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為為 江詠梅 浙大幼兒園玉泉分園
“線”中現精彩
——“線”在大班游戲活動中百變運用的路徑探索
文/孫為為 江詠梅 浙大幼兒園玉泉分園
(一)情境描述
情境一:自發“線”的游戲——三人鉆線
晨間活動是跳繩,回到教室后,我發現,遲來的幾個孩子手里還是拿著繩子在搗鼓。他們想出去跳繩還是別有用心?只見石巖和堯堯兩個小朋友將繩子一高一低地用手拿著,小羽很小心地從繩子中間鉆了過去。石巖拉著繩子激動地喊道:“小心,你的屁股要碰到繩子啦!”“我們拿高一點,看他怎么過去,哈哈!”三個人非常興奮并專注地互相交換著玩,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鉆過去,沒過多久他們三人吸引了一大群同伴。多多用哀求的口吻說:“讓我也參加你們的游戲,可以嗎?”天天自信地說:“你們放的低,我就爬過去,放的高,我還可以跨過去!”大家都爭搶著玩這個看起來有點新鮮、刺激的游戲。
思考:幼兒自發的“三人鉆線”游戲給我們帶來了關于“線”在區域活動中運用的思考。線易“搭”易“拆”的特點,靈活多變,一個小小的角落就能讓幼兒玩出各種花樣,我們是否該順延著孩子的興趣點開展關于“線”在區域中的各類活動?
情境二:新創“線”的游戲——沖破封鎖線
觀察到晨間活動這一現象后,我感覺到孩子們對用繩子作為游戲工具進行自發的游戲很感興趣,當游戲鉆線趨于冷淡的時候,我想何不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們能在最快的時間內玩上更有趣更具挑戰性的游戲呢?中午,我說干就干,在教室里設置一個以“線”為主體的區域活動——“沖破封鎖線”。起床后,孩子們看到我用線交叉牽拉、錯綜復雜的區域時,教室里立刻沸騰了,“老師這個怎么玩?”“你們猜猜看,可以爬,可以怎么爬過去?誰比較容易爬過去?”“老師,我要玩。”“老師,我比較瘦,很容易爬過去的。”“我可以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像解放軍叔叔一樣。”下午的區域活動中最火爆、最熱門的游戲就這樣誕生了。
思考:新創“線”的游戲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線”在運動區里可爬、可鉆;在美工區里可繞、可轉,在生活區里又能成為編織活動的材料。如此靈活多變的“線”,其巨大的教育價值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挖掘。
(二)分析原因 聚焦價值
1.線的“靈活”滿足個體差異。
大班幼兒的身體運動能力、動手能力等都有了較好的發展,已經有能力和意愿進行合作游戲。但是個別年齡較小、個子也相對偏矮小的幼兒自身的能力還沒達到整體平均水平,而“線”這一材料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可以根據幼兒的“跨”“跳”“鉆”“爬”等能力進行靈活多變的調整,從而也能保證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安全性的體現。在活動中,通過線的高度調節進行挑戰,使得能力較弱的幼兒獲得更大的成就感,能力較強的幼兒獲得更大的滿足感。以“線”的靈活性容易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求,讓每一位幼兒得到對應的能力發展。
2.線的“多變”拓展游戲空間。
大班幼兒好運動,喜歡探索。由于教室活動空間相對較小,利用線的多變性,滿足幼兒的運動需求。比如利用線易“搭”易“拆”的特點,能讓我們更好地拓展游戲的空間;我們將角落、門框等容易被忽視的空間進行線的立體式搭建,形成可鉆、可爬、可投等多元化行走路徑的新空間;我們還可以利用線“靈活多變”的特點,開展以線為載體的各類區域活動,發展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在進一步提升游戲內在的價值的過程中,讓幼兒在與線的互動中獲得發展和滿足。

表一
3.線的“變通”激活創造思維。
大班幼兒思維富有一定的創新的潛質和需求,“線”種類繁多,材質各異并且可繞可轉。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在美工區開展多種活動,比如“繞毛線”活動,可以用粗毛線繞出一個太陽,用粗細不一的毛線繞棒棒糖等,既提升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拓展幼兒的思維,進行多種創造性的手工類活動。
