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敏姿 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附屬幼兒園
運用變通、遷移策略提升幼兒建構活動中的學習能力
—— 以“房屋”主題建構為例
文/沈敏姿 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附屬幼兒園
結構游戲是一種創造性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其特點是幼兒的游戲,是對周圍生活的種種現象的再現或模仿,但這種再現或模仿并不是簡單地、直接地再現周圍生活現象,而是幼兒再造想象、創造想象的結果。以往在結構游戲指導時,教師更多地是教幼兒學技能。教師出示范例后和幼兒同步操作,教師搭一塊,幼兒搭一塊,或者先讓幼兒看一遍怎么搭,然后讓幼兒進行模仿建構。這樣雖能整齊劃一、較快地完成建構任務,但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是被動的、機械的,無需思考,更沒有創造。所以每當教師請幼兒進行自由建構時,有的幼兒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或只機械地將原有的建構表象再現出來,建構中毫無自己的創造。怎樣改變這種狀況?讓孩子在結構游戲中獲得創造的成就,讓他們在建構活動中主動地進行學習、思考、再創造,這就需要教師為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搭建平臺——對幼兒進行適宜的創造性策略的點撥與指導。從而促進幼兒建構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與發展。
小彩積木是一種在幼兒園、家庭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建構游戲材料,它的元素材料多變,色彩鮮艷,占地面積小,自身重量輕,深受幼兒的喜愛。而正因為小彩積木的自身特點:體積小,重量輕,所以在建構中對幼兒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及建構的精確性要求就更高。也因為小彩積木元素材料的多變性:積木造型多、單面的花紋及色彩,從思維的角度來說,要求幼兒在建構中要多緯度地思考與選材,在選材時不僅要考慮形狀,還要考慮色彩與花紋相一致。這對于教師的指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幼兒最樂于運用小彩積木建構“房屋”,因此本文將以“房屋”主題建構為例,向大家闡述在“房屋”主題建構中我們是運用怎樣的變通和遷移的策略,讓幼兒的建構能力、學習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讓幼兒能輕松掌握建構的規律并在活動中樂于思考、勇于創造,讓原本單一的房屋造型體現出多變性。
在建構中,我們發現同是建構長方形房屋,因為選用的長板的長短不同建構出的長方形房屋在體積上也就發生了變化。于是我們就引導幼兒運用不同的比例關系,創造不同的建構體積與造型,從而體現出多變。通過教師的語言提示,幼兒在建構中出現了用一塊長板長度、二塊長板長度、三塊長板長度來建構不同比例的長方形房屋;出現了通過樓層與樓層的不同比例關系,不同的擺放位置而建構出的不同造型的房屋,如:退層式的房屋,即房屋層與層之間成比例的縮短。有的幼兒在建構中又將成比例縮短的長方形通過不同的擺放方式,創造出了單邊退層式的樓房(以房屋的長頭為例,每一層有一邊是上下對起的,而另一邊由下而上長度成階梯式的遞減)、雙邊退層式的樓房(樓房每一層的長頭兩邊由下而上長度都成階梯式的遞減)等。
在基本形房屋的建構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組合方式學習創造性地、建構造型各異的房屋。教師通過讓幼兒觀察結構示意圖,使幼兒知道只要將同樣的或不同樣的基本形通過不同的排列與組合,就會營造出多樣化的建構造型。通過教師的點撥,幼兒運用“組合”策略,創造出了形狀各異的房屋。如:幼兒利用兩個長方形的房屋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建構出了“L”型、“T”型的房屋等;利用三個長方形的房屋組合,建造出了“H”型、“Z”型、“Π”型等不同的結構造型的房屋。

常州市新北區銀河幼兒園游戲中的幼兒
在同一建構造型的房屋上,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建筑物上層建筑空間位置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在同種造型的房屋建構中如何去創造不同。也就是說,教師通過不同的空間變化,讓幼兒學會如何運用同中求異的方法,建構造型各異的房屋,體現建構造型的多變性。幼兒通過教師的“空間變遷法”,在同一建構造型的房屋上,創造性地建構出了錯落有序的房屋。如:房屋的底座基本造型都是“Π”型,但在第二層建構中,幼兒通過建構造型空間位置的變化,建構出了造型各異、錯落有秩的房屋造型。有的房屋后高前低,有的房屋前小后大,有的房屋兩邊高中間低,有的房屋中間高兩邊低,有的房屋左高右低,有的房屋右高左低,有的房屋左大右小等。
當幼兒在建構時出現相同的結構造型時,教師可以通過變換細部裝飾的原則,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的建構。在這樣的建構理念指導下,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相同的建構造型上通過變換細部材料的色彩、形狀及細部裝飾手法,創造出了變換多端的各種式樣的頂部裝飾。如:幼兒根據正方形屋頂,在原有中心裝飾、四角裝飾、四邊裝飾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噴泉頂、花園頂、不規則的斜邊頂等。
在幼兒進行建筑群的建構時,教師引導幼兒通過不同的連接手段在建構中表現建筑群多樣化的組合方式。在這樣的思維方式的指引下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實物表象創造性地將長廊、曲橋、林蔭道等引入到建筑物間的連接上,使每個幼兒的建筑群體現出個性化與現代化。
在建構活動中幼兒的創造性若隱若現,有許多充滿童真與稚氣的想法,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并精心培育。在建構活動中,通過教師適宜的創造性策略的點撥與指導。幼兒知道了如何運用變通和遷移的方式與別人建構的不一樣,如何在建構中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如何開擴自己的思維去創造,使自己在結構游戲中獲得創造的成就感。通過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創造性游戲不僅需要幼兒用心去創造,也需要教師用心去思考,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與幼兒在共同成長,教師逐步由追求完美的結果發展為注重指導過程的完美性,在過程指導中,更多地讓幼兒經歷操作、建構和設計的過程,發展他們對材料、模型和建筑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和邏輯聯系的理解,支持他們再現和創造性地表達生活經驗。在建構中教師抓住一切教育契機進行滲透性的教育,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變通方式讓幼兒掌握建構的規律,之后再通過幼兒對建構規律的不斷應用達到自主地遷移。循環往復在這樣的建構活動中,變通和遷移促使幼兒的建構能力、學習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