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禎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提出探討,最核心的問題集中在人際冷漠、人際隔離以及價值觀的明顯沖突。提出三個核心問題之后,分別從學生自我意識典型沖突以及情緒認知方面對其作出了解釋和探討。最后提出無論是學校或是學生自身,都應該在自我意識以及宿舍人際關系上面提高重視程度,以期望獲得更好的人際環(huán)境。
關鍵詞:人際關系 宿舍 大學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即為學生宿舍。而近年來,多次發(fā)生的大學生人際沖突的新聞屢見不鮮。從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殘忍殺害室友的事件,到2013年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死亡的案件無一不引發(fā)社會思考。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緊張,且這樣的人際緊張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和精神帶來了不同程度的不安與壓抑。而我國著名醫(yī)學心理學家丁瓚也指出: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心理的病態(tài)主要是由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失調而來。從而,宿舍作為大學生最常參與和接觸的人際交往場所,也將意味著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與情緒體驗的直接來院之一。通過對大學生宿舍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可以切實的了解與分析現(xiàn)在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其中的情緒體驗。
1大學生宿舍問題
雖然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宿舍人際氣氛良好,但在學校心理咨詢中,仍然有大量的學生來訪者在咨詢中表露對宿舍問題的擔憂。最常見的幾種大學生宿舍問題分別是:人際冷漠,有的學生認為在大學宿舍中,來自不同地域的同宿舍同學在交流中感到了明顯的文化差異與地域差異。許傳新(2005)的研究中也提到,宿舍關系中包含學習、日常生活、個人情感、同學關系。而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不同的生活習慣最易引發(fā)大學生宿舍沖突,反應集中在睡眠習慣和衛(wèi)生維護方面。有的同學習慣早睡早起,有比較穩(wěn)定且固定的生活習慣。而有的同學則并沒有如此的生活習慣。從而造成在有宿舍同學選擇午睡的時候,有的人選擇其他的自我娛樂項目。如果在沒有相互干擾的情況下,宿舍問題并沒有顯露出來。而往往,正是干擾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學生問題沖突來源于此。
其次,由于大部分學生宿舍的劃分是基于同專業(yè)及同班級進行劃分的。從而造成大學生人際關系常常基于同宿舍開展。絕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與自己同宿舍的室友共同完成大學生活活動,如上課、就餐或者課外活動。若不能與同宿舍舍友交好,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存在人際隔離的情況。在大學咨詢中,有部分學生提出,找不到朋友的困惑。除開自己宿舍的室友外,其他宿舍的朋友和自己同宿舍的關系好。學生表示,無法加入到別的宿舍間的關系中去。而這樣的人際隔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現(xiàn)今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問題。
最后,價值觀的明顯沖突也容易帶來大學生宿舍問題。學生咨詢中,有絕大多數(shù)學生,明確提出了室友的價值觀取向不合問題。在對待生活,目標,學習上出現(xiàn)了巨大差異。若是一個宿舍之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價值觀取向相似,那么價值取向為少數(shù)的群體通常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排擠。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體會到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的痛苦情緒。
2大學生人際關系與情緒體驗
在現(xiàn)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之中,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矛盾激化顯著。特別是在價值觀差異較大的宿舍環(huán)境之中,有部分學生對自我的認同尚且處在發(fā)展的階段。在此時,將會更加關注和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得到與自身認知不相符合的評價的同時,體驗的委屈、痛苦甚至迷茫的情緒。而在這一認知敏感的時期,往往有一部分同學并不會選擇主動與同宿舍的室友溝通,或者是與父母溝通。在認知上,認為只要是自己被排擠的地方,那么有可能就是自己出現(xiàn)了問題或者是錯誤。但往往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現(xiàn)了錯誤,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痛苦。若存在過分看重客體我,即使有的學生不會被孤立,但是往往這一類的學生會疲于向自己周圍的同學、室友展示不符合自己原有性格的自我。長此以往,不僅沒有解決自身本來存在的自我認知矛盾,還進一步給自己帶上了厚厚的人格面具。從而,迷失在人際關系的建立上。有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自卑、退縮等心理困擾。
從情緒認知上分析,現(xiàn)在學生廣受自媒體等多種信息的影響。在沒有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學生在看過網(wǎng)絡上對大學生活的描述之后,多數(shù)學生對大學生活乃至于宿舍生活充滿了向往。網(wǎng)絡媒體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信息旨在宣傳和懷念曾經(jīng)美好的大學生活,特別是同住一個宿舍間室友的友誼。這樣的信息在傳達給為入校的學生時,可能導致并帶來一個后果,讓這些學生認為大學最值得懷念和珍惜的就是同宿舍間室友的友誼。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將這一想法代入進了信念之中,久而久之,發(fā)展出一信念叫做一定要和室友成為好朋友。然而,成為朋友的前提不乏有相似的價值觀與相似的生活習慣,這兩點也在前文中探討過,是無法確保人人滿足的。則一定要與室友成為好朋友在絕大多數(shù)學生身上出現(xiàn),并可能導致不良的情緒與行為結果。
3結論與討論
雖然大學生宿舍問題一直存在,但如果可以讓學生有效的分析清楚自身的情況,合理的處理宿舍關系,則困擾著許多人的人際關系問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不過,除了學生自己加強對人際關系以及宿舍問題的認知以外,校方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配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這一困難。
一是可以在宿舍分配上面可以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比如在進校之前,可以向新生收集一系列生活習慣或者價值觀念的問卷。從數(shù)據(jù)分析上,盡可能得將相似生活習慣的同學分在同一宿舍,避免在這一問題上出現(xiàn)顯著沖突。或者,在進校之后,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同宿舍生活,向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組合更換宿舍的機會,盡可能得避免已經(jīng)存在的人際關系繼續(xù)惡化。
另外一個方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可加重對人際關系和宿舍關系的問題探討。讓學生有機會更多的去表達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同樣也可以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分析進行自我?guī)椭?/p>
參考文獻:
[1]馬麗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調查及干預研究.山西大學,2007.
[2]李宏翰等.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1):116-121.
[3]毛小玲,李宏翰,張建梅.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特點.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5, 19(7): 473-475.
[4]許傳新.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研究.當代青年研究, 2005,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