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2期《華人時刊·校長》雜志上刊登了劉岳楠的《漫談校長該如何做》。他講了很多實話:“學生成績上不去是校長的責任,師德不好是校長的責任,同學之間的糾紛乃至引起家長之間的糾紛也怪校長,如果再發生什么安全事故,校長更是罪責難逃……學生要講公平,人事要陽光,財務要公開,學生、家長、教師不僅維權意識比較強,稍不如意,冷不丁背后放一枚冷箭,造個謠發個帖子,臭臭你,讓你灰頭土臉還有口難辯?!鲂iL就是要遭罪的。怕遭罪,想得好處,就不必當這個差?!笨傊?,當校長有不少糾結,有許多苦衷,實屬不易。他還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見聞,擺出了一些校長令人擔憂的做法,現摘要歸納如下:(1)盲目創特色。有特色的拼命宣傳,沒特色的拼命包裝。(2)理念不明確。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學校,真能想明白的不多。(3)決策不民主。一些不重要的決策往往充分民主,真正重要的決策往往一兩個人說了算。(4)一味講“和諧”。往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5)十分重形式。認真地做對上級檢查考核“有用”的東西,但對學生、老師不僅沒用而且還是負擔的東西。據他觀察,關系型、老好人這兩類校長較為普遍。針對存在的問題,他提出校長應做到:一要辦真教育,二要講真民主,三要有大擔當,四要有大智慧。他自己是努力這么去做的,但有無真正做到,不知道,畢竟現在已不當校長了。不過,這四條想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這篇文章引發了我對“如何做校長”的思考。在我45歲至70歲的20多年里,因赴江蘇各地講學,又每年參加蘇、浙、贛三省18校語文年會,我見過的校長不下50位。他們給我的總體印象是:第一,很忙。忙什么呢?忙抓升學率,這是當下學校的“生命線”;忙應付上級的檢查,這是學校的“面子”;忙自己的職稱和榮譽,這是“個人資本”。第二,會講。講什么呢?講先進的教育理念,講學校的發展規劃,講取得的驕人成績。他們之中不乏有真才實學者,有拼命苦干者,有無私奉獻者,有受人愛戴者;但確實也有夸夸其談者,急功近利者,以權謀私者。同時我還發現,就江蘇而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特別想當校長,把校長當“官”做,一旦當上,往往比較專權。
在我執教51年的生活中,有不少校長令我敬重。以下幾位尤其讓我佩服。
我剛工作時的校長是李治中。他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跟當時住校的年輕教師在操場上跑步;白天經常在各辦公室轉轉,了解教師教學情況,常常不打招呼就進課堂聽課;晚上在校長室看書讀報至10點鐘;在校會上經常提問題讓學生回答;在教工集中學習時經常讓有經驗的老師談教學體會。退休后路遇我還問:“你現在在研究什么?你這個年齡(當時我40多歲)應該出成果了?!彼冀K置身于師生之中,始終在思考如何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比我早一年到金陵中學的岳燕寧原是一位優秀的物理教師,后當了校長。他為人正直,工作踏實。他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決不搞花里胡哨的一套。他認為中小學教育沒什么復雜,什么階段做什么很明確,老師們把各自該做的事做好就行。他曾在教工大會上說:“我們每次開會,第一要準時,第二要限時。說好40分鐘,如果超時了,你可以離開?!彼谋磉_簡明扼要,布置工作明確而具體。他是一位講效率、肯苦干的好校長。
20年前,我認識了錫山中學的唐江澎老師,現在他已當校長多年了。他繼承了錫山中學原有的好傳統,并結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努力開創新局面。他以開放的視角,引導全校師生不斷探索教改之路。他堅持上課,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文教學理念和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法。他是優秀的教育研究型校長。
我與成都的李鎮西有一面之交,現如今,他已從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成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校長。他熱愛學生,尊重教師,視野開闊,重視實踐。他由批判現行教育的弊端,逐步走向對建設科學教育體系的思考。近年來,他對目前諸多教育現象的評析都較為客觀公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程紅兵。30多年前,我在蘇、浙、贛、三省18校語文年會上認識了他。當時他還是個小青年。后來他闖蕩上海,沒過幾年,由于教學業績突出,被評為特級教師。去年我恢復了跟他的聯系。他在給我的信中說:“我是2013年從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局副局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的崗位提前退休,南下深圳辦學,因為我喜歡在一線,不太適合在機關工作。我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今年第四年了。創辦一所12年一體化的學校,很辛苦,但也有許多樂趣。這是我工作的最后一站,我在盡心盡力地完成職業生涯的最后一筆,希望能畫得圓一點?!彼回瀳猿帧耙匀藶楸尽?,心里始終裝著孩子,在認真學習各地好的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在課程設置、教師任用、教學方法、評價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盡可能合理的設計,竭盡全力要辦出一所理想的學校。他從不唱高調,更不吹牛皮,而是跟他的團隊一起經常思考現實問題的解決途徑。這是一位敬畏教育、忠于職守、立志辦大事的優秀校長。跟我當年見到他時相比,他老了許多,我心里禁不住一陣辛酸。我衷心祝愿他心想事成。
