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一般來說學習成績優異,至于孩子身上會出現的諸如焦慮、任性、孤獨、脆弱等心理問題我們往往會忽視,或者比較寬容,不會過多地重視并予以解決。可是實際上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產生逆反心理、恐懼心理及依附心理等等,會危害孩子將來的健康成長。“好學生”的心理問題更需要我們關注。這些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偏上的原因,教師和家長往往關注的是他們的學業,而心理問題經常會被忽視。所以對于這種受到贊賞較多的好學生,我們要用關愛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學生專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不要讓他們的心理狀況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
小英,女孩,10歲,三年級學生。平時能夠遵守校紀班規,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性格活潑開朗,學習成績在班級居于前列,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新年過后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我發現小英瞇著眼睛看黑板上的字就知道她的視力下降了。我找到了她,對她說:“雙休日的時候要請你爸爸媽媽帶你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眼睛了,聽聽醫生怎么說。”她猶豫了一下,輕輕地說:“好的。”放學時我對接她回家的阿姨說了這件事。她阿姨告訴我,開學到現在小英一直住在她家,她父母有事還在浙江老家,要下個星期才過來。
小英的父母從老家過來了,也開始由母親接送她上學和放學。不過每次放學小英見到母親卻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樣嘰嘰喳喳跟母親說個沒完,她只是默默地跟在母親身后回家。這天放學小英的母親告訴我已經帶孩子去檢查了視力,在醫生的建議下已經幫孩子配了一副眼鏡。“那我怎么沒看見孩子戴眼鏡呢?”我很奇怪。“早上我還看見她把眼鏡盒放到書包里的呢!我叫她戴上眼鏡,她說到了教室里就會戴上的。這孩子又開始犯犟勁了。”她母親生氣地說。
第二天早上我到教室里檢查班級衛生,發現小英依舊沒有戴上眼鏡。于是我輕輕地問她為什么不戴眼鏡呢?她的臉一紅,也輕輕地說:“老師,今天我忘記戴眼鏡了,真的,你看我的書包里面沒有眼鏡。”放學時她媽媽一見到我就說:“老師,真是氣死我了,這孩子昨天不戴眼鏡被我說了一通,可她就是一句也不說。被我說急了就給我來了一句:我就不戴!老師,你幫我教育教育她……”
接下來的事情怎么樣呢?這個女孩還是不戴眼鏡。她的理由有這些:眼鏡找不到了、眼鏡被弟弟弄壞了正在修理、戴眼鏡不習慣、戴眼鏡不好看、有同學嘲笑她 ……
我找到小英,告訴她戴上眼鏡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許多名人都是戴眼鏡的,戴上眼鏡會讓別人覺得你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我們班上不是有好幾個同學戴了眼鏡就增添了一份書卷氣嗎?……小英自始自終都是一言不發,慢慢地她的眼眶中流出了淚水,不過又很快擦去了淚水。她低著頭說:“老師,您說的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不想戴眼鏡,我情愿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我情愿成績下降也不想戴眼鏡,讓爸爸媽媽著急好了……” 這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此刻也好像跟老師犯上了犟勁,不愿意戴眼鏡,而且她整個人也變了許多:悶悶不樂、消沉、還不時沖同學發脾氣……
這個女孩在老師眼里一直是個好學上進的孩子,也就是屬于好學生類型。但她怎么會出現與以往大相迥異的行為呢?
經過和孩子父母的交談,我了解到:該生父母平時做生意比較忙。她還有一個3歲的小弟弟。在父母眼中女兒一直是他們的驕傲:女兒自小就聽話懂事,一直是班干部,成績優秀,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可是近幾個月來這孩子開始讓父母鬧心了。首先是調皮的小弟弟把她愛看的課外書給撕壞了,她生氣打了他一下,結果媽媽重重地批評了她,責備她不會照顧小弟弟。新年過后她父母因為要處理老家的一些事情,和小弟弟一起留在了老家,而小英這一個月就住在她阿姨家。小英好幾次都對阿姨說爸爸媽媽對弟弟偏心,開學了只陪小弟弟不陪她。等她父母和小弟弟從老家過來后,她父母就發現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小弟弟找她玩她置之不理,跟小弟弟發脾氣;父母要她做一些課外輔導習題,她卻不愿意;苦口婆心地勸女兒戴眼鏡,別影響了學習成績,可是女兒就是不愿意,不是一句話不說就是在家摔東西;現在就是什么事情都跟父母對著干……她父母承認自己非常矛盾:以前對小英特別寵愛,現在有了第二個孩子,對她的關愛明顯少了很多。其實并不是不喜歡女兒,只是覺得女兒已經10歲了,是個大孩子了,相比之下,3歲的兒子更需要大人的照顧。再看看小英的日記:“爸爸媽媽不在乎我,他們心里只有小弟弟,小弟弟做什么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
從以上情況進行分析,小英之所以這樣是缺少家庭歸屬感,希望引起父母的關注,得到那份屬于自己的來自于父母的關愛。在她與父母對著干的背后是因為孩子的內心缺乏父母的愛,為了滿足自己的親情需要就不惜惹父母生氣。她太需要父母對她的關注了!小時候受到父母的關注和表揚比較多,可是隨著小弟弟的出生,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兒子的身上。特別是弟弟撕破了她的書,媽媽反而批評她,讓她感到委屈;過完年父母一直和弟弟待在一起,弟弟完完全全享受到了父母的愛,而自己由于上學不得不住在阿姨家中。這一切都使小英感到父母似乎對她不再像以前那么愛她了,媽媽的愛已經轉到了小弟弟的身上,她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這種種原因就使小英感覺自己備受冷落,感受不到應有的親情,出現了強烈的心理反差。怎樣讓父母再次關注自己,怎樣能夠使心理上親情的需求得到滿足呢?小英就與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馳,不惜以學習下降為代價也堅決不戴眼鏡,不愿意做父母讓她做的事。就這樣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為了減緩內心的不安情緒,小英下意識地表現出心理防御,出現憤怒、焦躁、沉默等消極情緒。只有這樣父母才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她身上,對她予以加倍關注,而孩子被關注的需要此刻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滿足。孩子對父母的關注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依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曾說過:“一個人的心理依賴程度越高,其承受能力就越低。”孩子的這種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不僅會影響到她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對其成長也是不利的。
小英的家庭歸屬感的缺失實際上是在渴求一份親情,而這個家庭中父母與小英間表現出的親子關系是消極的。親子關系是指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人際關系,是孩子的心智成長最為重要的情感支持,能夠促進孩子心理素質和個性的健康發展。所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去對癥下藥,不僅要對孩子予以心理輔導,還應該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疏——幫助孩子緩解消極情緒,進行自我調節
