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翊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對寧夏貿易開放和產業升級提出了要求,通過對2001—2013年寧夏出口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變化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出寧夏出口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變化具有正向相關性,但相關性影響不明顯的結論,進而對寧夏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結構優化提出以下建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開放型經濟建設,推動貿易結構優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帶動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實現良性協調發展,以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貿易發展,同時以貿易結構優化倒逼產業結構升級。
關鍵詞: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相關性;寧夏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12-0004-04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構想為開放的亞太地區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為我國向西開放,與中亞、阿拉伯地區加強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上述國家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相近,在我國向西開放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寧夏地處我國西部,是全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在我國向西開放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當前寧夏存在傳統產業特別是“兩高一資”等產能過剩產業比重過高問題,同時寧夏承擔“一帶一路”戰略支點的任務,寧夏外貿需要發揮民族特色和地區優勢,大力扶持發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羊絨及其制品、生物制藥、回族醫藥、穆斯林文化產品的外貿產業,這些新興戰略性產業要在寧夏外貿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寧夏的產業升級與外貿優化面臨共同的調整需求。
為實現“經濟開放”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目標,推動貿易發展的“貿易結構”和引導產業發展的“產業結構”必須要達到協調優化發展。本文通過對寧夏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相關性的分析,探索寧夏外向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協調發展建議。
二、相關研究及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對于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方面。Xiaohui Liu、Peter Burridge、 P. J. Sinclair (2002)以中國為研究對象,對經濟增長、國際貿易、FDI三者之間關系進行了分析,他們利用時間序列對各個變量間進行了協整檢驗,發現經濟增長、國際貿易、FDI三者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因果關系,并且在開放性政策環境下表現出相互加強作用。Worz (2004)運用技術溢出效應理論來研究對外貿易結構,認為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產品比技術密集程度低的技術溢出效果更明顯,因此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凈進口額的增加可以擴大技術溢出效應,從而使本國生產函數得以擴張,進而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他從技術角度強調了對外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國內學者對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在20世紀末期,主要以理論研究為主,大都集中在對外貿易結構以及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21世紀初,研究對象集中在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層面,而且開始有大量的學者借助于實證分析方法。藍慶新、田海峰(2002)證明了貿易結構變化和經濟增長轉型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顯著線性關系。張燕、陳漓高(2007)就對外貿易在產業升級中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通過對外貿易實現產業升級的路徑。崔瑋(2010)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工貿易參與資本密集型產品國際分工能夠促進本國產業升級,即使參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分工仍有可能對產業結構優化產生積極作用。孔炯炯(2014)研究發現,出口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有正向影響作用,且該影響作用會隨時間推移逐漸增強;而進口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存在負向影響作用,該影響作用在短期內抵達峰值后會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弱化。
綜上,研究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互動關系的技術方法基本形成,將這一成熟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具體省市及少數民族地區,會使研究更具針對性,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研究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外向經濟優化及產業升級。
三、研究方法和模型設定
(一)研究指標的選擇
借鑒國內學者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我們參考藍慶新、田海峰(2002)的指標選取和構建方法,設定經濟總量指標有n個產業組成部分,總的指標值為:
(二)數據來源和說明
本文數據來自2001—2014年寧夏統計年鑒,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將產業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部門計算。出口按照農副產品、輕紡產品、工礦產品來分類計算。由于寧夏進口量普遍偏小,且僅按貿易方式進行統計,因此不能獲得與出口同類的統計數據,所以本文只能舍棄進口結構的分析,僅分析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相關性。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計算結果和分析
利用寧夏統計年鑒(2001—2014)收集到的數據,按照公式(3)和(4)分別計算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變化值,結果見表1:
為清楚看到寧夏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變化的趨勢,我們將表1數據做成折線圖,如圖1所示:
由表中數據和折線圖可清晰看出,2001—2013年寧夏產業結構變化序列平穩,沒出現過大波動,僅出口結構在2002年波動較大,與2001年美國新經濟結束高增長、全球經濟經歷短周期震蕩有關。
(二)寧夏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變化值序列的穩定性檢驗