再說說我見過的日本校長。2001年,我58歲,學校派我隨汪笑梅副書記赴日本參觀訪問。在那里,我先后到過四所中學,見到了五位校長(包括一位退休后被請回來參與接待的)。他們給我的印象是:一是年齡都偏大,二是舉止很儒雅,三是說話少而精。為何年齡偏大?因為在日本能當上校長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二是當過5年以上“教頭”(相當于我們的教導主任),懂教學管理。這兩條決定了在日本當校長必須在50歲以上。我想,這也是有道理的,把學校交給“善教學、懂管理”的50歲以上的人,比較讓人放心,至少這樣的人較為穩健,不會亂來。說到日本校長的言談,我很有感觸。中國的許多校長在接待來訪時,往往從先進理念講到學校規劃,滔滔不絕,容光煥發。而日本校長,你不發問,他不會主動跟你說什么,你問了,他的回答大都簡單明了,決不多說。對此,我很贊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一所普通中學當校長當了20多年。他熱愛孩子,鐘情教育,著力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他常年深入教學第一線,與孩子相互交流,跟老師一道研究。他能喊出一兩百個學生的名字。僅此一點,就很不簡單,說明他對學生很熟悉。他勤于思考,善于總結,他提煉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約20多年前,我在報上看到一篇短文,說的是英國的一位中學校長。該校因教育質量較高而經常有人去參觀學習。校長從不參與接待,而是由助理介紹學校情況。介紹也簡單,只是請來訪者看一段5分鐘左右的錄像。有時,來訪者問:“你們校長在哪里?”助理回答:“他肯定在校內某個教室聽課,至于在哪個教室,我不知道?!?/p>
上述若干位中外校長以自己的現實表現,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啟示,值得校長們認真咀嚼。
前面我已經說過,中國的中學校長們都很忙,其中許多人非常努力,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獨特的創造。他們對基礎教育所作的貢獻,歷史不會忘記。但也確有不少校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平庸中度日。其認識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式亟待改變。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的校長尤其是重點中學的校長,都曾外出參觀、出國訪問、參加培訓,但到底學到了什么,對本校發展有何促進,則需認真總結。從一名執教半個多世紀的老教師的眼光來看,我認為,中學校長應首先明確這幾點:第一,不能把校長當“官”做,而要當“事業”去辦;第二,不能把校長當“利”去謀,而要當“理想”去求;第三;不能亂提口號,而要按規行事;第四,不能隨意折騰,而要靜心辦學。要想成為一名好校長,須具備下列條件:(1)懂規律。懂育人規律,懂教學規律,并堅持按規律辦事。(2)講政策。講用人政策,講管理政策,并堅持規范辦學。(3)通人性。敬重教師,關愛學生,并堅持以心暖人。(4)善自控??刂谱约呵榫w,控制個人私欲,并堅持負責到底。這些要求也許高了些,但優秀的校長應朝這個方向不懈努力。這就要潛心學習,學科學理論,學別校之長:同時要重視實踐,重視自己的教育實踐,重視校內各學科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及時總結有效經驗,并使之成為可持續的好傳統。
當一名好校長,除了自身的修煉,還需要有來自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適當放權,只要是按國家教育法規和教育規律辦事,就要給校長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同時減少評比、檢查和各種低效甚至無效的會議,讓校長有充分的時間去專心辦學。其次,家長們要充分理解校長辦學的艱辛,只要是真正關心學生成長的,就要全力配合校長的工作,少指責,多補臺。
我沒有當過校長,可能“看人挑擔不吃力”,如果讓我來當,也未必能當好。但我真心希望每所中學都能有一位好校長,因為一所學校能否辦好,跟校長好不好關系較大。我的想法很實際,也很簡單:要么別當這個校長,既然當了就要當好。當然,我也想到 ,同是校長,但能力有大小,性格也各異,要求每位校長都優秀,也不現實,那就各盡所能,做好最好的自己。能力強的校長,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努力創新,不斷開辟學校教育改革新局面;能力一般的校長,至少要保住學校原有的好傳統不丟失。
校長確實不好當,但我衷心希望每位校長都好生想一想:校長到底該干些什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校長?我做得怎么樣?如果我們江蘇乃至全國能有越來越多的好校長,那我們基礎教育的未來定會春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