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西南財經大學)
【摘要】跨國公司對華的投資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管理、人才管理和財務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經驗,與此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新型得管理人才,使得我國得企業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關鍵詞】跨國公司 經濟增長 質量管理
在改革開放的期,資金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的問題。一方面,國內積累的能力是有限的,儲蓄嚴重不足,而投資的需求卻在逐年擴大,這就導致了儲蓄的缺口在逐年增大。另一方面,經濟在不斷增長,進口的需求在迅速增長,然而由于我國的出口規模較低,出口的結構不合理,創匯的能力很難滿足進口需求,這就會導致外匯的缺口在逐年增大。而外商的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資本的形成數量,且改善了資本的質量,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投資比率明顯高于國內企業,其資產的質量也高于我國工業得整體資產質量。另外,通過外商的直接投資,我國引進了國外較為先進的技術,這就縮短了我國企業技術的差距,,取得了技術擴散的積極效應。
1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1促進解放思想和開放引資
自上世紀80年代始,我國突破了“姓社姓資”的爭論,不斷開放引資,但是人們擔憂跨國公司的進入可能會給中國的民族產業帶來威脅。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國居民要進一步地解放思想,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上與企業之間競爭的問題上,必須去除意識形態化,回歸到市場經濟規則與企業家精神中,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競爭當中。
1.2外資企業是我國企業的組成部分
近幾年以來,跨國公司發展出現了一個新變化,諸多跨國公司開始向全球公司轉型,且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在跨國公司逐步走向全球化的過程當中,高度全球化和全面本土化會越來越密切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各有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其相互積極的合作和競爭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整體發展,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增強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是我國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3吸收就業人員
在2010年,我國的跨國公司吸納的就業人員約3500萬,跨國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到了全國固定資產的投資總額的6%,其工業產值約為14000億元,很顯然,跨國公司的穩定是我國不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
1.4推動貿易的自由化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得到較大的提高,只要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便會很快演變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同時,抵御金融危機是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的。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力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投資的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樣既符合我國的利益,也符合跨國公司以及各國經濟利益。
2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2.1阻礙了本土優勢企業發展,擠占了國內的市場份額
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相比較,在實力上仍有明顯的差距。這些跨國公司不斷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擠占我國本土企業的市場,而且在某個領域處于壟斷地位,有可能控制國內市場。
2.2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國本土較難留住人才
當前,企業間的競爭核心就是人才的競爭。以知識作為標志的人力資本逐步在成為決定企業發展前途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企業之間所爭奪的核心資源。很多的跨國公司在進入到中國之后,擁有較好的知名度、優越的工作環境以及、豐厚的薪水待遇,可以吸引國內的許多諸多優秀人才為其工作。與此同時,我國的本土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因為用人的機制不靈活、待遇較低,其在吸納人才這個方面明顯處于劣勢。
3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發展的對策分析
3.1給國內的企業和國外跨國公司同等的政策待遇
國內的企業包括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都應得到對等的政策待遇。假如因為政策規定偏外性而使得國外的跨國公司不是因其優勢才進入市場的,而國內的企業由于是本土企業而不能進入到市場,這種政策的負面影響就會較大。這必然會引起社會人群開始質疑政策誤導性,也會引發社會的心理病態,甚至可能導致資源扭曲配置。
3.2打破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上壟斷的格局
第一,鑒于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壟斷地位存在不斷加強的趨勢,就要通過反壟斷的立法,對那些處于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管。誠然,對于我國本土具有壟斷地位的那些企業也需要通過反壟斷法的監管。另外,反壟斷法的根本目標是規制全部阻礙公平競爭的壟斷行為,比如:限制壟斷企業去實施壟斷價格的策略等。
第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在技術這個層面上不斷突破跨國公司對于我國市場的壟斷。當前,必須要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引進,不斷加快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逐步掌握產業的主動權,從而減少或擺脫對于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
3.2吸引外資不能夠以犧牲產業的政策和長遠經濟利益作為代價
根據《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的內容,規定將外商投資的項目細分為了鼓勵、允許、限制、禁止這四大類。其中的第十條規定:產品的全部直接出口允許類的外商投資各項目,作為鼓勵類的外商投資項目。產品出口的銷售額占到了其產品銷售總額的70%以上限制類的外商投資項目,經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到市人民政府或國務院的主管部門批準的,能夠當作允許類的外商投資項目。
然而,這個規定并不合適我國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戰略。由于列為限制類的外商投資的項目主要有技術水平落后、不利于節約資源與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國家規定實行的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勘探和開采等的項目,且這類項目不只是要對外商投資給予限制,也要對國內的企業投資給予限制。假如僅僅是由于外商投資在限制類的項目,其產品的出口銷售額占到了其產品銷售總額的70%以上就能夠使之變成允許類的項目,這樣,我國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節約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無法實施。與此同時,讓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因為其產品的全部直接出口而成為鼓勵類項目也是不可取的,這對國內資本投資抑制作用是比較強的。
參考文獻:
[1]孔威.新形勢下對于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J].河北企業,2016,05:88-89.
[2]尚雨倩.共同管理經濟與跨國公司競爭戰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6,2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