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結合實踐活動,讓養成教育深入生活,它比其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空間和利用價值。養成教育要嚴格遵守興趣與練習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全面地提高學生學習、心理、創新等方面的發展,當然,在進行養成教育教育模式訓練時,有多種方法。本文通過建設校園文化、組織親子游戲、參與社區服務等具體的實踐活動來實行養成教育。
一、建設校園文化,認識“美”
人可以創造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有計劃、有意識地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這種“涓涓細流”的教育影響不可估量,能讓師生們積極地參與到校園建設當中,體會到自己建立美好家園的樂趣。
例如,教師與學生不只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課外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在校園中,學校可以多種植一些特殊品種的樹木,可以開展一個“游街”活動,組織專業老師帶領學生識別樹木,在校園中,可以種植一些連翹、海棠、龍爪槐、三七景天、圓柏、刺槐、薔薇等,不僅可以綠化學校環境,也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各種各樣的生物知識。例如,連翹是一種植物藥,教師讓學生們了解到,平時預防感冒時喝的板藍根就是以連翹作為原材料,學生們會對此感到非常的新奇,原來這些植物就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海棠,是古詩中人們用來寄托情感的一種植物,其中海棠的果實是可以食用的,有酸酸甜甜的味道。同時,教師在介紹植物時可以引導學生們觀察這些植物有什么特點,培養學生們的觀察發現能力,讓學生們學會積極思考,讓文化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學生們的腦海里。
二、組織親子游戲,升華“情”
切實實行養成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長的配合。俗話說,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實踐活動當中開展養成教育,要組織一些親子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道理。
現在的小學生在家里面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怕他們吃苦,從不讓他們體驗生活,因此學校可開展一個“孝敬父母”活動,讓他們明白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展開實際生活游戲模式,讓每個小朋友都報告給老師自己的父母是從事什么行業的,然后小朋友們再來扮演自己的父母,學會照顧自己、照顧爸爸媽媽。比如,一個小朋友的父母是工人,那么可以讓這位小朋友將有些許重量的積木從教室搬到教室外面,并擺成墻壁的模型。當小朋友們完成后,教師要詢問小朋友們是否感覺到特別累,如果誰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就會有獎勵。同時在游戲另一端站著爸爸媽媽,他們要準確提供他們的職業內容并時時給寶貝進行指導或者提供意見,讓他們能更好更快地完成。這個游戲既能讓學生理解到父母的辛苦,也能讓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潛能,知道孩子的不足,從而在以后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父母與孩子們的互動、教師與孩子們的交流,都是孩子們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在游戲中既升華了父母與孩子們的情感,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實現對孩子們一對一有效的教學輔導。
三、參與社區服務,體會“善”
學校是孩子們的溫馨家園,孩子們在學校里玩耍學習;家庭是孩子們的成長港灣,孩子們在家庭里茁壯成長,而社區是由成百上千的家庭組成,孩子們也要學會在社區中服務,學會樂于奉獻、樂于助人,體會到其中的幸福。
我們社區是花花草草的世界,但在這美麗的世界中總有一些地方不那么美麗,例如,街上會有廢紙、被人扔掉的易拉罐以及其他垃圾。學校可以在寒暑假時要求學生們完成某一項社區服務。例如,在暑假時,學校要求孩子們為自己社區的干凈整潔奉獻一份力量,每天可以讓孩子們去街上撿一些被人扔掉的易拉罐,當攢到一定的數量時,可以將易拉罐賣掉,讓孩子們明白環衛工人們的辛苦。或者為學生們布置一項戶外活動,學生們可以為自己所在小區里的花草澆澆水,或者在自己小區的花園里種上自己喜歡的花,每天關注花草的成長并記錄下來,讓學生們學會體驗生命的成長。
通過參加社區活動,要讓孩子們明白我們的家園要靠我們共同維護,人人貢獻一小份力量,社會將會前進一大步。要引導孩子們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并學會堅持下去,明白“水滴石穿”“積土成山”的道理,養成較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的重視、教師的培養、家長的配合都是養成教育有效進行的關鍵,養成教育的培養既包括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指導糾正,又包括讓孩子們保持良好的習慣,習慣往往起源于看似很小卻對我們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小事。有句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卻認為習慣決定著命運。養成教育是現在以至未來中小學教學模式的重點,學校要加以重視,同時教師要進行自我培養,提高自我技能,以達到更高的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甘光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