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梅
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運轉的重要渠道,是引領學生不斷邁向文本深處的重要策略。因此,閱讀教學離不開高效的問題。教師應該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研讀文本特點、挖掘教學價值,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促進學生對文本解讀效益的提升。
1.聚焦核心,針對課題設置問題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可以看到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意欲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對課題的解讀就顯得非常必要,而對課題的發問則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聚焦學生關注的最好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理解?”等這些方面入手,不僅促使學生慢慢步入文本的深處,還培養了學生讀題、審題、質疑、釋疑的意識,為打開學生思考閥門、拓展思維的廣度奠定了基礎。
如《推敲》這篇課文,教師在揭題后,就引導學生對“推敲”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通過課題的審視形成了豐富的發問:“誰在推敲?”“推敲的什么?”“怎么推敲的?”“推敲的益處在哪里?”看似簡單的一篇課題,卻挖掘出如此多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提出,正是學生內心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充滿激情的起點。從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思維也隨之活躍,生成的問題自然富有靈動性、透出智慧。
2.深入解讀,針對關鍵設置問題
問題的設置絕不能全面開花。一方面,課堂有時間的限制,有學生認知能力的羈絆,如果設置過多,就會導致蜻蜓點水,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過多的問題必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對文本重、難點的關注。因此,我們可以將問題的設置聚焦在課文的重要內容處,這樣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情境,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重點、難點。
如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其中“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就非常關鍵,其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展現了作者意欲表達的主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在感悟其中寓意的同時,拉近與作者的距離,走進文本的內核,生成智慧的教學問題,從而更貼近作者的內心。教師提出了這樣的思考性問題:“‘給的什么東西?‘拿又指什么?‘給和‘拿的關系為什么是這樣的?”……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步步將學生引入文本深處,潛入問題的本質,從而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和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
3.充分挖掘,針對留白設置問題
文章留白是作者有意或不經意間生成的,沒有在行文中明確交代的,形成余音繞梁、意猶未盡的表達效果。如果閱讀教學加以合理運用,就可以激活學生的閱讀熱情,拓展廣闊的聯想空間。只有當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在這片廣闊無垠的空間里看到精彩,同時才會與作者之間形成心靈的溝通,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感悟。因此,語文教學中,文章留白處的問題設計是開啟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是對作品留白進行富有個色彩的填補。
如《少年王冕》一文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花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三個月的時間,王冕做了什么?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難?學生在深入文本情境中對王冕三個月里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豐富的聯想,有的想象白天氣溫較高,王冕汗流浹背仍在堅持作畫;有的則想象夜晚,由于家里條件差,點不起燈,王冕仍然借著月光認真地畫畫;還有的想象更是精彩,遇上下雨天,屋頂漏著雨,王冕只有躲到漏不到雨的地方,鋪開畫紙小心翼翼地繪畫。通過留白處有效的設問,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激活了課堂的氛圍,點燃了學生內心的表達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益。
4.關注學生,針對興趣設置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作牽引,就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適切地選擇學生感興趣處設問,借助這股學習的熱情深入文本的內核,挖掘作品意欲表達的中心思想。
如在教學《嫦娥奔月》時,描寫嫦娥智斗逢蒙時,作者就運用了“周旋”一詞,但整個智斗的過程,學生非常感興趣,這里也正是嫦娥聰明機智的體現。因此,教師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興趣進行提問:“嫦娥是怎樣與逢蒙‘周旋的”,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來表達“周旋”的具體過程,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關注學生的需要與興趣進行提問,教學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
總而言之,高效的問題是促進學生認知素養的重要窗口,更是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本的重要媒介。只有深入實踐過程中,進行合理而富有實效的提問,課堂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程 勝.課堂提問中的缺失與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01(11):20-23.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茅村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