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龍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因為數學教材的內容具有跳躍性,很容易導致教材的內容結構難以適應學生認知結構,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產生一定的沖突,繼而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教材中的文字知識轉換為語言知識,再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起來,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受教材中語言形式的影響。通常來說,小學數學教材具有簡潔性和跳躍性。如果學生的思維模式難以跟上教材的內容,就會導致教學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畏懼以及抵觸心理,繼而影響他們的數學成績。一般而言,小學生的思維都是用語言來進行表達的,而教材中的思維則是通過一種較為固定的文字方式來進行表達的,具有簡潔性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教材的文字思維為基礎,盡可能地通過語言來描述所要講述的知識,引導學生整理思維,更好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理解。而對這種思維方式進行培養時,最佳方法就是概念數學。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直線以及線段這一知識進行講解時,如果單純地依靠教材中的解釋,學生很難理解,他們的思維就會變得混亂,進而只能夠死記硬背這一概念,難以真正地理解這一概念的含義。故此,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記住這一概念知識,就需要采用形象的例子,舉一些真實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一概念知識。
(2)教材的內容結構難以適應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其知識內容的結構具有以下幾種特點:第一,抽象性;第二,概括性;第三,知識排列性;第四,跳躍性。這些特點促使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較為豐富、教材的信息量較大。然而,學生的接受程度卻較低,導致其學習的效率較差。故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對教材知識進行填補,要以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基礎,對教材的內容適當擴充,以促使其能夠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相符合。一旦教材簡潔性、跳躍性與學生的思維方式相沖突,那么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數學教材的復雜性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多而廣,僅數學教材就有十二冊之多,這些教材往往會出現一些晦澀難懂的內容。而且,數學教材并不是以學生的思維模式來進行設計的。在課堂教學中,若教師沒有認識到小學數學知識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仍舊采用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手段,就會使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透徹,難以將新知識與以往學習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而造成學生的認知結構非常分散,難以很好地將數學系統知識進行構建,這樣也會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解決對策
(1)轉變教材內容,將其轉變為教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因教材的知識內容呈現跳躍性的特點,所以許多知識很難被學生掌握。教師就應該發揮指導作用。與其他課程科目相比而言,數學學習相對枯燥,所學習的內容也較為復雜,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所以,在授課之前,教師應該將教材的知識進行分類。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通常會有較多的顯性知識,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性知識。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思維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難以依靠自身的理解能力來對這些隱性知識進行發掘。因此,當講授完顯性知識以后,教師再導出與之有關的隱性知識,讓學生能夠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進而對教材的知識內容的認知更加深入。
(2)構建出教學結構時,應盡量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在進行教案設計時,教師往往將一些簡單的課程安排在第一課,所上的課程內容卻與第一課內容無關,最后又回到第一節課的內容之中。知識點的設計一方面具有聯系性,另一方面具有跳躍性;與此同時還具有獨立性,但是又不失聯系性。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更容易學習所要講述的知識點,其思維模式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是,當教材的知識內容突然發生變化時,學生就需要重新去認識課程的知識內容。如果前后知識點所間隔的時間較長,學生就非常容易忘記以前所學習的課程知識內容。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起到橋梁的作用,要將這兩節課的課程內容連接起來。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材具有復雜性、簡潔性以及跳躍性的特點,這樣一來就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若沒有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故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將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拓展,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單位:湖南省茶陵縣腰陂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