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約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老子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主官”(管理國家藏書的主要負責人)。
老子生活在周王室衰敗,各諸侯國紛爭的社會劇烈動蕩的時代。當時,周景王駕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大批典籍,此事波及到老子。本欲隱居修養(yǎng)的老子辭去官職,離開周都,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所請,寫下五千余字《老子》一書,此后,便從塵世消失。民間流傳許多有關他出關后的傳說,史家難以考證。老子思想主要包含“道”和“德”、“無為”和“守柔”,以及“知足不爭”和“小國寡民”。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和“德”。 在老子看來,“道”是形而上的存在,超越世間一切。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是說:有一種混沌之中自然生成的東西,它在天地產生以前就存在著,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將它叫做道。老子還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老子所謂“道”,首先是指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
不僅如此,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效法、遵循,“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也就是道。這里所說的自然,并非現代人所指的“自然界”,而是萬事萬物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和方式,也可以說是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因此,老子所謂的“道”還可以理解為客觀規(guī)律。
老子所謂“德”,就是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意思是說:道生成了萬事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得以呈現各種形態(tài),并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所以萬事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老子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大徳的模樣,唯有跟隨道而變化。在老子看來有德之人,是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根本不需要在客觀規(guī)律之外,再人為的有什么特別行動。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就是說:天地皆遵循客觀規(guī)律辦事,萬事萬物之中不會對誰偏愛統統一視同仁;圣人也應該如此,對百姓一視同仁不可有所偏愛。話說多了,反而會使人越來越困惑,還不如保持心中的虛靜,任其自然而然。
于是,老子進一步提出“無為”和“守柔”的主張。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從道生化萬物的意義上講,道是無不為的;但是,“道”只是在事物內部發(fā)揮作用,所以是不顯露痕跡的,任何人也看不見說不明“道”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在哪個地方。所以,老子又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說的時候,道已經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已經離開人們的感知范疇了。對于人而言,只能用“無為”去體悟“道”的真諦。
老子所謂“無為”,主要有這樣幾點含義。其一是任其自然。老子曰:“道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就是說:道生成了萬物,但是道不會表現出對萬物的控制持有,道滋養(yǎng)了萬物,但不會讓人覺得它是萬物的主宰。“道”的這種“無為”就是任由萬物自然而然地生成、存在、發(fā)展、變化。其二是不知不覺。老子曰:“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就是說:越是無形的東西(比如空氣、風)越是無孔不入,甚至穿過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就知道了無為的好處。其三是以身作則。老子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主張:圣人用“無為”的態(tài)度處事,實行不言的教化。也就是說,圣人教化百姓以身作則就足夠了,不必夸夸其談。
由上可知,老子的“無為”絕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消沉無所作為。“無為”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橫加干預、既很自然又講實效的作為。
老子觀察事物,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動之用”。就是說:循環(huán)往復的由正到反由反到正再由正到反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柔弱(是強壯的開始),是道的作用。任何事物在歷史長河中都會經歷從柔弱到強大再到柔弱的發(fā)展過程。于是,老子主張,為了避免大起大落的折騰應該“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能夠見到細微才叫明,能夠持守住柔弱才叫強)”。
老子提出“守柔”是要提醒人們,特別是所謂的“強者”,不要一味剛強;否則,就會導致或加速滅亡。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僵硬),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伴隨一味剛強的是滅亡的到來,伴隨持守柔弱的是生命的活力)。”一個人、一個單位越是強大的時候,越是要保持一顆“守柔”的平常心。
老子的“守柔”還提醒人們,一定要重視,在所謂“弱者”的身上,潛伏著巨大的能量。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地之至堅。”就是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御天下最堅硬的東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普通的水一旦成為滔天之洪水,世間一切所謂堅強的東西都將被其無情毀滅。所以,老子告誡人們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就是說,人們在知道擁有了強雄、顯赫、榮耀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持守雌柔、幽暗、謙卑。