總之,在分析大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基礎上,挖掘“線”的價值,其靈活多變,可繞可鉆的特性,在各類區域廣泛都能得到運用。不僅滿足幼兒游戲、運動、操作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的各種能力。在實踐中,我們從尋求“線”的奧秘入手,逐漸梳理“線”的種類,探索精彩百變的“線”類游戲,進一步開展了各類相關的探索和研究。
探索路徑一:梳理“線”的種類——聚焦“線”的用途。
“線”的種類繁多,材質各異,根據線的特性將線進行了歸類和梳理,并嘗試將不同材質的“線”運用于不同的區域,開展以“線”為中心的各類活動(見表一),通過這些活動以期發展幼兒的能動性、自主探索力,更好地推動幼兒參與、體驗、感受不同類型豐富多彩的游戲,提高區域活動有效性和幼兒合作探索能力。
探索路徑二:尋求“線”的奧妙——挖掘“線”類游戲的價值。
(一)橫向探索:預設線的價值
1.玩一玩——線可以怎么玩。
生活中我們時常接觸到各種“線”,它們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軟有硬,玩法百變。有些“線”常見常用,有些“線”常見不常用,有些“線”不常見卻很有用。為探尋“線”的游戲奧妙,挖掘其教育價值,我們開展了“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么玩線?”的活動。
2.想一想——梳理線的游戲價值。
在實踐中我們通過系列的游戲探索活動,充分挖掘各種線的不同特性,開展各類以線為主體的游戲活動,如難易程度不同的跳跳、鉆鉆,促進幼兒的運動及身體協調能力;在繞繞、搭搭中發展幼兒動手能力等,通過以“線”為載體的各類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幼兒更多的實踐動手操作,使幼兒了解、掌握“線”的不同特征以及用處,提升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相互合作、協調能力,滿足不同幼兒多方面、多層次發展的需要,促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整體發展。
(二)縱向探索:推進線的價值
1.預操作——觀察幼兒的需求點。
如上在教師層面研討的線價值及各種玩法,雖然教師是基于幼兒的興趣點和挑戰點設計的,著眼點定位在“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么玩”, 但幼兒在實際游戲和探索中,可能會出現新的狀況,而這些狀況和具體情境可以通過教師觀察幼兒的預操作,梳理他們真正的需求點,給后續是否跟進或如何跟進提供一定的依據。
2.再跟進——推進線的價值。
教師在預設線游戲類型后,將線投放到幼兒的游戲中,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捕捉有價值的點,重新梳理“線”類游戲的價值。比如在戶外游戲中,如上述情景描述的案例,幼兒自發的“三人鉆線”游戲給我們帶來了關于“線”在游戲活動中的思考,線靈活多變,可以生成各種有趣的游戲。當“三人鉆線”的游戲逐漸趨于冷淡的時候,又有接受新挑戰的愿望時,教師重新梳理,設置一個以“線”為主體游戲 “沖破封鎖線”,激發幼兒想出各種爬的辦法,甚至提供一些小鈴加大難度,這樣全新的游戲重新激活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其中,推進線在游戲活動中實現的最大價值。
探索路徑三:形成精彩百變的“線”類游戲——設計“線”的各種游戲。
1.“線繞線轉”現精彩——美術“線”類游戲探索。
系列A:從平面走向立體。
我們的收獲:
從力學的角度和幼兒的能力水平,個體差異出發,縱向的立體操作方式幼兒易掌握,而且突破常規的手工制作方式,更具吸引力。從立體造型入手,孩子們玩出了更多的花樣,他們的協調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系列B:從個體走向組合。
幼兒的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之間會產生互動性的合作,過程中能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幼兒的各種需求,由此美工區的線類活動還可以從個體拓展到合作。
小貼士:
在美工區,“線”類的游戲要出現一定的層次性,比如線的材料提供上有粗有細,作品完成后背景的如何完善等,給幼兒提供合作的可能。
