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才
學前教育是指由幼兒園承擔的、由專職幼教工作者根據社會需求,對在園幼兒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社會活動。幼兒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環節。為提高全民教育,合理運用教育資源,學前教育辦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校園文化建設
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應獨具特色,不能小學化,要與幼兒心理及行為特征相結合??茖W、人文、貼近幼兒特征的校園文化建設更能體現、定位辦園思路,確定幼兒園發展方向。具體落實到各個領域,校園門廳、花壇、教學樓墻壁、綜合樓墻壁、廚房外墻、校園外圍墻以及各樓道都要各具特色,不能脫離幼兒園教育風格及幼兒園主題。幼兒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形成層層有教學主題、班班有教育特色、處處體現辦園特色和幼兒園主題以及濃厚的育人氛圍。
二、教學方式方法
1. 語言技巧
教師語言表達技巧是幼兒教育的關鍵。3~6周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飛躍期,所以教師語言表達對幼兒個性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教師充滿親和力的語言特別招幼兒喜歡。教師的語言讓幼兒更容易融入這個環境中,也可以培養幼兒早期語言的敏感性。幼兒語言表達受到來自幼兒園周圍環境中成人行為特點的影響,呈現出社會文化環境中成人的特征,所以教師的語言更需要幼兒化。
2. 角色
幼兒園教師兼有兩種角色:一是幼兒的親人角色。幼兒入園初次離開父母,未免有哭鬧情形,所以此時的教師應充當幼兒父母的角色,讓幼兒在園所中體驗親情的關懷,從而喜歡園所、教師以及同伴。二是教師是幼兒教育的引領者和教育者。教師在幼兒入園后對幼兒的人際交往、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給予引導,讓幼兒更容易融入園所集體中來,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3. 專業素質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應用自己掌握的各種專業技能去教育幼兒,為幼兒做各類示范,教師只有掌握一定專業技能才能在教學上有質量保證。它決定了教師教學能否吸引幼兒,激發幼兒興趣,所以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師應具有很專業的業務水平,從個人形象到心理,尤其能夠及時掌握孩子在想什么,他們為什么哭鬧,為什么傷感,等等。其次,教師應掌握在園各班每個階段幼兒的行為特征以及應具備哪些知識、哪些能力等,更好地依據幼兒需要進行教育。最后,教師應掌握學前教材特征,有的放矢地進行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學習教育。
三、新型幼兒教育
1. 習慣養成
現如今獨生子女占多數,幼兒在家都是有多個人照管,沒有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而卻形成了一種自私、霸道的個性。沒有一點自理、自助能力的幼兒要適應各種獨立的生活習慣,都是從“0”開始,教師是改變這一習慣的引導者,比如說話、坐姿、大小便、衛生等都要進行培養。教師不僅是幼兒心靈的開拓者,而且是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者。
2. 技能培養
(1)語言是心靈最好的表述工具,而中國的方言各具特色,教師要讓幼兒之間更好地溝通,一方面要讓幼兒掌握語言技巧,能夠和老師、同伴之間很好地交流,讓孩子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要讓幼兒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及溝通技巧、禮貌用語等,讓每個幼兒“會說話”。
(2)幼兒年齡小,防范意識比較差,在玩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磕碰的安全隱患,為了讓孩子們在游戲、玩耍過程中不出現撞傷現象,教師應讓孩子們掌握一定的個人防范技巧,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3)幼兒在家中基本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教師必須在幼兒入園以后教給每個幼兒必備的生活本領。首先教幼兒學會吃飯前洗洗小手,學會自己吃飯,吃完后會整理好自己的餐具。其次教幼兒學會自己穿衣、穿鞋以及良好的睡覺習慣。最后教師還要教育幼兒打飯要排隊等生活本領,讓每個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
(4)逐漸培養幼兒簡單的學習習慣,比如,要讓幼兒學會正確的握筆姿勢、正確的坐姿、保護眼睛以及短時注意力集中的方法等。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
3. 幼兒人格形成教育
雖然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初始,但良好人格魅力的培養離不開幼兒教育這一階段。人格魅力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胸襟、情緒控制及善于觀察分析問題等的能力,幼兒園這一階段的教育應當讓每個幼兒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品格。比如,在和同伴游戲中如何處理遇到的困難,要愛護公物,不在墻壁上亂畫、亂摸,不攀爬圍墻和高物,不摘花草樹木,等等,讓幼兒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習慣;要鼓勵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交往,能夠做到平易近人、尊敬他人、學習他人的良好習慣;能夠原諒他人過失,通過聽故事、看電影等方式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加強身體鍛煉,能夠適應各種陌生環境,增強幼兒身體素質和獨立生活能力,初步形成良好品格。
總之,科學接受新型幼兒教育,對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的思想品德,激發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人的健康、學習和社會行為等方面將產生巨大的可持續性的影響。大力發展幼兒教育,為兒童創造良好的人生開端,是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火石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