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紅
摘 要:運用信息技術,讓語文教學與之巧妙“聯姻”,實現語文教學實踐過程的最優化,可以構建精彩的語文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但在“聯姻”的過程中,要注意有效性,它需要我們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一種創造性理解和處理。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最優化
二十一世紀是網絡與傳統信息渠道沖擊和磨合的時代,英特爾未來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充分把傳統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為我所用,達到網絡資源共享,實現語文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教學設計畢竟是紙上談兵,它與教學實踐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只有實現了語文教學實踐過程的最優化,才能構建精彩的語文課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那如何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巧妙“聯姻”,實現語文教學實踐過程的最優化呢?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春雨潤物細無聲
語文課程標準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應該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中侵略者大肆搶劫、毀滅圓明園這一部分內容時,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毀壞,是怎么毀?
生:拿不走的就砸、摔、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只剩一片灰燼!
師:一天多少小時?三天三夜多少小時?一天多少分鐘?三天三夜呢?4320個分鐘是多少個半分鐘?會燒掉些什么?
師:燒掉一幅歷史名畫只需幾秒鐘。燒掉一個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幾分鐘。
放無聲錄像———大火焚燒圓明園的鏡頭半分鐘。
師:這半分鐘,感覺長嗎?會燒掉些什么?
生:會燒掉許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畫家、書法家的作品。
生:會燒掉許多華麗的絲綢和衣服。
生:會燒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珍奇異寶。
師:把這8640個半分鐘加起來,想象一下,是在幾萬個教室這么大的地方同時燃燒8640個半分鐘啊!
師:至此,圓明園所擁有的一切,現在都沒有了。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將“有”換成“沒有”。沒有了金碧輝煌的殿堂……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以后,圓明園化為一片灰燼,什么也沒有了。(老師慢慢擦黑板,只留課題。其余都擦去,稍留殘跡。)現在,你的心中,圓明園僅僅是廢墟、是火焰嗎?
生:是恥辱。
生:是中國人民的警示牌。
在這里,那一段無聲錄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所有珍寶化為灰燼,大火燒了三十秒。沒有任何聲響和音樂,學生的心縮得緊緊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然后老師在“有……也有”的板書中加上“沒有了……也沒有了……”的“沒”字讓學生讀。這種強烈反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痕。在這里,沒有思想灌輸,有的只是對文化的認識,對歷史的反思,大火在熊熊燃燒、畫面沉寂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從而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獲得情感體驗。
二、促進學生的合作與探究——問渠哪得清如許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的教學,只有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經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因為有了信息技術以后,大千世界變“小”了,而課堂變成了廣闊空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環境,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中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這樣的理想課堂中,信息技術既不僅僅是教師的演示工具,也不僅僅是學生漫無目的查資料,制作電子作品的單純技術工具,而應成為一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建構知識和創新的認知工具、探究工具。課堂教學的內容即是在使用這一工具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就是努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一次教學比賽中,一位教師執教二年級《四季的腳步》一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說一說、聽一聽、讀一讀、跳一跳、唱一唱、寫一寫等環節。在讓學生欣賞四季美景的配樂朗讀時,大屏幕上投出了“春天”的四行詩,伴隨著朗讀聲,屏幕上飄下了朵朵鮮花,它們穿行在“字里行間”,仿佛在告訴學生:我是春天的使者;讀到秋天時,屏幕上片片黃葉忽忽悠悠地落下來,似乎在說:秋天來啦,秋天來啦;讀到冬天時,六角形的雪花慢悠悠地飄下來,好像在暗示著孩子們:快來打雪仗、堆雪人吧。雖然這只是一些小小的點綴,但鮮花、黃葉、雪花是春天、秋天、冬天多么直觀的象征啊,它們的出現,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學生們的思緒在美麗的四季里盡情徜徉……
在學生理解完詩歌內容后,老師播放了《春天在哪里》音樂碟片,讓學生跳一跳,放松一下。本來這是一個常見的低年級課間休息活動,但教師沒有讓學生為休息而休息,而是精心選擇了這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休息完后,教師說:“同學們,歌里面說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那么夏天、秋天、冬天在哪里呢?你們能不能模仿這首歌,結合課文編編歌詞,唱一唱?”學生四人一組興趣盎然地討論開了。編好后,他們搖頭晃腦地唱起來,“夏天在那炎熱的山林里,這里有金蟬呀,這里有荷花,還有哪呱呱叫的小青蛙。”“冬天在那西北風的嚎叫里,穿著紅棉襖呀,戴著紅手套,小朋友的臉兒也凍紅了。”聽課老師們愣了一愣,隨即熱烈地鼓起掌來。孩子們編得太好了!分析原因,那是因為孩子們通過CAI課件欣賞了四季美景,聽了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他們都沉浸在了一個無形的充滿著情感交流的審美場中,創新思維的閘門被打開,以至一個個都變成了小詩人。可見,在多媒體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審美情感后,學生創造美的潛力是多么的驚人!