給幼兒足夠充分的時間,讓幼兒主動參與嘗試,協商中探索繞線的方法。
成立區域小老師,讓能力強的幼兒直接成為小老師,幫助同伴完成作品。
我們的收獲:
大班幼兒具有較好的合作意識,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和需求。美工區開展相關“線”類游戲,能力強的幼兒在幫助能力相對弱的幼兒的過程獲得一種成功感,而能力弱的幼兒由于得到同伴的幫助也會因完成作品而獲得滿足。從個體性的操作走向合作性的游戲,能通過增加游戲的難度,讓“線繞線轉”出現更多的精彩。
2. “線來線去”現運動——體育“線”類游戲系列。
系列A:從固定到變化多端。
我們將投球游戲從固定投筐游戲調整為以“線”為載體的游戲,不定式的挑戰,幼兒可以自我調節,由固定的投擲游戲變成雙向的互動游戲。
小貼士:
“線”和固定活動區的巧妙結合,使得有限的空間變得更加動感,創設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加了趣味性。
教師要學會等待,當洞越來越小的時候,不用急于給幼兒提供方案,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
我們的收獲:
大班孩子喜歡挑戰,由于他們的身體運動能力較高,協調能力也較強,對固定模式的投擲活動興趣持久度會比較低,愿意接受更多的挑戰,來激發幼兒挑戰游戲的欲望。
系列B :從單一走向多元。

表二


在線類體育游戲的后期,幼兒的游戲水平逐漸提高,從單一的跨、跳、鉆走向重挑戰的游戲。
小貼士:
幼兒可以通過討論,用降低線與地面的高度,提高了難度,增加了游戲趣味性。
再如“穿越線網”游戲,幼兒先投較大的洞,之后越來逐步調節難度,在不同難度的游戲中,體現了自主游戲的漸進性。
我們的收獲:
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協商能力,在游戲中幼兒通過合作得到了滿足,我們設計了系列“線’的游戲,從單一走向多元。幼兒可以在游戲中制定規則,討論、協商,最終達成共識,并且在游戲中的過程中調整游戲難度。
3.“線來線去”現生活——生活類“線”游戲系列。
系列A:編織類“線”的游戲。
大班幼兒面臨著升入小學,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提高,如“系鞋帶”,“線”在此類活動中也出現了許多有趣場景。
小貼士:
將生活中常見的“點”,擴大成“面”,要從常規的直接教“系鞋帶”走向先從了解鞋帶開始,拆鞋帶到對比鞋帶的長短,到學習系鞋帶,引導幼兒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
拆穿鞋帶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自己穿脫鞋子繼續練習系鞋帶。
我們的收獲:
在以往的“系鞋帶”活動中,我們都是直接教導孩子直接學習系鞋帶,但是一旦鞋帶從孔中脫出,雙鞋帶處于同側孩子就不知如何解決了,所以我們和孩子一起從拆穿鞋帶開始玩,再學習系鞋帶,這個過程中幼兒需要更好的去學習觀察,分析鞋帶的前后順序和方向,時時控制和比對長短,最后才學習系鞋帶,通過這個系列活動孩子們很快掌握了系鞋帶的方法。
系列B:生活技能“線”類游戲 。
生活中的“線”比比皆是,比如:女孩子的麻花辮、禮盒上漂亮的蝴蝶結等。以“線”為載體,鏈接生活,將編織活動賦予一定的情境,童趣化地開展,讓孩子喜歡編織活動,樂于參與。
小貼士:
孩子們在進行編織練習中,時常會有這么孩子說“這太簡單了,我很快就完成了”,所以我們給孩子創設了更真實的情景——一個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情境,給娃娃家中的娃娃編辮子,而且是有方向要求的,可以是編成橫向的辮子,也可以是圍繞頭部編成一個大圓。
我們也邀請手巧的媽媽參與到區域中進行指導孩子。
我們的收獲:
根據動物尾巴的粗細,讓幼兒參與三股辮、五股辮的編織活動,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選擇和學習多種編織的方法,不僅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差異。
通過探索與實踐,線在游戲活動中的巧妙使用,有效提升了活動的自主性、靈活性、多變性等。通過“線”這一載體,改善了活動空間小的局限,初步整理了適合大班幼兒游戲活動中關于線的各種運用,作為教師也提升了相應的指導策略,在活動中與孩子一起游戲,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