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糜軍
淺談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精神
文/糜軍
在學生的自身發展過程中,教師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應有的人文精神,來更好地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文章立足于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精神”。
在學生的基礎教育中加強其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我國的素質教育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重點,但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人文精神的核心即為“以人為本”,對于教師而言,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音樂教育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用PPT、視頻短片、圖片展示等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切實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音樂知識。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豐富課堂內容,引進諸如音樂劇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力把一些適合學生彈奏的樂器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近距離接觸樂器,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美妙與神奇之處。
例如在學習《走進美洲與非洲》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本,以下所選案例均出自此課本),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來找一些有關美洲及非洲地區音樂風情的視頻短片或紀錄片,讓學生了解美洲及非洲地區的音樂樂器與作品,體會其中的音樂風格差異,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一些樂器,如最常見的吉他等來為學生演奏,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音樂教育的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學生的音樂專業知識水平及音樂鑒賞能力等非常有限,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專業的簡單的音樂理論知識等,由于一些學生的音樂基礎較為薄弱,提出簡單的問題也情有可原,此時,教師萬萬不可嘲笑學生,嘲笑諷刺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打擊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對學生耐心解答,幫助學生梳理音樂理論知識,通過給與一定的有效的鼓勵,來讓學生樹立起更大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一種親切友善的態度和學生交流互動,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高中生由于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可能會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此時教師更應用人文主義情懷來包容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
例如在學習《亞細亞民間風情》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體驗、感悟日本及印度音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世界的多樣性、豐富性與鮮明性,讓學生理解世界多元的音樂文化,幫助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豐富多彩的音樂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迷茫,有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可能不懂如《櫻花》這首歌的音階排列或曲調,教師要給與耐心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體會這首作品的美。
教師的人文精神還包括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拓展自己。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音樂專業知識與水平,提高藝術修養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師應很博學,要對課堂上的每一首作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風格、作品所呈現出的內容以及表達出的思想等,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作品的知識,有效地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還應提高器樂教學能力,正確使用各種音樂工具,學習掌握更多的樂器,切實提高音樂課堂的質量。教師通過完善自我來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音樂感知能力、審美能力甚至創作能力,讓學生更充分地領悟音樂中的人文精神,讓音樂來緩解高中生嚴重的升學壓力,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例如在學習《華夏音樂之光》時,教師應提前盡可能去學習古琴的形制與喻義 ,學習古琴與古代詩詞的聯系,如典故;古琴與舞蹈,如古典水袖舞的結合,充分感受中國古代音樂作品厚重的人文內涵。在為學生上課之前,教師應學習舞蹈、詩朗誦等藝術表現形式,豐富課堂內容。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深刻體現,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關注個人的身心健康,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具備的人文精神有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完善自我等來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深刻內涵的理解與把握,讓學生更好地感悟作品中的藝術情感以及人文精神,通過音樂這一藝術形式讓學生認識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