑,提高自學能力。
對于一些以學生知識探索為主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探究性問題以及與主題相關的學習資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解決相關的問題。同學在實訓過程中主要是進行實際操作,對于實驗理論及實驗室所使用藥品的配制沒有充分的學習,在分析化學實驗中同學們通過自己實際操作過的實驗,結合分析化學所學的理論知識自己設計實驗。
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而不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卻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路徑,并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對于理論性較強,學生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內容,老師利用“交流與討論”欄目給出啟發式的引導。進行設計問題,提供線索這樣讓學生以問題為綱,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輔導者。
學生在一起合作交流學習,能夠共享個人知識以及經驗,學習小組可以提供更多的觀點與經驗,能夠引發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就會主動地促進知識的建構并參與學習過程。
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傳統的單一的考核方式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壓力,或者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題研究中,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學生的出勤率、在交流討論時的積極性、小組的協調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驗操作動手能力、實驗數據精確度以及理論考試綜合成績對學生進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需要老師認真細致的觀察總結并記錄學生的每次課的表現。
經過以上這些研究工作的開展,本階段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6.1 提高了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的質量
按課題進度組織4次實踐技能測試。跟蹤發現,以“任務驅動”欄目為切入點的實踐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更有了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以“交流與討論”為平臺,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考核過程中,學生也消除了對考核的排斥情緒,對學生的成績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4次實踐技能的專項考試難度逐步提高,學生技能增強,凸顯出該實踐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成功。但從選取的兩個實驗班來看,“任務驅動”式設計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充分利用了“交流與討論”欄目功能,強調重視過程教學。在主動探究學習過程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交流與討論”欄目為學生創設各種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親自尋找證據,得出結論。同時,“交流與討論”欄目要求學生要有交流、合作的意識,要能夠準確地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同伴,能夠傾聽和辨證地接受同伴的想法。因此,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為學生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發現自己,提供新的平臺來展示自己,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釋放,提高了學習的效果。所以學生更喜歡輕松活躍的化學分析實驗課,也充分體現了新的實踐教學改革是成功的。
6.2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
以“任務驅動”欄目為切入點的交互式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更有了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以“交流與討論”為平臺,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經過課題研究,分析化學實踐教學改革不僅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得到提高,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還促進了理論課的學習和掌握。下面是分析化學兩個平行班級的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分析(圖3、圖4)。

09乳品工藝一班成績分析

圖3

班級人數39參加考試人數38最高分90.5平均分83.4最低分60通過率100%考試(查)成績人數百分比%優秀(90~100分)411良好(80~89分)2668中等(70~79分)513及格(60~69分)38不及格(0~59分)00

圖4
選取兩個平行班做實驗對象,目的在于研究實踐教學改革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會產生怎樣的不同推動作用。在課題實施階段根據教師課堂反饋和學生成績分析,表現出兩個平行班的成績很突出。
6.3 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和各方面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課題組的老師在做與課題有關的論文、案例、說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7.1 本課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本研究開展了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是在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研究,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被證實是符合現代高職教育改革方向,是遵循高職院校教育學規律的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學生第一年在中心進行專業課學習,結合生產實訓強化專業技能,第二年在學校進行分析化學實踐課的學習,并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均以客觀實際為基礎。
7.2 本研究成果的價值
研究課題的選定從理論本身、理論與實際間、理論與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種種矛盾的分析中入手,結合乳品行業對乳品工藝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大,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出現較大缺口的客觀形勢。在新形勢下,人才需求的崗位類型發生了變化,乳品企業的職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乳品工藝技術人員、乳品檢驗工、乳品制作工、乳品包裝工、一線QC、基層管理人員、乳品加工設備操作工這幾個崗位。其中,乳品制作工、檢驗工、基層管理人員、乳品加工設備操作工占了絕大部分,占到乳品行業需求總數的82%左右。這些崗位與分析化學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研究成為一個有意義、有創見的課題,所以選定的課題具有研究的迫切性、針對性,并體現該課題的創造性,學術性和應用價值。
本研究以校研企合作、工學結合,通過“1+1+1”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基于乳品企業加工與質量控制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高水平“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的方法,為黑龍江省乳品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做出一定貢獻。
7.3 本課題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整改措施
7.3.1 實驗室不夠,儀器設備不足,不能適應專業建設快速發展需要
由于學院面臨新校區建設,在實習實訓中心、實驗室建設上,對本專業的設備投資將在2011年建成。導致本專業目前實驗室不夠用,實驗室較擁擠,無法增添儀器設備,造成儀器設備不足。
整改措施:學院規劃投資4000萬元建設8000平方米食品培訓中心一座,2011年8月投入使用。另設有食品加工實訓室、烘焙實訓室、理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食品分析實驗室、工程制圖室等。
7.3.2 師資隊伍結構欠合理,專職教師不足,教師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本專業的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但教師的實踐教學有待加強,個別教師尚未具備“雙師”素質。
整改措施: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鼓勵教師開展編寫教材著作和發表論文;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加強與企業合作,組織青年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加大對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使本專業的每個業務方向都有骨干教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跟企業技術專家多交流,聘請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校外專家任教。
7.3.3 教學的改革的步伐還是比較慢,應加快速度
在研究教學過程中的改革速度、力度不夠大,尤其是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科研建設比較緩慢。
整改措施:按照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促進建設院級精品課和省級精品課。認真組織教師參與教材編寫、科研立項及論文發表活動。
經過以上的這些研究工作開展,本階段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8.1 提高了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的質量
“任務驅動”式設計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交流與討論”欄目要求學生要有交流、合作的意識,要能夠準確地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同伴,能夠傾聽和辨證地接受同伴的想法。因此,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為學生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發現自己,提供新的平臺來展示自己,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釋放,提高了學習的效果。所以學生更喜歡輕松活躍的化學分析實驗課,也充分體現了新的實踐教學改革是成功的。
8.2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
以“任務驅動”欄目為切入點的交互式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更有了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以“交流與討論”為平臺,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供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但研究和課題的開展也存在一定問題,如關于學生個體差異、學習困難不一的問題。在課題研究的階段,大多數同學比較投入,進步也比較快。學習態度較好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方法和知識上有了較好的積累,很積極地進行交流與討論并能很好地自主學習,但一些學習態度不積極的學生卻出現了緩慢的進步。
在課題確定后,雖然課題組成員為了提高課題組教師對課題研究的能力,采取了訂閱教材、撰寫讀書筆記、定期召開理論研討等多種方式進行了理論培訓。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的教研水平與教學水平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也有所提高。但在,由于教學理論深度不夠,使很多的方案無法實施,他們迫切需要繼續學習提高。所以,在后續的分析化學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院校研企“1+1+1”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驗室建設,補充師資隊伍,優化教師結構從而加大教學的改革的步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崔一華]
小知識·學術論文的七個要點之一·執筆
執筆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論文也和其他文體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于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效果較好。
2016-12-20
科研項目:中國教育學會機制研究分會規劃課題(2010XD052)
姜旭德,1964-,男,山東煙臺人,食品工程系主任、教授,食品科學與工程教育教學管理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