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玉鋒
《空間與圖形》在教學中的困惑和建議
文/張玉鋒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與圖形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首先想和大家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空間與圖形”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許大家各有想法,我想說的是:教學“空間與圖形”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通常我們的老師在教學“空間與圖形”時都會采取活動式教學模式,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討論、合作交流、歸納等活動主動地獲得新知,以教師的教授、引導為輔。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教學《空間與圖形》時,也遇到過一些困惑:
第一、知識點很散,概念較多。例如:小學數學《角》這個單元,在這個單元中知識點有:直線、射線的定義,角的度量、角的畫法,接踵而來的是要求學生規范作圖。再如:小學數學《平行和相交》這個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就有:認識平行、認識相交、讓學生會區別平行和相交、認識垂直、會用直尺和三角尺作平行線和垂直、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針對這些我想提出一個問題:在有限的課時內(一般只有幾課時)我們怎樣讓學生扎實地掌握這些知識?
第二、新教材刪除了許多概念、定義、方法。如: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只是提供一個畫法,讓學生去感知,去模仿著畫,那么好學生自然沒有什么問題,可是對于中等生和一些后進生呢?他們是不是也能夠掌握,那就不得而知了,新教材對于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的更扎實一點,在學生自我感知、用自己語言概括、小結的基礎上,我相信多數老師還是會把老教材的方法搬出來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我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否違背了新課標的精神。
第三、教材中有些地方強調的不是很清楚,教師把握起來較為困難,集體備課時有時會出現各執己見的場面。例如: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的角,大綱上明確指出四年級學生用三角板只要求能夠畫出這些固定度數的角(30°、45°、60°、90°)。可是在一些習題上卻出現了這樣的題目:用一副三角板畫出一個75°、105°的角。那么在畫完之后需要留下什么作圖痕跡嗎?(書上沒有指示)如不需要,那和用量角器畫沒什么分別。我查閱了許多資料都沒有明確答案。
第四、《空間與圖形》內容編排大多采用生活中鮮活的例子,學生有親切感,因此建立圖形、空間的表象比較容易,但是深化、鞏固學生掌握不住,如何解決呢?
第五、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
第六、空間與圖形內容過于抽象,我們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使學生既覺得生動有趣,同時又增加數學思考?(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直觀地反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對于一些數學概念,不必自己提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實踐的機會,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也是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為起點,以便了解學生的基礎。
例如,認識周長這一課,要讓學生認識周長必須先聯系實際,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指一指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充分感知“周長”,讓所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親切、可接受。同時,在認識物體某一面周長的基礎上再認識圖形的周長,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有利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理解周長的含義。認識周長是如此,計算周長也是如此。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校籃球場為題材,提出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系場地的形狀,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后,教師仍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注意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中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鞏固知識和技能。
要讓學生掌握空間與圖形的有關知識,注重學生的觀察、操作等活動是關鍵。例如,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認真真觀察、操作和比較。觀察主題圖(或教室等類似的生活場所),讓學生說說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操作,拿幾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要注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盡量讓每個學生都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提高觀察、操作的效率,也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反復嘗試,不斷修正,直至做出正確的選擇或判斷。還要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幫助和促進。
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一、讓學生通過“量、折、撕、剪、畫、摸等操作活動來充分感受圖形的特征;二、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對各種圖形的特征及三維圖進行演示;三、注意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發言。
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