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富++鄒陳勇++肖長留++沈潔++佟瑩
摘要 近年來,浦口區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本文分析了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浦口現代農業園區、促進農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的對策。
關鍵詞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江蘇南京;浦口區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79-02
浦口區位于南京市西北部,為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全區總面積913.75 km2,耕地面積2.79萬hm2。現下轄9個街道、2個國有農林場圃,區域林木覆蓋率達37.56%。近年來,浦口區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浦口區先后榮獲“江蘇省苗木產業基地”“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全國護林防火先進集體”稱號,連續3年被授予“全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成效顯著區”稱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區(縣、市)第一區間。
1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成績
1.1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浦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雨發生態園)和江浦、星甸、永寧、盤城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先后獲得省、市政府認定。2015年年底,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建成約1.68萬hm2,占規劃面積的96.3%。雨發生態園建成了南京農業嘉年華主題園“一館三區四園八景”和快樂田園。永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了三合圩200 hm2水利裝備化示范區、三合圩友聯333.3 hm2高標準糧田,在張家圩片區集中打造233.3 hm2滁河風光帶田園大地景觀;星甸后圩現代農業園建設了物聯網智慧水產項目工程;永寧三合圩漁業精品園區建設了2 000 m2的展示中心,實施66.7 hm2黃顙魚高產高效養殖和2 000 m2的工業化生態養殖示范工程。
1.2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加快
“十二五” 末,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發展到了582家,農戶入社率達97.67%。龍霸茶葉等3個專業合作社獲得“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8家和34家專業合作社獲得省級示范社稱號和市級“五好”合作社稱號[1]。全區農業龍頭企業達75家,其中國家級1家(老山藥業)、省級4家(雨發、中德、林大、蘇食肉品)、市級27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112億元,利潤達10.3億元,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3.1∶1。“十二五”期間,發展家庭農場590家,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比重達36.35%;金泓旗等9家家庭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名文家庭農場等26家被命名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建成星甸后圩家庭農場集中區。盤城落橋社區榮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稱號。2015年全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48%以上,居南京市首位。
1.3 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加快
僅2015年,年全區實現休閑農業接待游客208萬人次、綜合收入7.3億元,年遞增率達20.93%和14.31%。目前全區具有接待能力的休閑農業旅游景區(點)45個,雨發生態園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雨發農業公司成功創建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示范企業”,林大農業公司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企業”稱號,麗銘農莊、雨發生態農業園被認定為“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點),中馬休閑農莊、赭洛山茶文化園被認定為”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點),永寧聯合社區榮獲“2014年江蘇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稱號,龍泉山莊成功創建了“2014年中國特色農莊”。盤城落橋、湯泉瓦殿、星甸九華、永寧聯合和大埝等5個社區(村)先后被確認為“市級農家樂專業村”。成功舉辦了六屆休閑農業四季精品游-“夏之韻”休閑農業游和五屆浦口盤城葡萄采摘節。2014年在浦口區成功舉辦了第十屆中國·南京農業嘉年華活動。2015年,雨發生態園成功舉辦了首屆雨發農業嘉年華和快樂田園開園活動;望月農莊以花為媒,成功推介了“相約橋林·海棠之戀”賞花游活動。
1.4 農業安全保障措施得到加強
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化管理責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5年來全區“三品”認證數量達到153個,“十二五”末種植業食用“三品”產量占種植業食用農產品總產量比重達到41%;2015年高效設施農業保險保費占農業保險保費總額比重達70.45%,水稻、小麥、油菜等大宗作物保險面達到全覆蓋;全區設施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達到25.31%、設施漁業面積占水產養殖面積比重達27.02%;在中德生態園、林大生態園、雨發生態園建設了3個蔬菜作物標準園,建設了沐興家庭農場蔬菜綠色防控示范點13.3 hm2。
1.5 農機裝備實力顯著增強
“十二五”末全區農機擁有量達到4.53萬臺,比5年前增長11.6%。率先于2011年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2014年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2.2%,“十二五”末全區農業機械化水平預計達84%,比“十一五”末(64%)增加20個百分點。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了92.2%、位居全省第2位,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5%以上。
1.6 農業電子商務迅速發展
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十二五”期間,建成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示范村,建設區級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1個、益農信息社14個,信息化覆蓋率達65%。全區建有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點32個,應用面積占規模設施農業面積比重達15%。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發展的亮點不多