我指導孩子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找別人傾訴。小英對父母的不滿表現出來的是對抗和沉默。如果長此以往孩子會出現焦慮、急躁、偏執、壓抑等心理,產生“心理危機”,甚至會發展成為心理障礙。所以我引導孩子學會把心中的煩惱、憂愁、痛苦等消極情緒向好朋友或者老師傾訴出來。一旦心理的壓力隨之釋放,人就會感到輕松許多。
寫日記。我告訴小英可以把感到難受、煩悶的事寫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小英在日記里告訴我“在學校里比在家里感到快樂,在家里只要一看到爸爸媽媽對小弟弟說話就難受,他們只關心小弟弟不管自己……”我又告訴她要盡可能記錄生活中感到輕松或快樂的事,這樣才能幫助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一切。
做自己喜歡的事。當自己感覺情緒不佳時可以聽聽或唱唱自己喜歡的歌,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畫畫或做手工都可以,以此來化解消極情緒。
導——用真誠的愛去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需求
首先要消除小英的消極心理暗示。她認為父母不在乎自己,他們心里只有小弟弟,只愛小弟弟,自己做什么都不對,弟弟才是對的……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自信,變得悲觀消極。范德比爾特說過:“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自信是對自身的主觀能力和客觀條件的正確評價,如果一個人總是認為自己不好,那么無論怎么努力也難以讓他好起來,所以要引導孩子重新評價自己, 給孩子貼上一個自信積極的標簽。我用和藹可親的語氣告訴她:爸爸媽媽是愛你的,老師是喜歡你的,只不過我們愛你和喜歡你的方式不一樣。我們一直認為你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你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老師一直相信你。這樣的話語是最終讓她對自己產生一個正確評價:我一直很努力,我是個好孩子,爸爸媽媽也愛我。
其次是找孩子的優點不斷予以贊美。教師對學生的優點給予贊美,可以讓她得到一種自豪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期望,能夠增強其自信心,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讓她重歸快樂。
最后是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改變。可以告訴自己以前的事情讓它過去,現在的我要做的比以前更好;可以去結交新朋友作為自我改變行動的開始。因為同伴的友愛往往會使人忘記自身的不快樂,更能體會和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
通——與小英父母溝通,增強其對家庭的歸屬感
我認識到小英身上出現的問題其最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素,缺乏一種對家庭的歸屬感。因此我主動找到她父母,與他們多次進行交流,取得他們的支持。我把小英的心里的想法告訴家長,希望家長能夠與孩子好好溝通,多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指出,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進行一定的“精神投資”。比如營造家庭的和諧氛圍,父母之間要保持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愛所帶來的快樂的心理體驗。家長要經常保持良好的情緒,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如意而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同時家長要尊重孩子,平等溝通,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允許孩子將不良情緒合理地宣泄。家長給予孩子關心與呵護,通過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非常愛她,她自己在父母心中擁有跟小弟弟同等的地位,以提升其對家庭的歸屬感。不盲目批評孩子,對孩子多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她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自己的不少做法。
經過一個階段的輔導,小英終于愿意戴上眼鏡了,同時她變得跟以往一樣開朗活潑,和同學相處融洽。有同學在作文中寫道:“小英同學是我們班的‘開心果’……她特別愛看書,你看她,戴了一副近視眼鏡,文質彬彬的,真是一個標準的書博士!”她父母也反映小英又變得懂事了。她不但樂于向父母講述自己在學校的趣事,還學會了照顧小弟弟,陪小弟弟玩,把好吃的都讓給小弟弟……
“好學生”的心理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輔導?
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一種表現方式,要使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進行科學的心理指導。
首先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健康的情緒。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顯著標志。當前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自我效能感不佳,出現了很多情緒和行為問題,很多原因就在于自我意識消極,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有利于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是幫助學生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人際交往,包括家庭人際交往,主要是親子關系和溝通。本案例中小英和父母的親子關系出現緊張就是因為孩子缺少家庭歸屬感,體會不到親情的溫暖和父母的愛,以致孩子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最后是對學生的理解與關愛。我們的孩子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生理、心理的發育還不健全,特別需要得到家庭、老師和朋友的關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應當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會見孩子,應當跟他們共享勝利的喜悅,共擔失敗的憂傷。” 這就是說我們教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滿足孩子被關心、被愛的心理需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即使孩子犯了錯,教師也應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允許孩子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尊重他,欣賞他,激勵他,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靈,發展與孩子的密切關系,讓孩子的內心得到滿足感,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江蘇省常熟市元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