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課程標準解讀》在《藝術與文化》一節中指出:“在課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內容與內涵,使學生通過對民族藝術的學習……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傳統,學會感受各民族藝術的風格和豐富文化內涵,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同時 ,它還是學校藝術、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綜合性的課程建設應該以自己的民族藝術文化作為基石,這將會對弘揚民族藝術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剪紙作為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對學生進行認知、操作、情感等訓練,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紙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藝術文化,繼承發揚民間藝術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豐富我們的校園生活。通過剪紙教學,讓學生掌握剪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法,在剪紙的活動中獲得綜合能力方面的發展。通過學生的剪紙體驗和感受,鍛煉學生雙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做事耐心和細心好習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民俗風情、熟悉生活。
剪紙是我國古老民族創造審美的最原本的精神形式。它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是人類勞動生活最質樸的藝術思想和藝術語言的體現,是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從剪紙存在的基本形態和創作心理來看,它的創作目的是實用與審美的結合。這與現代設計的為實用、審美需求而創作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無論從審美心態或從創作形式上來看,剪紙與現代設計都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系。一直以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不僅為國人普遍喜愛,更是為中外從事美術與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員所贊嘆和欣賞,它以質樸、感人、純真的審美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純樸而趣味盎然的平面形象時,不僅會從中感受到其圖形形式稚拙、質樸的泥土風,更能窺探出其意象形式的某些現代設計的風格和元素,其創造性組合、打破時空的創造性膽識、主觀臆想的象征性語言,是民間剪紙的藝術精華。這些獨特的圖形形式無疑也是現代圖形設計所體現的形式手法的觀念特征。
圖形作為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對人的視覺經驗、心理經驗及行為活動等的深層研究、理解而進行的創造性思維、實踐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聯絡信息,溝通表達情感和意識的文化媒介。
現代設計對圖形的運用和研究正方興未艾,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了華夏幾千年文明史中靈動與智慧的沉淀。我們的祖先采用獨特的視角,大膽而細膩地表達出他們特定的心理、情感體驗,而這些被我們稱之為“圖案”的東西,其心靈境界、乃至表現手法都與現代設計中的“圖形”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樣的匠心獨運,發人深思。
民間剪紙藝術以擬人、夸張、隨意、生動的造型手法,吸引著學生們的眼球,中學生剪紙有其自身特點。中國著名的剪紙藝術家錢親華說:“學生剪紙主要以對折剪為主,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圖案,少剪具象的東西,好的學生剪紙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紙語言:直線條、圓形,鋸齒形、月牙紋樣等,更要有青少年的特點,要大膽夸張變形,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我們知道同構是圖形的重要創意、構成方法,是事物之間信息轉換一種關系。同構本質上是一種影射和借代,通過這種影射和借代,一個系統的結構可由另一個系統來表現。同構包括形——形的同構,意——意的同構,形,指事物的外觀、色彩等表征;意,指事物的蘊意、象征等內涵。具體說來,又細化為錯視、圖底反轉、矛盾空間、比喻、諧音雙關、文字圖形等形式。
1.錯視——利用共同輪廓,造成模棱兩可、變動莫測的圖形。