三、深化學生的思維與方法——引得源頭活水來
語文教師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月光曲》這篇課文老師們曾多次教過,很多老師都制作了課件。在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時,可能就是放放《月光曲》的音樂,營造一種情境讓學生欣賞。那么這一資源的引用仍然停留在創設情境、激發情感這一淺層次上。如何通過運用課件資源,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目的?曾讀過一個案例,深受啟發。
《月光曲》教學片段:播放優美的《月光曲》,老師提出要求:貝多芬借著清幽的月光彈起了鋼琴。作者用語言文字把音樂的畫面表現了出來。請你輕聲朗讀課文,試著找出音樂所表現出來的畫面,并試著起名字。
“海上升明月 月在云中行 月照雪浪花(月下浪花涌)”
師:貝多芬的鋼琴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如夢似幻的境界里。可是你們知道嗎?美好的音樂都是飽含音樂家充沛的情感的。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貝多芬通過音樂要向窮兄妹倆傾吐什么呢?請同學們聽音樂看畫面,乘著音樂的翅膀盡情地想像,然后以“親愛的盲姑娘,你聽到 (看到)了嗎?”為開頭寫一段話。
生:親愛的盲姑娘,你聽到了嗎?這是我獻給你的音樂。你雖然生活貧窮,卻酷愛音樂,讓我十分感動。今天,我要為你單獨彈奏。因為美好的音樂應該屬于一切熱愛它的人。
生:親愛的盲姑娘,你看到了嗎?你看到月光下的大海了嗎?你一定能看到,因為你是那么的熱愛音樂,你能從琴聲中判斷出是我在彈曲子,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多么強啊。那就讓音樂帶給你更多的陶醉吧!
生:親愛的盲姑娘,你看到了嗎?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在這一案例中,老師將多媒體技術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通過聽音樂,想畫面,起名字,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文字,為學生思維放飛搭建了橋梁,然后讓學生聽音樂,看畫面說出貝多芬的心聲。這個設計尤為巧妙,在這里,老師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音樂,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景象,從而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想象是思維的翅膀,當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進入到音樂所渲染的氛圍中后,學生心中油然升起對音樂的熱愛,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貝多芬的敬重。以至于他們覺得自己變成了貝多芬,那帶有鮮明個人獨特感悟的語言噴涌而出。水嘗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在聲音、圖畫的刺激下,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亢奮的狀態;在說的過程中,思維互相碰撞,產生了許多絢麗的火花。
四、落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堂優質的多媒體技術語文課,往往具有如下特征:它一定是語文味兒很濃的,或情感熏陶,或誦讀品味,或質疑思辯,或言傳筆談,其樂融融;教師一定是設計獨到,不落窠臼,巧設問題,創意濃濃;學生的自主意識一定是強的,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研究,實踐交流;多媒體技術手段與語文學科一定是結合巧妙的,文畫同現,創設情境,突破難點,基礎落實。知識是基礎,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現在有一種錯誤傾向,老師一味地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多元反應,不敢教方法講基礎,這是輕工具重人文的表現。語文教師應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該講解時大膽講,該練習時充分練,該引導時巧點撥。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海底世界》一課時,學生對“還有些貝類自己不動,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一句還不太理解,尤其對其中“巴”字的含義不太明白。教師要求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他們了解了貝類有吸附在被吸物體上的本領,接著又讓學生去專題學習網頁中的“海底模擬廳”,觀看了貝殼吸附在一艘正在航行的輪船上的動畫演示,對貝類的這一特殊的活動方式有了直觀的認識。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興致極高,就連平時對語文缺乏興趣的同學也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他們邊查閱邊交流、討論,此時有學生回答說“巴”的意思就是“粘”,就好象是用雙面膠貼在船底一樣。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比較:能把課文中的“巴”換成“貼”嗎?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學生通過仔細讀課文,品析這兩個動詞,感覺到“巴”這個詞里含有“緊緊地吸附”的意思,而且還有“主動吸附”的感覺,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在帶領學生直觀地了解貝類的活動方式后,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較好地進行了感悟語言的訓練。
(作者單位:湖南省醴陵市姜灣小學)