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飛
摘 要: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它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濃厚的城市文化對塑造城市形象、增強市民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文化是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保障。受內外環境以及歷史傳統的影響,我國對城市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對于相對滯后的城市文化建設,各級公共管理職能部門,仍需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給予扶持和管理。
關鍵詞:城市文化 治理 城市文化治理
序言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怎樣將一個城市的文化發揚光大,使得城市文化的底蘊充分體現,保護、塑造、開發已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問題理論研究熱點,是當前城市發展的實際要求。推進城市文化的治理工作進展,是當前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第一章、城市文化存在的問題
重視城市文化、發展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之所重,重視城市文化已是大勢所趨。一座城市,是不是擁有自身的獨特的文化內涵,關系到這座城市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領域的開拓與發展。對于城市文化的規范和治理,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新的城市文化建設理念,對新的城市文化治理方式的探究與摸索,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得以實現,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在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監督下,已經初見成效,城市公共文化設施數量日益增加,市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圖書室,文化站,體育娛樂綜合一體,逐步形成一種文化氛圍。這些進步是進一步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城市文化范圍內,依然存在不和諧因素。當前,就我國城市文化治理狀況有喜有憂,既有值得欣慰之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看到城市文化治理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城市文化治理的不足之處。在治理理念、和方式上治理依然存在很多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當今國際社會,同樣對于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給于很高的重視和關注,已經引起學術界和公共管理學者的追尋和探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了一定影響力,社會各個方面的綜合力量得到壯大。然而,在城市文化治理方面,依舊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城市公共管理機構,對于城市文化方面的綜合治理,缺乏多元化參與意識。其他治理主體參與微弱,治理效果緩慢。社會組織和公眾都是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文化需要打造“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勢,多元參與城市文化治理,是城市文化提高的重要方式。
我國城市文化治理方式,缺乏民主理念和服務精神。政府管理方法趨于專制型,多數的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脫離群眾現象,不能夠很好的到群眾中去,“紙上談兵”現象降低了城市文化治理效率。政府的專制型管理模式,使得政府只注重統一性,忽略了個性發展,有千篇一律現象,強制型的行政方法,阻滯了人們的個性,他們的積極性無法發揮,使行政工作單調缺乏靈動,工作效率緩慢不前。
法治社會,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必須做到有法可依。當前我國城市文化治理的法制建設仍顯。滯后,治理工作出現法律依據不足,公眾對政府行為不理解,產生各類矛盾。先進的信息技術沒有能夠充分的運用,也是降低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的原因。城市文化建設治理資金投入不足,傳統的城市文化管理領域對城市文化治理,在資金投入方面存在方式單一、投資效益低導致城市文化治理資金不能很好到位。
總結問題所在:政治類城市文化治理:政府專制型問題存在,致使宣傳推廣不暢,效果不佳。經濟類城市文化治理:沒有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體系,經濟文化缺乏科學完善。教育類城市文化治理:單一的政府經費支出,缺乏廣泛性。生活類城市文化治理:缺乏個性的文化設施,不能充分滿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
二、第二章、我國城市文化治理的對策建議
積極引導市場參與,把以政府對城市文化治理的單一問題,拓展開來,實現市場經濟組織與政府對城市文化的協同治理。讓市場在資源起到應有的作用。在經濟類城市文化和生活類城市文化的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大眾組織的積極能動性,讓社會力量發揮更親近民眾的優勢,政府需要支持和鼓勵社會組織自身接近民眾渴望變革,追求創新的優勢。充分發揮公眾的作用,讓公眾真正參與并要賦予公眾一定的權利,讓城市文化的治理,出現多方共建,公眾治理,全民參與的良好勢頭。
公眾參與城市文化治理,需要政府制定政策上的扶持,利用信息暢通方便的優勢,通過網絡渠道傾聽市民建議,舉行市民聽證會,制定現時有效的共建策略。也需要公眾提高自身素養,樹立主人翁觀念,增強城市主人翁意識,提升參與城市文化治理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對于更新城市文化治理設施和設備。提高城市文化治理部門的工作效率。設施設備的配備是創新文化城市的有力保障,先進的設施設備,智能化、科技化的工作方式,是高效率完成城市文化建設的必備條件。
創新城市文化治理體制,創新城市文化治理建立多種投資渠道、多種投入主體。轉變政府傳統的“全能型政府”的角色,合理解決政府的“越位”和“缺位”問題。開拓市場、社會組織以及公眾的參與,加強社會力量投資環境;政府積極鼓勵吸引社會資金,轉變單的政府一財政撥款形式,暢通社會資金渠道,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最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為科學的城市文化治理投資機制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參考文獻
[1]連玉明.中國城市年度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274.
[2]玉琳.新趨勢:文化城市的確立與發展模式[J].南方論叢,2005(2).
[3]馬彥琳,孫春霞,劉建平.現代城市管理學[M].科學出版社,2013:113. 作者:應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