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微信、購物、導航、掛號……哪一樣都離不開手機。手機,早已超出了人們早先給它界定的通訊工具的概念,幾乎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移動的“集合體”。但是,手機在方便人們的同時,也無形之中也“綁架”了人們的生活。
走在大街上、商場里,地鐵里、公交上、公路上,“低頭族”隨處可見。人們就餐要看手機、約會要看手機、就連上廁所時也離不開手機,竟有人開車看手機、過斑馬線還讀手機……“手機癮”不僅僅是一種“癮”,準確地說,已經是一種“病”,一種最大的社會病。
愛因斯坦曾說:“我害怕有一天科技會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的社會將充斥著一群白癡。”如今,這位世界偉人的擔憂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我們是該放下手機的時候了。但在放下手機的同時,我們又該捧起什么呢?
捧起書本,讓書香彌漫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國民閱讀書籍數量以色列排名第一,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試問我們每年讀書多少本?親,你是否屬于“手機閱讀超標,經典閱讀不到5本”的那一類人?
遙望歷史,“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都是刻苦讀書的感人故事;轉身回首,就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公交車里,手不釋卷的中國人,還曾成為外國記者按下快門的美麗風景;放眼當下,公園里、地鐵上、餐桌前,競已幻化出一個個沉湎于手機的低頭一族。
全民閱讀的衰落,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再發達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讓手機重歸其工具本質,或許才是比較理性的態度。莫讓“垃圾信息”充斥我們的大腦空間,那些東拼西湊的“心靈雞湯”,即使錯過了又有什么可惜?一首詩,一闋詞,一個章節,抑或某段文字,便足以打濕你我的雙眼。讓我們捧起書本,閱讀經典吧!
讓我們捧起書來,在字里行間中漫步,在油墨篇章中倘佯;
讓我們捧起書來,與文字淺淺地相遇,深深地喜歡;
讓我們捧起書來,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朝斯夕斯,滋養自我。
讀書是一種文明,讀書是一種態度,讀書是一種幸福。讓我們的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我們的民族因讀書而強盛。
捧起親情,讓溫馨充溢人際
親情是什么?
從故事內解讀:是老萊子戲彩娛親,是孟母三遷,是木蘭替父從軍……
從比喻中懂得:是雨中的小傘,是春天的種子,是黑夜中的北極星……
從文學里閱讀:是朱自清的《背影》,是龍應臺的《雨兒》,是胡適的《我的母親》……
從生活上體認:是果味茶,懂你,可口止渴;是蛋炒飯,香甜,撫慰饑腸;是女兒紅,醉心,歷久彌香……
總之,在親情面前可以耍賴撒謊當皇帝,也愿俯首聽命當奴隸。只要你是活著的人,不論凡夫俗子,還是高官大咖,都需要親情的滋養與親情的反哺。這份情愫,賈平凹在《關于父子》一文中講得最明白清晰: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可現狀有人根據泰戈爾《飛鳥集》中詩句改編的一個段子,躥紅網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
是啊,如此博大厚重的親情,莫讓小小的手機屏幕給疏遠了、淡化了。其實,科技越發展,人們越需要親情的陪伴。
家人要陪伴,朋友要陪伴,孩子要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家庭就溫馨;老師陪伴孩子,教育就和諧。陪伴是人際間最大的溫暖和教育。
捧起寂寞,讓思索涵養人兒
美女回眸一笑招熱鬧,
名嘴雷人雷語為熱鬧,
熒屏傻秀呆秀圖熱鬧,
因為我們都喜歡熱鬧,且不聞“古來圣賢皆寂寞”?
荊軻空剩一人,提劍疾行,為刺秦,那是寂寞的勇氣;
孔子食不果腹,依舊周游列國,為仁政,那是寂寞的深邃;
梭羅遠離塵世,超然山林,透視生命,為自由,那是寂寞的耕耘;
……
人的很多東西,天性本具,只須觀照。
寂寞向我們開啟一扇明亮的窗,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看見了自性的美好,那一刻,我們似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清澈,安然,被美充溢。
在喧鬧的塵世,我們真的需要留點時間,享受寂寞。
獨坐一處,觀照自身,哪怕發發呆也好,傾聽寂寞的靈魂歌唱,品味寂寞的清幽絕俗,感受寂寞的沉靜與悠遠,讓自己的思緒找到心靈之初的清凈、透明。
手機只是一個工具,只是一個信息的載體。讓我們適時放下手機,及時捧起書本、捧起親情、捧起寂寞!
(浙江省嵊州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