近年來,浦口區規模種植和養殖業基地建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基地規模化、技術裝備水平、標準化與品牌化生產的特色還不多,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亮點還有待增多。
2.2 農民增收壓力增大
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大,受市場供求關系的波動和農產品價格下行、農資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以及政策紅利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趨于放緩。
2.3 經營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
一是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帶動能力不強[2]。二是土地流轉困難,制約發展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區別于傳統農戶的顯著特征就是規模經營,而當前農村普遍存在土地成片流轉難的問題,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生產經營發展的需求。三是服務體系薄弱,限制了農業產業發展壯大。目前,街道農業服務中心由于設施落后、人才斷層,公益性農業服務力不從心。
3 對策
今后一個時期,浦口區要牢牢把握江北新區建設戰略機遇明確大都市近郊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3.1 以“十三五”現代農業規劃為引領,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服務。通過技術進步和防災減災措施,努力提高水稻等糧食單產,推進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強化農業保障體系。提高高效設施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在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中的比重;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化管理責任,認真抓好無公害、有機、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工作。三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設施農業(設施漁業)建設,開展畜禽規模場標準化創建,推廣水產業集約化高產高效生態養殖,打造沿滁水產產業帶。四是加快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大力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烘干、秸稈機械化水平。五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十三五”末,全面完成街道農技推廣綜合服務站與村級服務示范點全覆蓋工程的建設。
3.2 按照省內一流標準,打造浦口現代農業園區
借鑒工業經濟開發區成熟的管理經驗,繼續推進雨發等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一是打造一批有競爭力、專業化的現代農業園。充分利用資源特色,按照市場需要,堅持整體規劃,連片開發,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打造農業園區,全面提高標準化、專業化、設施化建設水平。二是繼續推進后圩現代農業園、三合圩漁業精品園建設。與后圩美麗鄉村相結合,打造獨有特色的星甸后圩現代農業園;將永寧三合圩漁業精品園區打造成推廣新品種、新模式、現代先進設施裝備的漁業示范區。三是推進雨發生態園提檔升級。使其持續成為水準一流、特色彰顯、內涵豐富、帶動力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區。四是引進高端農業園區項目。以湯泉農場為核心區,并以此輻射周邊區域,加快建設江蘇農墾湯泉國際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借鑒陜西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發展經驗,推進江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園區簽約落地。
3.3 圍繞都市農業定位,促進農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生態等融合發展,擴大“知青故里、水墨大埝、楚韻花香、山、貢、里人家、九華茶坊、西埂蓮鄉”等農業鄉村旅游新亮點以及“望月海棠、麥浦櫻花、聯合荷花、張圩油菜”等原有賞花系列的品牌效應,推進建設和提檔升級落橋、聯合、瓦殿、大埝、九華等市級農家樂專業村。發揮雨發生態園、盤城葡萄園、永寧荷花園、望月海棠園、赭洛山有機茶文化園等新型主體作用,辦好浦口盤城葡萄采摘節、永寧荷花節、橋林望月海棠節、星甸九華春茶節和“夏之韻”休閑農業游、浦口春季賞花游活動,做響休閑農業“春之華”“夏之韻”“秋之實”精品游市場品牌。
3.4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民開展專業合作,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創建;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開展龍頭企業“五個一”示范創建活動;扶持發展家庭農場,開展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新型組織模式試點[3]。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領辦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為代表,逐步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使之成為未來浦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解決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三是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和現代化裝備,建設稻、麥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示范區[4];開展加拿大一枝黃花社會化防除試點;繼續探索秸稈沼氣工程(戶用)社會化管理、專業服務組織有償托管新模式。
3.5 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
實施“互聯網+農業”工程,開展“一村一品一店”建設,建立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打造智慧農業,扶持發展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示范大戶、合作社創建特色農產品網站,開展特色農產品網上在線銷售[5]。組織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休閑農業示范農莊、大學生創業基地入駐知名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特色店鋪。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加快建設“一中心、一社、一點”項目,探索信息技術在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的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沈其富,陳英,楊基樓,等.浦口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1):1-2.
[2] 金雯.江蘇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江蘇農業科學,2008(2):13-15.
[3] 胡品洪.江陰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江南論壇,2016(6):46-47.
[4] 李德琴.彭陽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4):32.
[5] 吳瑛莉,杜美丹,劉承良,等.金華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