圖形設計常常以同形相構、異形相構和切割重構等手法,使形態與空間形成改變常規的視覺感受,以新奇、怪異來獲得全新的視覺傳達效果,它和中國的民間剪紙象征性造型相比,雖然各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但卻有相近的圖形再造觀念和手段,使圖形具有原概念之外的新意境,并能相互運用。敦煌莫高窟壁畫“三兔飛天”的藻井圖形利用兔耳為共用形,實現了形與形之間最為嚴密充實的契合關系,造型簡約緊湊,富于趣味。民間剪紙“四喜人”,四個娃娃共用兩個身體的造型,既豐富了圖形,又產生了十分生動的似動效果,與“三兔飛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圖底反轉——實現了形與形之間的律動交替,有效形和消極形之間相互凸現、隱形,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早期的半坡型彩陶紋盆,采用色彩雙關,使黑白兩色互為襯托,從黑色圖形看,是以白色為底色,從白色圖形看,是以黑色為底,具有一種交替變化的美感;道教的太極圖,陰陽兩形互生互動,成為融土地宇宙人文為一體的神秘莫測、蘊意豐富的完美形。從很多精美的作品中同學們可以看出,民間藝人在長期摸索和不斷實踐中,對點線變化的組織、黑白交替的對比及審美能力,有了極高的認識。他們懂得以清晰、簡潔、單純的黑白語言來表達豐富、強烈的視覺效果。
3.矛盾空間——在二維平面上反映對三維立體的各種物象的追求,在同一圖形空間中表現不同空間觀念的并存。這種空間構成在二維的平面中可表現和識別,但在實際物象結構中卻無法形成。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系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而“如意盤長”中那無頭無尾的端倪大概也沒人瞧出,它帶給人們順暢如意的心理暗示卻讀不出它的矛盾所在。
4.比喻——借用某一事物的形態或蘊意指向,來補充事物自身形或意的不足,起到強調和夸張的作用。
“龜鶴齊齡”,借龜和鶴兩種長壽動物之名,配以松枝,表達了對長壽的向往和祝愿,是明喻;“喜上眉梢”,喜鵲是喜事的象征,棲于梅枝上,“梅”則通“眉”,暗喻吉祥之意;“如意”,是搔癢用的搔杖和靈芝的結合,取前者的遂人心意和后者的流暢形,稱如意,表達事事順心的祝福,極富人情味。
5.諧音雙關
中國民間“討口彩”之風極盛,如“魚”通“余”;“鹿”通“祿”;“雞”通“吉”,都是利用諧音,一語雙關。敏銳的民間藝術家們將其引用到圖形中來,從而產生了中國特有的吉祥圖形。
“福壽雙全”中,“蝠”通“福”;“錢”通“全”,兩個錢幣指代“雙全”,意料之外卻于情理之中。“富貴有余”中,“魚”通“余”,一條躍動的夸張的魚起到了活躍畫面的作用;又如“福祿壽”中的“鹿”通“祿”。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此不一一列舉。
6.文字圖形
漢字作為世界上僅有的體系最完整,結構最謹嚴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多種手法,可以說是最具張力與創意的文字。
“黃金萬兩”、“招財進寶”都是通過形的共同制造一種巧合,同時以書法形式來表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將“春”字、“福”字簡單地進行倒置,言簡意賅卻又別具一格地表達出“春到”“福到”的寓意。將“喜”字并列聯結,點出“雙喜”之意,進而發展成為人們新婚大喜之時必不可少的造勢之作。佛教中的萬字符,也逐漸流入民間,取“多至上萬”之意,延綿出源源不斷的“萬字長綿”。此外,“壽”字對圓形的適應稱之為“圓壽”,喻無疾而終的美意;“壽”字作上下拉伸的加長處理,則稱之為“長壽”;此外,還有“萬福萬壽”、“百壽圖”、“百福圖”等,讓我們應接不暇地驚嘆于古人的奇思妙想。
當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西方文化的沖擊,剪紙這門傳統民間藝術發生了變化,伴隨著有成就卓著的老藝人相繼去世,祖輩留給我們體現中華民族生活傳統的文化遺產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對剪紙的陌生,使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似乎日漸式微。民間藝術技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身授而區別于文本文化。前人為我們留下了一座綿延炳煥、炫轉熒煌的文化寶庫,讓我們根植于華夏文明這片沃土,承前啟后,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語言,但由于各地區民俗文化的差異,在應用、表意、藝術格調方面各有千秋。一代傳一代,在川流不息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沒有斷流,它是不斷演進變化著,呈現一種活態的,而絕非停滯不前的文化生態。對于剪紙的繼承和發掘將是一段時期內的主要工作,如不再加以保護和發掘中國的傳統剪紙中的大量有益的元素,那么中國傳統的審美也將隨之黯然失色。保護和發展中國的傳統剪紙文化“行在當代,利在千秋”。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我們的文化藝術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異質文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將會帶來民族文化質的飛躍。面對設計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貧瘠和信念的缺失將成為每一位設計者共同的勁敵。因此,在這片具有悠久燦爛文化史的土壤中,我們的小設計師要“善學邯鄲,不失故步”。中西結合,以中為主,源流結合。以源為主,形成民族個性,這樣我們的民族文化將得以不斷傳承,我們的剪紙藝術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異彩。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