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貴州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
橋梁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
楊 帆
(貴州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公路橋梁工程是向基礎工程,其質量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造成直接影響。公路橋梁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內容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就是橋梁挖孔灌注樁,該施工該環節對橋梁工程的安全運行以及工程質量都會造造成影響,因此應當加強對該項內容的分析與研究,確保橋梁工程的質量能夠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
公路橋梁;施工技術;挖孔灌注樁
某工程橋梁橫跨一溝,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發現橋位的交通環境很差,橋梁為分立式,橋梁的左線全長612.32 m,上部結構為14×39 m預應力混凝土先簡支后連續T梁;橋梁工程右線全長為569.12 m,上部結構與左側橋梁相同,橋梁采用的基礎為樁式臺配樁及柱式墩配樁。在具體施工中采用孔鉆、風鎬等方式進行挖孔,從而避免對工程周圍的管道造成損壞。
樁孔開挖采取人工爆破相配合的方式完成,在具體施工中,為了避免對樁孔圍巖造成破壞,在包皮上應當選擇多炮眼少藥量的方式,具體裝藥量應當依據圍巖強度確定,并且通過公式Q=η·L·q進行計算,在公式中,Q為每個炮眼的具體裝藥量,kg;η為炮眼裝藥余數,通常取值在0.55~0.65之間;L為炮眼的具體長度,m;q為每米拋炮眼裝藥量,在本工程施工中,取值為0.95 kg/m。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在孔內半斤1.5 m內一共布置了周邊眼16個,孔深約為1.0 m;在孔內半斤0.6 m范圍內,布置了掏槽眼8個,孔深為1.2 m。在具體施工中,為了取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套操演和周邊眼采用的都為連續反向裝藥結構,對于炮眼堵塞,利用泥土摻合團完成。
挖孔樁挖至到設計標高后,要對基底的情況進行檢查,通過檢查排除隱伏巖溶的可能性,確保在基底下巖體厚度足夠,并且完整。
為了確保工程的最終質量能夠達到人們期望的標準,孔底不僅要平整,而且不能存在污泥、松渣等軟層。
依據設計要求及相應的規范,對傾斜度、嵌入巖石深、樁徑等各項內容進行限制,樁徑和樁孔傾斜度的檢查都通過“檢孔器”完成,通常來說,為了確保檢查的準確性與合理性,“檢孔器”要比鋼筋籠長0.1 m左右。
在具體施工中,鋼筋籠原材料在鋼筋棚內完成相應的下料操作,由于受工程周邊地形限制,交通不便,這對工程中的材料運輸造成一定影響,施工中使用的部分材料,通過分散搬運的方式運至到施工現場。制作鋼筋籠骨架,在孔口處架立燈籠架,在空外采取分段加工的方式進行施工,孔內部分完成相應的套筒連接,施工中,為了縮短工期,應當在確保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上,適當加快對接速度,縮短鋼筋籠的具體安裝時間,但是需要施工人員注意,該環節不得以降低工程質量為代價。
安放鋼筋籠過程中,起吊骨架、下放應要保持垂直,并且每節接長必須保持順直,同時接頭處必須牢固可靠,在施工中不得出現質量問題。此外,為了確保鋼筋籠能為位置正確、牢固,不僅需要在主筋上焊接保護層,而且還需要在鋼筋籠上焊接三角形,通過該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安裝鋼筋籠時,產生變形,同時還需要還需要防止下放鋼筋骨架與孔壁造成摩擦,避免對孔壁造成嚴重破壞。此外,需要施工人員注意的是,如果在施工中在具體連接上,采用機械方式,同一截面鋼筋焊接頭不得超過50%,同時要對具體連接質量進行控制,確保最終的連接能夠滿足規范的具體要求。
樁基混凝灌注應當依據地下水上升速度的不同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施工方法。地下水不同上升速度對應的施工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水不同上升速度對應的施工方法
依據工程的施工規定,在進行干樁混凝土澆筑時,采取人工下孔振動,通過插入式振搗棒,完成相應的分層振搗。水下混凝土灌注是要滿足以下幾項要求:(1)水泥初凝時間最好不要早于2.5 h,對于施工中使用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嚴格的依據配合比進行。(2)施工中使用的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得超過設計的規范要求。(3)拌和物需要具有良好和易性,同時在灌注和運輸過程中,不得出現明顯的泌水、離析等不良情況,并且在具體灌注中還要保持良好的流動性,將坍落度控制在18~22 m范圍內。
挖孔灌注樁是公路橋梁工程施工中的一項關鍵環節,其施工質量會對工程的施工質量造成直接影響。公路橋梁工程施工會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施工難度不斷變大,因此要加強對施工技術的探討與分析,確保工程的最終質量能夠達到人們的要求標準。
[1] 黎華煜. 淺談公路橋梁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和質量控制[J]. 廣東建材,2015,(4):51-53.
[2] 黃輝,熊兆華. 關于公路橋梁工程中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5,(23):161+165.
[3] 楊志剛. 公路橋梁施工應用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16,(7):71+73.
2017-04-28
楊帆(1982-),男,貴州貴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公路工程。
U443.15+4
C
1008-3383(2017)05-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