1.單位根檢驗
依據計量經濟學對時間序列平穩性的假定和要求,在進行序列關系的檢驗前,要進行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在5%顯著水平下,產業結構拒絕原假設,出口結構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序列具有平穩性。因此,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分析寧夏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變化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穩定關系,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寧夏產業結構變化與出口結構變化時間序列存在均衡穩定關系,協整關系系數為0.711,表明二者具有正向關系,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發展相互促進。從寧夏2001—2013年各產業值分析,寧夏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平均比值為1:4.8:4.2,出口產品中,農副產品、輕紡產品、工礦產品出口額平均比值為1:4.6:21.4。可以看出制造業在寧夏產業和出口產品中占絕大比例,二者呈現相互正向的影響。
3.格蘭杰因果檢驗
滯后兩期的Granger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寧夏產業結構變化與出口結構變化互相不為對方的Granger原因,表明寧夏產業結構變化和出口結構變化的相互影響作用不明顯。
五、結論及建議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寧夏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出口結構的變化沒有表現出太強的因果關系。根據理論和經驗分析,進口結構應該會對產業結構造成正向的沖擊和影響,但囿于統計數據的不完整,本文無法分析寧夏進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同時寧夏產業結構變化和外貿結構變化波動很小,基本穩態發展,表明寧夏外向型經濟特征不明顯,受外部產業沖擊和宏觀經濟變動的干擾性不強,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亟需政策的刺激和引導。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開放型經濟建設,推動貿易結構優化
寧夏結合自身優勢和內陸開放經濟建設的契機,更兼依靠中阿博覽會的良好平臺,提出了要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支點的目標定位。寧夏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充分利用面向阿拉伯國家開展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地理條件和人文優勢,大力發展對阿技術和服務產業合作,積極推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羊絨及其制品、生物制藥、回族醫藥、穆斯林文化產品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建設,優化貿易結構,轉變以能源和工礦產品為主的貿易結構。
(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帶動產業升級
2001—2013年寧夏農副產品、輕紡產品、工礦產品平均出口比值為1:4.6:21.4,基本與寧夏第二產業比重相符。盡管通過相關性檢驗和協整檢驗得知寧夏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11,基本符合寧夏產業結構變化和出口結構變化的時間序列,然而在Granger檢驗中卻發現二者不互為對方變化的原因,這可以從寧夏產業結構變化和出口結構變化基本無波動這一特征找到原因。由于寧夏對外開放度十分低,很難受到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寧夏應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對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貿易,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光伏產品、生物制藥、穆斯林文化旅游等新興戰略產業產品的貿易發展來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同時推動寧夏打破第二產業一支獨大的產業格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服務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三)優化進口商品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一國進口結構變化往往與產業結構變化存在很強的正向影響和Granger因果關系的內在邏輯。盡管因為統計數據的缺失,我們無法具體檢驗寧夏進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但從寧夏主要進口商品看,以石油化工制品、工業礦物及其制品為主,同時在進口方式中,以2013年為例,一般貿易占進口總額比重達90%,來料與進料加工僅占0.69%,進口貿易方式的這一突出特點說明寧夏外貿進口商品附加值普遍偏低,對產業升級刺激作用有限。因此應加大進口商品比重,通過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
(四)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實現良性協調發展
良性的產業結構變化和貿易結構變化應相互協調發展,以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貿易發展,同時以貿易結構優化倒逼產業結構升級。寧夏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在越來越開放的經濟環境下表現出更明顯的相互影響,這就需要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努力開拓寧夏對外貿易的新格局,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優化貿易結構,以高新產業的發展支持貿易結構的優化,以貿易結構的優化來促進技術、智力的開發和引進,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藍慶新,田海峰. 國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及現狀研究[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2).
[2]張燕,陳漓高.從對外貿易角度看中國產業升級的路徑——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12).
[3]黃慶波,范厚明.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中國、印度和亞洲“四小龍”的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0(2).
[4]張明志,馬靜.產業結構影響中國貿易收支失衡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2(1).
[5]孫曉華,王昀.對外貿易結構帶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嗎?——基于半對數模型和結構效應的實證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13(1).
[6]熊艾倫,蒲勇健.向西開放戰略下西部省份開放類型比較與格局構建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2).
[7]王睿,陳德敏.西部地區向西開放總體戰略構想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4).
[8]孔炯炯.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4(1).
[9]歷英珍,倪偉清.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基于半對數模型和協整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4(5).
(責任編輯:郭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