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兵,林吉明
(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19)
?
紹興濱海新城濱海大橋水中引橋T梁架設施工技術
賈紅兵,林吉明
(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19)
紹興濱海新城濱海大橋東西水中引橋均為2聯5×50.68m的T梁結構,T梁采用現場預制,簡支安裝,現澆連續接頭,為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體系。T梁采用NF200 t/50 m型步履式雙導梁架橋機進行架設施工,T梁重量大,高度高,架設安全尤為重要。
濱海大橋;水中引橋;預制T梁
1.1 概況
濱海大橋工程項目位于杭州灣紹興工業新城西區與中區的中興大道,跨越曹娥江。濱海大橋按公路-1級荷載,行車速度60 km/h,雙向六車道城市橋梁設計,本標段橋梁全長約1.357 km,包括主橋和東西兩岸水中引橋。
其中東、西兩岸引橋上部采用T梁結構,橋跨布置均為(5×50.68 m)+(5×50.68 m)=506.8 m。T梁采用現場預制,簡支安裝,現澆連接接頭,為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體系。
1.2 自然條件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5℃,8月最熱。多年平均降水量1 403.0 mm。降雨集中在4~9月,5~6月為梅雨期,年平均濕度78~82%。區內8~9月為臺風季節,風向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9~5.5 m/s,最大風速出現在臺風時期,大于20 m/s。全年無霜期為200~250 d,在晚春和秋冬季節有大霧和冰雹天氣,對航運有較大要求。
曹娥江為紹興市內最大河流之一。發源于金華市磐安縣尖公嶺,流經新昌、嵊州、上虞,最后注入杭州灣。多年平均高潮水位3.60 m,多年平均低潮水位0.70 m。勘探期間,橋位處測得江水水面標高0.8~4.19 m。橋位處曹娥江水最深處達6~7 m,平均水深不足3 m左右,通過杭州灣與海水聯系。
橋位區地處沖積海相沉積平原,地勢較平坦,無不良地質現象。
濱海大橋東、西水中引橋各10跨,共20跨,橋跨布置均為(5×50.68 m)+(5×50.68 m)=506.8 m,橋面設置了2.2%的縱坡,2%的雙向橫坡,每跨T梁16片,包括2片邊梁與14片中梁,全橋共有T梁320片。T梁高度為2.8 m,端跨T梁長50.3 m,中跨T梁長50.08 m。單片T梁最大吊重為182.5 t。
濱海大橋東、西水中引橋320片T梁均在西岸預制場內制作完成,然后通過200t龍門吊將T梁起吊并放置于T梁橫移平臺上,利用T梁橫移平臺上的運梁平車的橫向移動將T梁運輸至運輸通道上,經橋面運至孔位,采用NF200 t/50 m型步履式雙導梁架橋機架設施工。首先架設西岸水中引橋T梁,待主橋鋼箱梁頂推到位后、體系轉換前,再架設東岸水中引橋T梁,東岸水中引橋T梁通過主橋鋼箱梁橋面運輸至孔位。圖1為引橋T梁架設施工工藝流程圖。
(1)單片T梁的最大吊重為182.5 t,長度為50.3 m,預制場龍門吊跨徑大、設計荷載大。
(2)T梁高2.8 m,在吊裝、運輸過程中T梁的穩定性控制難度大。
(3)50 mT梁架設過程中精度、安全控制難度大。

圖1 引橋T梁架設施工工藝流程圖
5.1 T梁架設施工
T梁在西岸預制場預制完成后,通過200t提梁龍門吊將T梁起吊并放置于T梁橫移平臺上,利用橫移平臺上的運梁平車將T梁橫移運輸至運輸通道上,再利用運梁平車將T梁運輸至架設孔位進行喂梁,T梁架設按照先中梁再邊梁的順序進行施工。
T梁架設施工步驟如下:
第一步:架橋機前移過孔。
第二步:運梁平車運送T梁至架橋機尾端。
第三步:前吊梁小車吊起T梁前端脫離運梁平車后向前牽引,而后端由運梁平車承托向前緩慢移動。
第四步:待T梁后端送至后吊梁小車下方時,后吊梁小車將T梁后端吊起,此時T梁由前后兩臺吊梁小車懸吊。
第五步:前后兩臺吊梁小車懸吊T梁前移至孔位上方。
第六步:(1)架橋機提梁整機橫移到位后落梁;(2)重復二~六步繼續架設該孔其他T梁梁片。
5.2 T梁架設安全措施
(1)龍門吊吊裝T梁至運梁平車上后,必須按照要求在平車上設置臨時斜撐裝置對T梁進行固定,確保梁體運輸過程中不發生橫向傾斜。
(2)第一片中梁就位時,要在兩端設置臨時斜撐,使T梁保持穩定,后續梁體就位后,及時進行T梁橫隔板的橫向連接,焊接牢固后,方可拆除吊具。
(3)在架橋機前支腿前移到位后主梁縱移前,應采用鋼絲繩或手拉葫蘆固定前支腿后再縱移主梁,確保架橋機過孔安全,防止主梁縱移過程中前支腿失穩傾倒。
[1] 弓天云,田克平,等.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 F50-2011)[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張之強,李道輔,等.公路施工手冊橋涵下冊[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017-02-13
賈紅兵(1982-),男,內蒙古人,工程師,研究方向:路橋工程。
U442
C
1008-3383(2017)05-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