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蓉
“同課異構”一詞對教師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大多數教師只單純了解到同課異構就是由兩位教師上同一個教學內容。實質上,同課異構的內涵相當廣泛,我們應該對它有更多更全面的認識。
一、什么是同課異構
從字面上理解:異構——一種包含不同成分的特性。通常被用于信息技術和化學科研。與異構相對存在的就是同構,同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圖形,后者是對前者的一個超越或突變。把“構”放在教學中是指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等等。“構”的目的是讓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構建出不同意義的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培養出各具個性特色的創造性。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表內乘法(二)》為例,教師可以怎樣實施異構呢?
教學設計(一)
參考教師用書,把7、8、9的乘法口訣分3個課時分別進行講授。第一課時是教學7的乘法口訣,根據教材中的主題圖和表格,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讓學生自己將表格里的數據填寫完整,再通過計算乘法算式的積,編制出7的乘法口訣,然后進行記憶和練習。教學8的乘法口訣和9的乘法口訣的設計思路與7的大體相同。
教學設計(二)
在教學7、8、9的乘法口訣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2~6的乘法口訣,并且知道編制的方法。因此,教師把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有效整合,以一句7的口訣“三七二十一”為突破口,讓學生自己編制7的口訣;完成后,將學生分成兩個競賽組,分別編制8、9的乘法口訣,再進行記憶和練習。
對比以上兩種教學,第二種設計更具開放性和生本特點,值得教師們嘗試。
二、同課異構的特征
同課異構是一種教學型教研。教學型教研一般以課例為載體,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過程滲透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課堂教學。因此,這種教研活動在不同學科的不同學段都可以進行。同課異構又可以分成多人同課異構和一人同課異構等形式。在教學研討活動中,最經常用到的是兩人同課異構模式,兩人同課異構又俗稱為“一課兩上”。
以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各個單元知識后的“整理與復習”內容為例。一種教學設計思路是:根據教材中的練習題安排,逐一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回憶和概括,然后做練習題加以鞏固提高。另一種教學設計模式是將一節“整理與復習”的課分成三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知識整理環節,由學生自主回憶起本單元的所有知識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有序的整理和板書;第二部分是學生質疑環節,由于學生已經了解本單元的所有內容,那么他們必定有自己的困惑或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提出,請求他人的幫助;第三部分是針對性練習環節,可以由學生和教師收集一些易錯題或綜合性較強的題目,當堂進行解答。
對比而言,第二種教學思路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將孩子們的思想和問題暴露了出來,而且可以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整理與復習就能達到既查漏補缺又提升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同課異構的用途
同課異構由以教材教法為中心的文本教研轉向以師生共同發展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單一封閉的個人研究模式轉向多維互動的群體研究模式。①針對性強。它是基于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學方式而采取的一種具有實效的教研方式。②適用性強。它適用于各學科、各學段、各教師,它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認知建構過程。③參與性高。它是集體智慧的展現,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同伴互助十分重要。④提升力度大。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個人的感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一般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教師們采用以下兩種設計。
教學設計(一)
以認識二分之一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二分之一的含義;以四分之一為操作點,讓學生通過折、畫、比較出不同分數表示的含義和呈現的不同圖案,再通過判斷、選擇等形式的練習,加深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母的含義。
教學設計(二)
以認識二分之一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二分之一的含義;以四分之一為操作點,讓學生通過折、畫、比較出不同的分數表示的含義和呈現的不同圖案;再通過判斷題的練習,在眾多的分數單位中,設計一個幾分之幾的分數,讓學生學習幾分之幾。
當教師通過思考、探究、集體研討之后,又有了第三種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設計(三)
以認識幾分之幾為起點,讓學生學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分數的含義;再通過判斷題練習,在眾多的幾分之幾數中,設計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讓學生學習。
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有多種教學思路,在教學實踐中去體會教學效果,再加以反思,形成經驗,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因此,同課異構深受教育科研人員和教師們的喜愛。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