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林
摘 要:“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育人為本當以育德為先,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媒體傳播的弊端以及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重智育輕德育等問題,導致高中生道德素養培育進程受滯,這不僅是國家教育事業推進的瓶頸更嚴重影響國家未來人才的積蓄。文章將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中生道德素養培育的突破口,通過高中生道德素養發展困境分析,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高中生道德素養的培育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德育工作也面臨不同的挑戰與困境,而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其倡導道德教育,關注身心修養的深厚意蘊,使之自然而然地擁有了巨大的德育功能。因此,針對高中生群體的發展特點,結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思路和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以促成高中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一、高中生道德素養發展困境與原因分析
(一)高中生道德素養發展困境
筆者結合幾所農村中學與城市中學的問卷調查結果以及與多位從事德育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座談內容,輔之以自身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發現高中學生所呈現出的道德行為表現著實令人擔憂,特別是一些來自農村的中學生。其不良表現可梳理總結為如下情況:
心理不健康、出語沖動粗俗等現象較為嚴重;人格取向不定、文明素養程度不高、學習被動、目標不明確的學生居多;表現出功利、世故、自私、公德意識差的學生不在少數;心理素質不好、經不起挫折、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也時常涌現;生活上愛攀比、虛榮心強、喜歡追趕時髦等表現的學生有蔓延趨勢。并且普遍伴有愛國情感淡漠、理想信念不強烈的現象;對社會漠不關心,責任感不強;法制觀念淡漠,道德判斷失衡等。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是關鍵因素
由于社會經常聚焦和關心的是學校教育,許多父母常常忽視自身的教育任務,把道德教育也寄托于學校教育,忘記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目前因家庭條件或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原因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儼然成為學生出現不良道德行為的關鍵因素。而針對不同地區特性可將其劃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農村地區常伴隨的家庭條件與背景限制而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一方面,城鎮化的進程加快提供了大量務工機會,家庭條件的困難使得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將孩子寄養于年老長輩或親戚朋友家中的情況普遍存在,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多,孩子的物質需要可以給予支持,卻極少關注孩子的情操。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家長本身素質的局限性,也使得農村學生道德素養的家庭培育產生缺口。
另一類是城市地區常伴隨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家庭教育失能。從目前來看,由于社會上單親、離異、再婚等家庭數量不斷增多,而這樣的家庭環境極易造成孩子自卑、封閉、孤獨、虛榮等個性,容易過分敏感、過分自尊甚至盲目交友,且更多地表現出懶惰貪玩、逆反心理強、重享受輕進取、強調個人自由而忽視民主集中等不健康、不成熟的思想行為。又因為獨生子女不斷增多,孩子普遍被視為家庭中心,大部分孩子往往嬌生慣養,在性格上呈現出自私、功利等傾向。許多家庭愿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疏忽了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個性品德培養。
2.新媒體傳播發展的弊端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影視、新聞、書籍、廣告等媒體傳播形式紛呈多樣,新媒體不斷更新換代并且持續擴大影響,但中學生在享受獲取信息便利的同時,也遭受著網絡平臺上錯誤信息的沖擊與危害。就中學生群體自身發展特點而言,其正處于“三觀”樹立與養成的思想活躍時期,而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也在不斷地消解傳統知識邊界,海量信息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促使學生不停地經受著選擇和鑒別能力的考驗。一旦青少年思想不夠成熟或者分辨信息的能力較弱,錯誤信息便會對其認知、思想、語言、行為習慣帶來負面影響,嚴重阻礙其道德素養的健康養成。
而進一步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學生作為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群體,相對于施教者來說往往更容易接受新媒體上傳遞的信息,這也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威信、把握思想動態的教育角色受到了挑戰,從而加大了對高中生道德素養培育的難度。
3.學校德育工作未落實處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更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但是,高中學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德育并未普遍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可德育工作缺失的學校難以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緊抓高考分數,忽視道德素質培育工作,同時學校德育理論尚未跟上時代腳步,德育內容空洞、理論沒有聯系實際的情況也時有出現。主要原因是家長、社會依然把升學率的高低看作衡量學校辦學質量優劣的標準,學校德育工作開展受阻,形成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辦學行為,使高中生道德素養的培育遭遇瓶頸。
二、高中學校必須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1.“立德樹人”是高中學校加強道德素養培育的根本指南
“立德樹人”,即堅持育人先育德,將道德素養的培育放在培養人的首要位置。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更要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來武裝思想,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保證人才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明確提出了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是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生動體現,也是對我國教育事業長期改革發展實踐的科學總結。也正因為這樣,學校教育必須點燃“立德樹人”這盞明燈,將其視為根本指南,以此加強學校的道德素養培育,挑起育人育德這個重任,塑造好未來建設者的靈魂。也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國家培育好建設者和接班人。
2.“立德樹人”是高中學校實施道德素養培育工程的核心理念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作為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進行的重大部署,高中學校必須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實施道德素養培育工程,并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理念貫穿道德素養培育工程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系統地提升道德素養培育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培養出素質優良的人才。在此基礎上教育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關注時事,正確認識國情;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課內課外與校內校外各方面,注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素養的熏陶作用;建立道德素養培育的長效機制,培育學生自立、自強、自主成才的意識,培養學生不怕苦、不畏難、積極進取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三、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程是提升高中生道德素養的終南捷徑
1.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程是民族復興之大計
