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心疼罵是愛”,“黃荊棍下出好人”“嚴師出高徒”這些深入骨髓的傳統教育的本能,時至今日似乎還被人津津樂道。但不難發現,我們并沒有贏得孩子。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理孩子,讓每一個孩子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那就讀讀沈麗新老師的《讓孩子看見你的愛》吧!
沈麗新老師不愧為兒童的陪伴者,在《讓孩子看見你的愛》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對教育過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是一部很好的教師成長的范本。
為了“讓孩子看見你的愛”,老師須“溫和而堅定地站在學生面前”。從互相尊重開始,“能夠理解并做到尊重他人的表達方式,不用自己的感受隨意攻擊他人的行為動機。”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尊重天性,保護個性,平等對待每個人,示范并教導孩子。”“教師首先是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個真心愛護學生的成年人。”信任每一個孩子,雷夫說過:“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讓學生保持對老師的敬畏,“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不該是同步的朋友”。不管你是在前方指引,還是在路邊陪伴,或者在后面推動,我們都應該秉持善意,我們必須擁有忽略的智慧,“忽略一些看起來不很完善的細節”,容錯是教育機智,非放任不管,規則不用商量,準則必須執行。在教育現場,有質感的聲音,有內涵,重儀態的氣場,“教師只有讓自己的語言更有力量,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的目的。”同時,對學生的稱呼需“莊重、雅致、不媚俗”。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教師要“努力揣摩孩子的心意”“順隨孩子的天性”。教師和家長各司其職,“理清工作權限的邊界”,“始終注意言辭有度、行為有度和交流有度”。教師“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應該給孩子們的是溫情,是理解,是寬容,是愛”。我們也需要重新定義課堂,“課堂應該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地方,而不是教師‘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知識的地方”讓我們的孩子的心靈保有童真與純凈,同時“教師的個人魅力,以及不經意間的話語行為,與課堂教學相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那可能才是學生終身難忘的知識。
為了“讓孩子看得見你的愛”,我們必須“秉持專業的教育素養”,“建立專業的師生關系”。不能簡單的把“愛”理解為學生喜歡不喜歡。孩子是獨特的個體,不是閱兵場上的將士,整齊劃一,步調一致,更不是工場的標準件。“教室真是最美妙的地方——孩子、書籍、生命,互相交融,互相輝映。”“尊重孩子的需求”“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保護自己的童心”,只有當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達到學生愿意為之改善行為的程度,學生覺得你跟他是“一伙的”,讓學生真正的信服,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的發生。如此看來,體罰學生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了,我們不要輕易的生氣,行為舉止優雅一點,對學生,盡量不辜負,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成長的更加美好,讓“孩子們因為我的存在而多一份小小的幸福”。克里希拉姆告訴我們“你必須成為美好,因為,你就是未來。”
為了“讓學生看見你的愛”,我們不妨“時常妥協,始終堅持”。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賜,“每個孩子的人格都高貴且平等”我們必須為學生一生的幸福著想,讓他們“心懷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努力“學習終生受用的技能。”我們“每個教師,真的更應該等待每一個兒童抵達自己的彼岸。”我們的教育必須直面差異,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培育,這就叫‘因材施教’。”重視孩子們的閱讀、交流、合作的培養,“面對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時,要多對自己說‘一定有原因在其中’并努力去探究真相,從而真正解決問題。”這樣讓孩子們精神舒朗,不去刻意追求“最好”,教師需要堅持“一厘米主權”,尊重孩子生命成長規律。
為了“讓學生看見你的愛”,應著力“打造一間安靜的教室”。教室里,老師和學生都“輕聲的說話”,老師省略一些無謂的提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沈麗新老師卻十分注重,“班級是孩子的棲身之地,是他們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地方。”這里應該是孩子們快樂的、幸福的領地,不需要各種繁瑣的限制性“管理”,做到“莫讓學生收到欺凌”“莫讓敘述害怕犯錯”。如果孩子們成天膽戰心驚,隨時有受恐嚇、受欺負的感覺,其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閱讀是讓教室安靜的有效方法之一,好習慣在于引導,閱讀習慣更是如此。沈麗新老師每天早上在黑板上書寫“安靜閱讀哦!”,且以身作則,面向兒童安靜的閱讀,堅持兩個月,一路鼓勵,讓學生明確:我閱讀,是因為我喜歡這樣,不是強迫。“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一定可以共同幸福的成長”,教室的布置、節日的慶典、愛心的饋贈、收全作業、座位的安排等各節點沈麗新老師都非常注重儀式,培養學生禮敬校園、尊重課堂、敬畏作業、體驗成功。我們有理由相信,儀式會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截然不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為孩子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就等于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成為充滿自信有快樂的人。”(雷夫語)
赫爾巴特告誡我們;“孩子需要愛,特別是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克魯斯卡婭說過:“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無不是播撒愛的種子的天使。沈麗新老師在《讓學生看見你的愛》的封面有言:“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知曉:很多孩子出現紀律問題,背后都別有隱情。教師有多頭疼的問題,或許孩子就有多缺少愛與陪伴。”
為孩子撐起溫馨的愛的天空,讓愛伴隨師生生命成長。沈麗新老師做到了,我們也應該努力做到。
(四川省閬中市朱鎮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