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城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基礎部 重慶 404100)
【摘要】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漢語熱也在全球不斷升溫。為了幫助喜歡漢語的國際友人們學習漢語,讓漢語走向世界,從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本文總結了在對外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育 教學方法 直觀法 多媒體教學法 態勢語言法
漢語是華夏民族共同的交際語言。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現在,漢語已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創造和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影響極其廣大。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許多國家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漢語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強勢語言,這已是全球的共識。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音文字,一類是表意文字。漢字當屬于表意文字。而現代漢字又是由象形文字演化來的,因此,對于以表音文字為母語的外國學生來說,學起來非常困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十大難學語言中,漢語就名列榜首。書寫的困難、拼讀的困難、表意的困難以及文化的差異,讓很多外國人對漢語學習望而生畏,或者學起來來事倍功半。漢語難學拖慢漢語成為世界語言的步伐。如何切實地提高漢語教學效率,是擺在我們每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任。筆者在長達四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形成了以下教學方法。現總結出來,以期能夠拋磚引玉。
一、直觀法:即就是用卡片、實物教具,直接解釋詞語意義的方法
(一)生字卡
生字卡,它常用于對陌生拼音字母或漢字的教學。我們可采用新華書店出售的給我國小學生做啟蒙用的卡片來進行教學。其優點有二:一是卡片上單一的字母或漢字更能吸引外國學生對它的關注,以便讓他們迅速的掌握理解。二是方便復習,加強記憶。這種復習方法,使得學生能夠體會由少到多、逐步積累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就感并激發更大的學習興趣。
(二)實物
利用實物進行教學,最大的優點是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比如:解釋“杯子”,只要舉起茶杯;解釋“報紙”,只要舉起一張報紙,解釋“黑板”,我們指向黑板即可。除了詞匯的教學可以利用實物,有時在進行句式或者語法的教學時,我們也可充分利用實物。比如在教外國學生比較難懂的“比”字句時,我們可以拿起兩個長度不同的粉筆,進行對話,比較其長短;或者選兩個一胖一瘦的學生,比較其胖瘦:通過利用實物進行操練,學生逐漸掌握了“比”字的語義,從而也就掌握“比”字句的用法。當然,在利用實物進行教學時,我們還可把可把學生帶出教室,去到校園、超市等等場合,豐富的實物,會大大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知識面,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直觀法是直接將實物與目的語的符號系統連接起來,適用于生活中常用,離學生生活比較近的詞語。其不足處在于很多詞語,我們既無法把實物搬進教室,也很難用圖片表現它的外表特征。
二、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完全能夠彌補直觀法的不足,最大程度地體現教學的生動性、實效性和交際性,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如教學象形字"日、月、人、目、口、鳥、雨、水、火、山、、魚、龜、馬、牛、羊、虎、門、田"等時,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從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簡化字富有動感的畫面,使簡單的筆畫結構和其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增加了記憶的強度。漢字中形近字是讓老外最頭痛的難點,它們或換偏旁,或加偏旁,或加一點、或少一點,點橫長短的變化就組成了不同的漢字,極易混淆。而多媒體的使用卻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這樣既提高了外國學生的識字效率又培養了外國學生分辨字形的能力。再比如在給學生講授中國人過年的習俗時候,放一段中國人過年的視頻,就能清清楚楚的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春聯、鞭炮、、餃子,怎樣守歲、拜年等等,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多媒體手段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優勢,但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需要我們課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特別注意的是,無論是圖片的下載、還是視頻的選擇,我們都必須要以外國人的眼光去權衡和篩選,這樣多媒體教學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三、態勢語言法
人的語言,除了有聲語言之外,還有一種無聲的語言,即態勢語言。它也是教學中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美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及動作,可見態勢語言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尤其要重視態勢語言的運用。因為西方人在交往中,他們特別注重面部表情,如果教師上課面帶微笑,常常投以關注的眼神,他們會覺得你很尊重他,是在真正地與他交流,他會自然而然的與你的回應,并與你作更深層次的探討。再則初學漢語的外國學生,他們掌握的詞語很少,理解能力有限,恰當的態勢語言利于他們的理解、記憶。比如在教授人體器官的時候,體表可見的的器官,我們最好使用態勢語言,分部位為學生清晰呈現,例如教“耳、耳朵”時,教師邊發音邊摸自己的耳朵;教“眼睛”時,教師一邊發音邊眨眼睛或者指向自己的眼睛。態勢語言在教授人或事物行為,變化的詞匯時,獨具優勢:比如:在講“走、跑、跳、提、摸、抓、唱、喝、敲”等等詞語時,教師在發音的同時輔以相應的態勢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在教授方位詞上中下左中右時,我們可以通過手勢語來幫助理解,這樣既直觀簡單,貼近生活,同時又也讓讓學生感到輕松愉悅。
以上是本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逐漸摸索、形成的教學方法。雖然行之有效,但畢竟淺陋。對外漢語教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做出不解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3.
[3]耿二嶺.體態語概說[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4]朱京曦.多媒體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