“國無德不興”,民族的振興,始于文化的復興。習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強調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高中學校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踐行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素養培育工程,關系到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繁榮昌盛。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也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各種思想精華的凝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正如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明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財富。民族的偉大復興,需以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為條件,因此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到民族復興之大計。
2.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程是育人化人之根本
“人無德不立”,文化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高中生的道德素養直接決定其未來在社會上的人生價值。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精華,而這些思想精華直接影響著高中生的道德素養。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認知觀、“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的無私情懷、“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自律情懷,無不體現出為人修德所達到的非凡境界,這些深邃的思想既是民族的“根”和“魂”,又是學生的心靈雞湯,能滋養學生的心田,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因此,高中學校要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優秀品德、美德、公德、道德等德育思想,培育高中生形成善的言行、美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正確的世界觀,使之明德向善、崇德惟馨、見賢思齊,養成講正氣走正道、講正義知榮辱的良好品格。因此,高中學校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正義、民本和仁愛等極具時代價值的思想精華來育人化人,使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
3.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高中生道德素養的具體途徑
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深入闡發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傳統美德、核心思想,并要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那么高中學校就要根據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和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規律,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分時段、分學年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知識、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以不同的教育形式融入高中教育中去,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其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研究,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高中學生道德素養培育策略與實踐模式。高中學校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研究,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素養培育的課程理論體系,編制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讀物,如傳統德育繪本、歌謠、動畫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開展“傳承優秀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如朗誦、演講、 辯論、創作比賽、主題班會課、公開課等主題教育活動形式,充實學生的課余時間,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熏陶高中生的思想情操。
其二,從學科素養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各學科素養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育德功能,讓課堂沐浴優秀傳統文化的陽光。高中學校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編入日常課程,開設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素養培育課,讓各學科滲透道德素養培育,教師用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感染學生,實現多方面滲透道德素養培育,文科科目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個人修德、家國情懷、自立自強等品格,理科科目教師講究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責任擔當等品格。當然,必須加強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的道德文化水平,并且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德育活動的師生互動平臺,建立關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素養培育的評價制度,真正落實以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道德素養的目標。
其三,建設好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以學校為中心的家庭和社會道德素養培育平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中學校是高中生德育培育的主陣地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但是還必須密切關注家庭與社會環境對學生道德素養培育的影響,以便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合力,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來培育好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德育要以班主任為中心,落實道德素養培育的目標。班主任在班級德育管理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是班級的主心骨和精神領袖,班主任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道德素養培育影響深遠,他們的一言一行有時甚至影響學生一生。同時,學校教育要努力引導家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孩子思想情操的熏陶作用,配合學校一起教育孩子,使其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學校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的形式,形成必要的家校聯系制度,建立學生、教師、家長全面參與的德育評價體系,從學習、生活、家庭等不同方面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道德水平進行評價,提高評價的針對性與科學性。學校也要多關注社會環境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多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積極的方面,正確評判社會呈現的消極性的非道德現象。
總之,通過建立集學校、家庭、社會于一體的道德素養培育平臺,將課內外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聯動成一個整體,使各項德育工作成熟運行,這才是遵循教育規律,增強道德素養培育實效性問題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張紅梅.論立德樹人教育觀的現實價值意義與目標要求[J].金田,2014(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3]李 一.網絡行為失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29-230.
[4]肖興燕.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機制探索[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5]張 輝.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闡釋——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論述為中心的探討[J].理論導刊,2014(7).
[6]鄭 航,王清平.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現狀及教育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1(3).
[7]馮婷婷.高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5(9).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東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