可見,老子所提倡持守的“柔弱”,絕不是不堪一擊的脆弱 ,而是一種蘊含生機的柔韌。
老子理想的人生和社會狀態(tài)是“知足不爭”與“小國寡民”。
老子曰:“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不懂得“守柔”的人,也都是不知足的人,而人世間的許多災難禍亂都是緣于人的欲壑難填和貪心不知足。老子又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福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會相互轉化,人們要想避禍得福,惟有知足者常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于是,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圣人是不會讓人去爭搶的,自己更不會去與人爭奪。老子曰:“圣人不尚賢(不去崇尚賢才異能),使民不爭(不去為了炫技逞能而去爭名奪利);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不炫耀引起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亂。”老子不斷提醒人們,尤其是掌權者,“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江海因為善于處下而使千百條河流奔向它。所以,圣人想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必然先在言行上對人民表示謙下;要在前面引導人民,必然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因此,圣人雖然地位高于人民,但人民不感到壓迫;雖然走在人民前面,但人民不感到受到妨礙。所以,人民樂于難崇這樣的圣人而永不厭倦。這樣的圣人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夠與他相爭。
老子進而指出:“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善于用人的人,總是對人表示謙下,這就是“不爭”的品德,這就是用人的能力,這就叫做完全符合亙古以來的最高的自然法則。在老子看來,“不爭”不僅是做人的準則,而且是將“道法自然”落實在行動上的具體表現。
老子身處血雨腥風的歷史時代,權貴們?yōu)榱怂嚼S時隨地刀光劍影,諾大之中國處處可見血流成河。于是,老子從“道”與“德”說起,呼吁人們“知足不爭”,“去(去掉)甚(過分的要求)去奢(奢侈的享受)去泰(極端的行為)”,從而抑制自已的欲望和野心。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與上述相對應,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政治設想,幻想以此來消弭紛爭、安定天下。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而不用,使民重死(珍惜生命)而不遠徙(不去長距離遷移)。雖有舟輿(船只車輛),無所乘之(不必去乘坐);雖有甲兵(武器裝備),無所陳之(不必去打仗)。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像古人結繩記事般十分簡單地進行交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讓人們對自己的食宿、服飾、住所、風俗都很滿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關鍵是要讓每個地方(小國)的人民對自己的生活要感覺很滿意,如果這樣的話,即使離得很近,也沒有必要去相互之間奔波打擾了。
為了達到上述“小國寡民”的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老子還提出“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就是說不要讓人民學會競爭耍小聰明,而要讓人民學會回到自然純樸的狀態(tài)(大智若愚)。這樣的“愚民”措施,乃是“玄德”(深奧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與萬物復歸于大道),然后乃至大順(最大的順利,天下大治而太平。”
老子的這種“小國寡民”的思想與社會進步的要求和潮流格格不入,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但是,它折射出的,是老子反對社會畸形快速發(fā)展和澎脹的態(tài)度,是老子對于找到長治久安的社會治理結構的渴望,比如說“地方自治”的設計和想象。
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子的“愚民”絕非害民、坑民,而是愛民、惜民。說明老子是具有“百姓情懷”的隱士圣哲。老子有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聲色俱厲地告誡統治者,如果以為暴政殺戮可以維護自己的統治,那就大錯特錯了;老百姓到了民不聊生之時,即使面對死亡也會毫不畏懼地揭竿而起;因此,聰明的統治者都是懂得善待百姓的,為什么要拿死來威嚇人民呢?
老子的道家思想對后世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倫理產生過十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同時代,老子學說也曾為諸子百家所推崇和借鑒。相傳孔子專程前往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請教問禮。他們在廟堂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囗的金人,背后有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孔子問何意?老子說:“(你是來向我問禮的)而你所提到的圣人,他們的人與骨頭都早已腐爛了,只有他們的言語尚存。且君子得其時則駕(出來做官),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隨遇而安)。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會做生意的人把貨物藏得很嚴密仿佛很空虛),君子盛得容貌若愚(有盛得的君子看其容貌仿佛很愚鈍)。去子驕氣與多欲(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貪欲),態(tài)色與淫志(做作恣態(tài)與太多的志向),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這些對你都是有害無益的)。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能告訴你的,也就這些道理罷了)。”
孔子離開后,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跑的可以用網捕捉,能游的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云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龍一樣啊!”
正如孔子所言,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東漢末年,中國道教形成,奉老子為教主,稱為“太上老君”。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