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珊珊
追求生命價值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
文/馬珊珊
在生命價值的有限和無限之中,回歸“為何而生”問題,安頓學生生命,讓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真正的生命洗禮。
追求生命的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面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重視生命的價值追求。在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追求物質及利益的最大化已成為常態,這也就不乏教育界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何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讓其思想最大化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去追求其價值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在現代人物質及利益最大化的生存困頓危機下,追求生命的價值在教育界頓然崛起,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追求更加受到關注。生命的價值可以分為有限之途和無限之境,面對這兩種展現方式,生命價值的追求要從初級的有限到達高級的無限,這樣才是有效的思維發展和接受模式和途徑。所謂生命的有限之途就是維持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條件,也就是“活著”。但就最簡單、最初級、最基本的生存現在都出現了危機,不管是對自身生命的摧殘還是對他人甚至是動物的生命漠視都讓人嘆為觀止。新聞上不斷的出現相關報道,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基于國家衛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監測點(DSP)給出的網絡數據,都讓高等教育界甚為緊張,大學生自殺事件、虐待小動物事件更甚者最近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女大學生被割喉事件等等都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有限之途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生命的高級形式——無限之境更是遙遙無期,讓自身的生命在一生或者更長久的時間內閃著價值的光芒,這才是生命價值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人類最終的生命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關注主體的生命發展和價值意義。但目前的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課程和方式很多,不管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各大學領導重視、還是系部輔導員、班主任日常的生活方面教育和典型示范、更甚至思政教師課堂教學的理論教授和人格魅力的感染都無時無刻受到瓶頸困擾,而這一瓶頸就是思政教育最終的目標是教會學生“何以生存”,還是“為何而生”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現在來進一步討論。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追求現狀
面對老生常談的思想政治教育,國家、高校都很重視,認為是中國青年一代要發展的根本。不管是學生的學習還是生活,每一位教師都知道讓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但在現實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縱觀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實踐發展和經驗,最大的一個難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也就是教師在課堂的理論講授,與學生的接受和對理論的認知和心理呼應程度極其不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和環境下是相反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講授只是講授,答卷也只是答卷,跟其生活具體實踐不是一回事。不管是專業思政教師還是學科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異,認為只要學生能有一技之長就行,學思政課知識,什么思想建設,“三觀”教育都是虛幻的,思政教師就是想要追求學生的價值,但面對這種大氛圍下,他們的聲音就式微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形式化、實體化,雖然國家和高校都在不斷的克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認為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但具體怎么做,還得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和追求是什么搞清楚,讓學生甚至是教師明白思想的進步到底是為了什么,人活著又為了什么,教師工作、學生努力學習是為什么,難道只是為了生存,獲得活著的一技之長,而承擔思想進步的重要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剛才提出來的問題,目前實踐的基本回答還是讓人不是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種方式、每一種過程都沒有關注學生最終需要的是什么,只是盲目的去做,這樣學生就會迷茫,他們學這些知識有何用,他們找不到存在的價值,再加上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壓力很大,學生在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找不對方向的話,出現自殺、他殺、虐待、對社會有敵意等等方面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2.2 認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承擔的責任和任務在一定程度上跟生命教育相一致,因為兩者最終關心的主體都是人,也就是學生,兩者的終極關懷都是生命是否受到安頓?價值是否得到體現?存在的意義是否得以升華?等等問題,而生命教育分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世界五個方面展開的,這些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深有體現,最終都讓學生思想升華,自身生命得以安頓,實現生命價值。習總書記談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樣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能被形式化、實體化,在全專業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生命的完全提升,給思政教育的主客體賦予生命的價值。回顧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狹隘化、功利化的工具性謀生需求的背景下,引發了教育界特別是思政教育方向的關注和思考,認為這樣的教育忽視了作為生命主體的學生本真存在和意義,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不能從思想上來提升學生作為主體對自身、自然、社會、他人甚至世界的認識,實體性的教育功能也可能會偏向“技能型”、“工具型”方向,這樣就違背教育的本真,更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追求,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從生命的原點出發,圍繞五個分支,尋找生命的存在意義。所以思政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發展過程中,讓學生對生命的孕育、生命的發展有所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所感悟,從而生成正確的生命觀,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顯生命的智慧,安頓生命的精神家園。
2.3 回歸“為何而生”問題,安頓學生生命
追求生命的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目標,因為思政教育關注的就是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的存在價值,在現在不斷傾向于關注學生生命本體存在意義的思政教育,“何以為生”與“為何而生”的問題回答成為克服思政教育難題的關鍵。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西方虛無主義和工具主義思想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思政教育更是首當其沖。在這種思想氛圍影響下,關注學生和人本身發展的思想和文化在一步一步的被蠶食,思政教育“無用論”,關注生命“大而空”的言論彌漫整個社會中,認為再好的思想,再正的三觀不能為人的活著所用,只有“吃喝玩樂”成為很多人的追求,潛移默化牽著大學生的思想跟著它們向前走,跟隨它,就是在大學課堂中,思政教育不斷的宣傳正確的三觀,學生到底接受了多少,他們認同多少,這是思政教育要關注和積極解決的問題。“微時代”的到來,使信息、科技快速更新,而教育卻是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如果教育只是在傳播賴以生存的技能,那中國甚至是世界就危險了。實際上,教育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生存的技能,更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精神的家園。人活著,怎么活著,如何活著,這是大學教育中學生走向社會必然讓學的專業課知識。而學生為何活著,學這些知識是為了什么?錢和地位顯然不是最終的答案,那最終的答案和追求應該就是生命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生命的發展是一個生成式的發展,是一種具有多維度的、在世界中存在,既然要發展,就得回歸“為何而生”問題,安頓學生生命。生命存在的意義“不是生命存在自身說明的,他總是具有一定的意向”,我們總是要在思政教育中把最終的目標發展成為生命發展的詩意。
現代教育真正的問題是信仰的問題。這種信仰就是大學生對自身生命歸處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然關注人的主體,那就要從片面或者淺層的關注學生到達全面的或深層的尋找生命的價值所在,除了生命的死亡教育,更要關注活著的生命意義,也就是人的意義和主體存在價值感,回歸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讓學生與自然、社會、自己、他人和世界處理好關系,升華自身生命價值,就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是“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聆聽大地無聲的召喚,生命得到真正的洗禮。
(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