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公辦與民辦學校的校長之間甚少出現流動。而去年初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中,特別指出“鼓勵公立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人員流動”。現如今,公辦校校長向民辦校流動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原因究竟何在?
“帶著鐐銬跳舞”
現有的政策規定,義務教育段公辦學校在同一學校一般連續任職滿2屆,最多不超過3屆(每屆任期3年)的校級領導,原則上應當交流輪崗,這就使得公辦學校的校長歸屬感“薄弱”,壓力過大。一般來說,校長不會長久待在一所學校,不少校長感覺很難在同一所學校持續推進自己的辦學理念,實現自己的辦學理想。
在公辦學校外界干擾太多,“公公婆婆”多,既有上級各級教育部門的多重管理,又有地方黨政機關的多頭管理,幾乎是每個部門都可以來管學校,不管懂不懂教育的,只要是上級權力部門,就都可以發個文件,對學校工作“指手畫腳”,甚至檔案局也可以要你創建二級檔案室,三級檔案室。每年各部門發到學校,或者通過教育局轉發的創建文件就很多,層層轉發,層層加碼,一年到頭校長忙于創建活動,甚至違心“造資料”。有些創建活動還美其名曰“創建全覆蓋”,“創優升級版”,創建成“銅牌學校”,再升級為“銀牌學校”,最后還要爭創“金牌學校”,“創建沒商量”,校長要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那真的很難。
公辦學校的校長是由上級領導機關選拔的,必須服從上級的領導,校長就是一個落實者,落實教育行政部門、地方各級領導的指示、精神、文件,很難施行自己的教育主張,因而使學校缺少個性,千校一面。校長職務升降、工資多少,與工作業績基本無關,與“僵化的體制”和上級領導的關系有關。所以公辦學校的校長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主要精力不在工作上,而在迎合上級領導政績上。公辦學校有很多檢查、年度考核、接待等等,讓不少學校管理層忙于應付,疲于接待。民辦學校則沒有那么多繁文縟節,學校管理層可以更專注于教育本身。
公辦學校是普惠性教育,學生都是學區內的學生,校長沒有選擇生源的權利。當然,校長也沒有相對獨立的財務權,每一筆支出都需要事先向上級部門審批,經常為了學校實施設備的采購審批來回奔波。學校的薪酬體系基本上是大平均主義,不能夠很好地體現“績優多得、責重多得、多勞多得”的原則,對一線優秀骨干教師體現不出激勵性,對不思進取的教師凸顯不出懲罰性。公辦學校都有一些“負能量”的人,這些人總是工作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仗著公辦教師的身份,養尊處優,稍不如意,就上訪、告狀。此外,公辦學校校長也沒有獨立的招師權,限于編制的原因,很多學校甚至可以十年沒進新教師,“老弱病殘”教師的隊伍群體不斷擴大,優秀青年教師又得不到補充,導致教師隊伍年齡結構持續老化,學科結構更加不合理。每年暑假校長就疲于招聘臨時代課教師,使得這個群體的人數不斷增加,教育質量的提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傳統體制內學校的校長,雖然還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在學校里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大多數校長受限于體制機制的僵化,只能是“戴著鐐銬跳舞”,長期以往,就會產生一些職業倦怠感,想換一種工作方式,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尋找詩和遠方”
實際上,這些事在教育圈人士看來,其實也很平常。畢竟,近些年來,公辦學校知名校長流動到民辦教育行業已經不是新鮮話題。公辦學校校長,特別是知名校長接連出走,可能不僅僅是私立教育集團“高薪挖人”那么簡單。藍繼紅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待遇是我最不在乎的一點。說實話,找過我的私立學校太多太多,給出的待遇也很高。如果是為了高薪,我也不會在體制內待30年。”
孫漢洲校長認為,他接手的一所學校是一家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民辦學校,是教育部與江蘇省都大力提倡的新型民辦學校,既有公辦校的特征,可以奉獻社會、繁榮教育事業,又有民辦校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優中選優,而且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可以極大地調動教師積極性。這樣老師優中選優、學生優中選優,大家相得益彰。
王占寶校長說,“我一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教書育人。雖然我在南師附中、深圳中學期間已先后創辦了很多所學校,但我總感覺教育還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希望創造一個追求教育進步的學校。這個學校,應該在傳統學校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是由民辦學校的機制所決定。從我來說,是希望辦一所能給學生適當‘營養’的學校。我們的辦學定位是‘善育英才’,而不是擇英才而育之。要做到這點,光靠學業上的教育遠遠不夠,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學術素養、領導力素養等。”
張建波校長對媒體說:“我的離開只是個人對職業方向的選擇。公辦和民辦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一樣,公辦是為了滿足國民的普遍義務受教育權,民辦學校是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教育自由選擇權。我認為民辦機制更有利于實踐自己對教育的一些理解。其實可以這么說,我想自己設計一所學校,然后去孕育、培養它,做一些嘗試,讓它有點自己的特色。”
我很佩服他們離職的勇氣,能走出這一步,是艱難的抉擇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地發揮自己的教育特色。不論是校長還是管理層人員,都會追求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相信民辦教育提供的前景,正巧符合他們對“理想教育”的追求,于是有了這樣的選擇。
的確,私立學校辦學自主權更大,可以有更好的發揮空間。一方面,目前公辦校收緊擇校,力推均衡教育,因此導致了對優質教育的更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相對于公辦校,民辦校在管理機制、教師激勵、招生范圍等方面確實更加靈活。從宏觀上來說公辦學校是維護教育公平的基礎,優秀校長向民辦學校的流失,客觀上將會增強知識的商品屬性,一旦成為趨勢,會對均衡教育資源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面對民辦學校的競爭壓力,公辦學校需要有點“危機意識”,在體制變革上花氣力,讓校長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切實提升校長待遇,善待校長,讓校長有“體面的生活”,有“職業的尊嚴”,有“教育的理想”,想方設法讓那些名特優校長能夠留下、樂于留下。但體制機制的變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的確任重而道遠啊!
當然,整體上來說,這種人才的流動,其實可以視作公立學校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交流,公辦學校可以從中看到民辦教育的靈活制度,民辦教育則吸納公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身上那種厚重的積淀。所以,從整個教育層面來看,無論對公立學校還是民辦教育其實都是有利的。對于民辦學校來說,他們也特別需要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校長的流動,是教育資源的一種重新配置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共享,對提升民辦校的辦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影響深遠。
我一直都認為教育理想,從來跟年齡無關。很多校長在知天命的年齡,辭職離開體制內,并不是因為對自我的不肯定,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天空很大,世界很寬,詩和遠方是時候去尋找了。
這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里面的那句名言:“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